加快增收步伐 缩小城乡差距——浅析永州城乡居民收入问题

来源: 时间: 2007-08-0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永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有了根本性改善。从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大大快于农村居民。2006年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25.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53.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7.9%,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比农民快5.4个百分点。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一系列惠农、扶农、护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农业走出多年徘徊局面,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亮点。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53.81元,比2000年增长51.7%,年均增长7.2%。纵观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情况,有以下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幅前缓后快。2001-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9%。2004-2006年,全市农民收入以11.7%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受政策支持和粮价回升的共同影响,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达15.3%,成为这一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11.9%。

    (2)工资性收入增长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近几年,永州各级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力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6年永州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66元,比上年增加122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达55.6%;比2000年增长70.1%,年平均递增9.4%,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2.2个百分点。

    (3)家庭经营收入由徘徊转为稳步增长,仍是农民纯收入的基础和重要来源。因粮食生产连续滑坡,经济作物生产又持续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加之农产品价格一跌再跌,导致农民家庭收入增幅缓慢。2001-2003年永州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分别为2010元、2024元和2078元,连续三年增加额都未超过100元。2004年出台了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农产品价格上涨、种植业产品增产、农业税费减免等,充分调动了全市农民的生产积性,尤其是粮食生产,这一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达2557元,比上年增加479元,增长23.05%,结束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5年、2006年继续平稳增长,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分别是2838元、2940元,同比分别增长11.0%、3.6%;2006年与2000年比,六年增加928元,增长46.1%,年均6.5%。2006年永州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843.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62.4%,由此说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依然是农民纯收入的基础和重要来源。

    (4)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快速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2006年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两项合计人均200.14元,比2000年增加88.89元,增长79.9%,年均增长10.2%。其中,财产性收入人均48.84元,比2000年增加33.5元,增长118.4%;转移性收入人均151.30元,比2000年增加55.39元,增长57.8%。主要是农民实际得到的种粮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价格补贴等四项政策性补贴收入增收所致,2006年人均增收16.04元。同时全面取消农业税及附加费,2006年全部税费支出8.28元,比2000年的人均87.38元减少79.10元,支出下降幅度达90.5%,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2006年,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25.03元,与2000年相比,收入增长90.7%,年均增长11.3%,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净增691.67元,是历史上发展最快、增长最稳的一个时期。纵观近几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趋势,有以下主要特点。

    (1)收入增幅由慢到快。2001-2006年,永州城镇居民各年的增幅分别为6.5%、6.5%、7.0%、12.7%,22.98%、13.3%。近三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开创了城镇居民生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局面。

    (2)工薪收入增长较慢,其它各项收入齐头并进。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的工薪收入比2000年增长59.2%,年均增长8.1%;经营性净收入增长2.27倍,年均增长21.8%;财产性收入增长6.35倍,年均增长39.5%;转移性收入增长7.14倍,年均增长41.8%。自2001年来,永州市国有、集体企业纷纷改制,部分职工成为自谋业者,是造成永州市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长较慢的一个主要因素。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永州近年来富民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运行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差距在扩大;二是城乡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不健全。

    (1)城乡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1997-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2%,
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4.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1830元扩大到5571元;相对差距由1.98:1持续扩大到2.95:1。若考虑到农民的实物性收入、扩大再生产支出和城市居民的福利性收益,城乡实际差距更大。

    (2)城乡内部收入水平差距大。

    农村和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不平衡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又一重要表现。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等份分组, 2006年10%的最高组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为18023.90元,10%的最低组居民家庭的收入为4108.30元,高低收入比为4.39:1。社会财富分配的天平向富裕者倾斜,2006年有60.8%的居民达不到平均水平。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十等份分组,2006年10%收入最高组家庭人均纯收入5849.22元,是10%收入最低组的3.52倍。去掉高收入户
的份额,全市还有61.7%的农户收入水平达不到平均数。

    (3)与全省比,永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

    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5元。与全省比,永州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由1997年的1521元增加到2006年的1780元。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90元,比永州市农民收入高435元,比1997年的179元多了256元。
  
    (4)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增产不一定就能增收。现在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民增加产量对增加总收入不会带来明显作用,更多的时候往往可能相反。

    ——通过提价增收的可能性不很大。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要通过提高价格促进农民增收,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

