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平稳

来源: 时间: 2007-10-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来,永州各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12亿元,同比增长5.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1.37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农业增加值40.73亿元、林业增加值4.05亿元、牧业增加值30.63亿元、渔业增加值4.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6.1%、5.2%、6.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75.09元,同比增长17.31%。

    一、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永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永州各地围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改善农业装备条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变化。在继续优化产业布局的前提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不断往广度和深度拓展、延伸。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354.27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6.8%,比去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烤烟优质率在75%以上,生猪、水产品的优质品率分别达到75%、50%。产业培育向特色化转变。各地按照“一县一品”、“一乡一特”的思路,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道县新扩脐橙0.97万亩,占全市新扩面积的60%。新田的樱桃谷鸭已发展到600万羽,比去年同期增加200万羽。江永“三香”、九嶷山兔、东安鸡、永州异蛇、黑美人西瓜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加快了土地流转,培育了一批大场大户,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增畜禽鱼养殖小区14个、“千字号”养殖基地30个,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户)达到3894个。祁阳县涌现种粮20 亩以上的大户2895个。生产方式向标准化转变。全市已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个,面积达到 280万亩,农产品生产正在向商品化、品牌化转变。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突破。龙头企业发展扩容提质。通过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强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家,新增3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68家,新增1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月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高档精米、竹木、高档大芯板、药材、东安鸡罐装食品、异蛇酒系列产品、湘妹食品深加工产品发展势头看好,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全市共申报“三品”认证产品35个,其中25个通过了认证,“银光”、“天龙”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三是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有了新改善。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来,各地牢固树立大灾促大干的思想,紧紧围绕建立抗灾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06万处,改善农田灌溉面积7万多亩。土地开发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完成投资5774万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12个,改造中低产田10.2万亩,均通过省检查验收组的验收。耕地质量建设得到加强,全年种植冬季绿肥面积100多万亩,推广作物秸杆还田面积360多万亩,耕地产出率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增农机40956台(套)16万千瓦。机耕、机插、机收服务队发展到3000多个,已完成机耕面积210万亩,机灌面积258万亩,机收面积22万亩。

    四是科技兴农有新举措。积极创办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规划已基本完成,与银光粮油、天龙米业、台湾悦翔达成了入园协议,部分建设项目已开工。全市创办各类农业示范点194个,示范面积30多万亩,其中水稻轻简栽培示范点125个,示范面积6.5万亩,玉米生产示范点32个,大豆、红薯丰产示范栽培点3个。II优明86超级杂交稻、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免耕栽培、生根粉营造林、牛羊冷配技术、畜禽小区健康养殖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得到重视。全市已培训30万人次,宁远、零陵、冷水滩、东安等4个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县区共培训农民564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8万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6581人、扶贫技能培训4500人、劳务技能培训21000人。

    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考核办法,对20名市级领导联系的20个示范村实行按月调度,定期检查通报,4月份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市全面启动建设的重点示范村200个,新完成村庄整治规划241个,95%的示范村开展了以“三清三化”、“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完成新建和硬化村组公路1214公里,完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14900余处,100%的示范村培育了1-2个主导产业。

    二是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围绕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狠抓落实取得较好效果。1-9月全市共完成通乡公路项目投资1.53亿元,完成建设里程224.7公里;完成通畅公路项目投资6.93亿元,完成建设里程2165公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去年的3个县扩大到全市范围,参合人员由去年的69.11万人增加到374万人,平均参合率达79%;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加强,全市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人员由上年的7.5万人增加今年的10.4万人,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也由上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3000万元。

    二、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林牧渔业进一步发展。

    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林牧渔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1、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永州各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推进全市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1)、粮食作物生产发展平稳。永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在前涝后旱的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各地千方百计、想法设法确保粮食生产。2007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829.23万亩,同比增加14.33万亩,增长1.76%。今年全市粮食作物生产有三大新趋势:

    一是早、中稻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双季晚稻种植面积减少。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为623.61万亩,同比增加3.9万亩,增长0.63%。其中早稻面积276.77万亩,同比增加3.78万亩;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59.72万亩,同比增加0.89万亩;双季晚稻受旱灾的影响,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种植面积为287.13万亩,同比减少0.74万亩。

