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永州市各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克服前涝后旱的自然灾害影响,积极推进全市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粮食作物生产平稳发展
今年来,永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在前涝后旱的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各地千方百计、想法设法确保粮食生产。2007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829.23万亩,同比增加14.33万亩,增长1.76%。今年全市粮食作物生产有三大新趋势:
一是早、中稻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双季晚稻种植面积减少。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为623.61万亩,同比增加3.9万亩,增长0.63%。其中早稻面积276.77万亩,同比增加3.78万亩;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59.72万亩,同比增加0.89万亩;双季晚稻受旱灾的影响,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种植面积为287.13万亩,同比减少0.74万亩。
二是优质稻种植面积持续增加,高档优质稻发展加快。自2004年以来,永州市优质稻价格比常规稻高出百分之二十以上,到今年元月优质稻售价达100元/百斤,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加之各级不断加大对优质稻生产的推广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优质稻生产。今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54.27万亩,同比增加19.14万亩,增长5.7%,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高达56.8%。天龙1号、湘晚籼11号和13号、天龙籼103号等一批高档优质稻生产在永州市得到了迅速发展,预计今年全市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40余万亩,同比增长30.8%。
三是旱粮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饲料粮作物增长快。今年全市旱粮作物种植面积143.295万亩,同比增加5.82万亩。其中大豆面积 54.195万亩,同比增加2.1万亩;红薯面积 65.355万亩,同比增加2.13万亩。玉米作为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饲料,随畜禽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扬而不断上涨,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今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达43.845万亩,同比增加4.185万亩,增长10.55%。
二、经济作物生产来势较好
近年来,永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今年全市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较好,主要体现在:
1、油料作物生产较快增长。今年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4.9万亩,同比增加2.51万亩,增长4.78%;其中花生面积34.17万亩,同比增长4.64%;油菜籽面积19.04万亩,同比增长3.42%;芝麻面积1.34万亩,同比增长9.88%。
2、甘蔗、药材生产快速发展。今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10.25万亩,同比增加1.17万亩,增长12.89%;药材种植面积达10.64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增长13.08%。
3、烤烟种植面积减少,收购形势看好。今年全市烟叶种植24.56万亩,其中烤烟面积24.41万亩,同比减少1.38万亩。今年全市优质烤烟种植面积达18.3万亩,预计收购烟叶60万担,同比增加3万担。
4、蔬菜生产发展平稳,优质蔬菜来势较好。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18.58万亩,同比增加10.56万亩,增长5.08%;其中优质蔬菜种植165.16万亩,同比增加3.5万亩。
5、瓜果类作物和棉花生产稳步发展。今年全市瓜果类作种植面积 28.34万亩,同比增加1.32万亩,增长4.89%;其中西瓜面积23.91万亩、甜瓜面积3.83万亩、草莓面积0.6万亩,同比分别增加0.97万亩、0.3万亩、0.05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135万亩,同比增长6.09%。
三、当前永州市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今年永州市农业生产总体形势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由于历史上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永州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受自然灾害的损失越来越大,给农民增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二是耕地尤其是水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逐年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在逐年减少,耕地尤其是水田抛荒现象愈来愈重。据一位县级领导讲,他们县今年水田抛荒在六万亩以上。三是粮食生产制约因素较多。一方面种粮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部分种粮大户因没有土地而无法扩大规模。再一方面种水稻易受到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永州市农产品加工业虽己发展到2500多家,但真正形成品牌优势,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企业少。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技术落后,从事低端产品加工,附加值小,亟需更新设备,扩大生产。为此,我们建议:
1、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市农业健康发展。要在巩固、完善和强化己有各项农业补贴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各项地方尤其是县区级配套资金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县区应适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想方设法尽量拓宽农村投资渠道,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能人回农村创业,同时制定完善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的鼓励引导政策。要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建立农业项目建设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实现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要积极创新各项农业支持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发放方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促进全市农业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代。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契机,以提高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信贷、税收和登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创建农产品品牌,搞活农产品流通。其次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培训,规范其运作程序,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经济利益的联合体。再次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植业大户。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植业大户,以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首先要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土地资源合理流转。其次要尽早出台新政策,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的出租、转让、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步代。再次要积极鼓励一大批有技术、有资金的经济能人回农村创业,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同时,要搞好对种植业大户的技术、信息服务,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培训、贴息资金,支持种植业大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4、抓龙头企业扶持,增强龙头带动功能。要在抓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同时,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学指导。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要求,重点扶持优质稻米、蔬菜、柑桔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其次要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各级都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尤其是重点支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订单生产。再次要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要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依托加工龙头,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品牌的认证认可步伐。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永州市统计局 谢和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