    ——政策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价格补贴的“一免四补”政策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很大,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政策集中出台后,在目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出台农民直接得益受惠的政策难度越来越大。

    (5)多数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不健全,工资增长越来越困难。

    工薪收入是影响永州城镇居民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目前企业工资福利分配原则是依照经济效益而定,且有关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各行各业的工资指导线,但指导线对企业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广大企业职工在工资增长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劳资纠纷和拖欠工资现象不断涌现,对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带来了挑战。

    为此,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群体收入长效增长机制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一环。

    二、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要早日实现“小康永州”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全市居民收入能否稳步提高,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根本在于构建城乡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全力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构建城乡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综合国内外经验和永州的实践,构建城乡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高效的资源配置。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引导生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使市场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形成合理价格,又要畅通市场信息发布渠道,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通过市场合理地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凡市场能办的事情都应交给市场去办。

    (2)活跃的市场主体。应深化农村改革,取消各种限制和束缚,加快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形成更加活跃的多元市场主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合理的收入结构。在永州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农业或主要依靠农业,不可能解决大多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问题。应当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加快发展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二三产业,把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4)有力的政策支持。永州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应当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政府补贴等方面加大力度,形成比较完善的支农政策体系。应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多种所有制商业金融组织,为农民发展一二三产业提供有效的信贷服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劳动就业、教育体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使农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2、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永州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基本上还是“望天收”。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

    (2)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永州尚处于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初级阶段。世界发达国家已在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实现机械化,而永州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尤其是有些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至今仍是空白。
  
    (3)加快科技兴农步伐。虽然2006年永州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50%,但和发达国家70-80%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农民素质和农技推广体系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4)大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永州农民收入增长不够快的一个原因,是农业发展的效益不高。1997年到2006年这10年中,永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有3年为负增长。

    3、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收入推进永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统筹城乡就业的方针。

    一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县(区)乡三级劳动力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

    二是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继续着力深化户籍管理、劳动就业、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放宽农民在城镇就业、定居和落户的条件。
  
    三是加快完善城乡互通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对农民工实行与城镇职工相同的社会保险政策。从长远看,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大势所趋。

    (2)坚持外输和内转并举。
  
    在继续推进劳务输出的同时,更要重视就地转移就业。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作化和城镇化,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容量。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3)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
  
    培训、就业、维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中的三个关键环节,也是关系广大农村劳动力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为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

    4、鼓励城乡居民创业,扩大居民增收渠道
  
    城乡居民收入首先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全市城乡居民收入要早日跨入全面小康社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加快全市经济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6年有较快的增长,年均增速要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要把鼓励投资创业,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作为重点来抓。调查表明,来自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高、财产性收入份额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就快、就稳。鼓励城乡居民投资创业,在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增加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让更多的城乡居民成为投资者,增加财产性收入。

    从永州实际出发,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应当着力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以落实政策为重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二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三是以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为核心,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5、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定位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除继续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升为农村反贫困的重要策略,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付,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保障水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强化对产生收入差异的不合理因素的有效调控,通过税赋调节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协调城乡、地区、行业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现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共同增长,带动全社会整体富裕程度上升,在优先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3)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扎实做好“多予、少取、放活” 工作。近年来,永州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财政支持“三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应稳定、完善和强化,有的应规范化、制度化,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虽比全省、全国慢一些,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在争取上级支持“三农”项目与资金基础上,重点向农村倾斜,对“三农”可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

    (4)建立正常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
  
    工薪收入是影响永州城镇居民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建立适应不同群体的工资增长机制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一环。要加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近年来,个体私营、其它经济类型已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但随之而来的是劳资纠纷和拖欠工资现象大量增加。要加强对弱势一方的保护,营造公平分配环境,使劳动者勤劳致富的愿望得以实现。
  
    (5)改善收入来源结构。

    当前永州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渠道较窄,银行储蓄的比例偏高,较大地影响了永州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增值能力。要使居民投资意识增强,收入来源结构得到改善,还需要推进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主要有:一是培育居民产权主体,奠定居民要素收入实现的制度基础。二是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建设,完善居民要素收入实现的运行机制。
  
    总之,加快提高永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尤其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就业、完善分配、健全保障等多种有效途径,在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设好和谐永州。
                            
 

[永州市统计局 谢和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