    二是优质稻种植面积持续增加,高档优质稻发展加快。自2004年以来,永州优质稻价格比常规稻高出百分之二十以上,到今年元月优质稻售价达100元/百斤,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加之各级不断加大对优质稻生产的推广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优质稻生产。今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54.27万亩,同比增加19.14万亩,增长5.7%,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高达56.8%。天龙1号、湘晚籼11号和13号、天龙籼103号等一批高档优质稻生产在永州得到了迅速发展,预计今年全市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40余万亩,同比增长30.8%。

    三是旱粮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饲料粮作物增长快。今年全市旱粮作物种植面积143.295万亩,同比增加5.82万亩。其中大豆面积 54.195万亩,同比增加2.1万亩;红薯面积 65.355万亩,同比增加2.13万亩。玉米作为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饲料,随畜禽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扬而不断上涨,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今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达43.845万亩,同比增加4.185万亩,增长10.55%。

    (2)、经济作物生产来势较好。近年来,永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油料作物生产较快增长。今年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4.9万亩,同比增加2.51万亩,增长4.78%;其中花生面积34.17万亩,同比增长4.64%;油菜籽面积19.04万亩,同比增长3.42%;芝麻面积1.34万亩,同比增长9.88%。

    二是甘蔗、药材生产快速发展。今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10.25万亩,同比增加1.17万亩,增长12.89%;药材种植面积达10.64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增长13.08%。

    三是烤烟种植面积减少,收购形势看好。今年全市烟叶种植24.56万亩,其中烤烟面积24.41万亩,同比减少1.38万亩。今年全市优质烤烟种植面积达18.3万亩,预计收购烟叶60万担,同比增加3万担。

    四是蔬菜生产发展平稳,优质蔬菜来势较好。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18.58万亩,同比增加10.56万亩,增长5.08%;其中优质蔬菜种植165.16万亩,同比增加3.5万亩。

    五是瓜果类作物和棉花生产稳步发展。今年全市瓜果类作种植面积 28.34万亩,同比增加1.32万亩,增长4.89%;其中西瓜面积23.91万亩、甜瓜面积3.83万亩、草莓面积0.6万亩,同比分别增加0.97万亩、0.3万亩、0.05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135万亩,同比增长6.09%。

    (3)、春夏收粮食、油茶籽、春玉米、早中稻喜莸丰收。全市春夏收粮食总产达43141吨,同比增加3118吨,增长7.79%;其中:小麦产量15133吨、同比增长8.28%,大麦产量422吨、同比增长0.72%,其他谷物产量3445吨、同比增长7.17%,蚕豌豆产量12640吨、同比增长7.87%;马铃薯产量11500吨、同比增长7.53%。油菜籽产量16501吨,同比增加1538吨,增长10.28%。春玉米产量94931吨,同比增加8764吨,增长10.17%。早稻产量114.14万吨、同比增长4.46%,中稻及一季晚稻产量26.61万吨,同比增长2.18%。

    2、林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发展前景看好。全市林业系统上下一心,扎实推进林业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前三季度,全市林业社会总产值实现32.08亿元,同比增长15.6%。主要体现在:

    一是造林绿化任务全面完成。今年来,各地把营林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抓进度、抓落实,确保了营林生产的顺利进行,主要特点:一是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进度快。全市已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7万亩,为任务7万亩的100%;速生工业原料林20.8万亩,为任务20万亩的104%。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完成绿色通道工程2.3万亩,为任务2万亩的115%;城市生态圈1.1万亩,为任务1万亩的110%。且造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二是以大户为代表的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由于木材价格持续上扬和市县两级的扶持政策的出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林业开发,充分调动了大户造林的积极性。全市今年新培育1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4户,面积7万余亩,其中500亩以上造林大户43户,面积3万余亩。三是林种树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新造林中以松、杉、桉树为主体的工业原料林占到了造林总面积的85%,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五个百分点;以厚朴、杜仲、黄柏为重点的木本药材,造林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增幅67%。

    二是主要林工产品产销两旺。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木材52万立方米,生产竹材210万根,人造板13.2万立方米,生产松香(树脂)7500吨,木浆造纸10.2万吨,生产植物油(纯茶油、调和油)9500吨,山苍子油300吨,异蛇酒(药)500吨。一是主要林产品价格大幅上扬。木材、包装纸、中纤板等主要林产品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0%以上。二是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销两旺。科茂林化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5%以上。湘江纸业公司15万吨生产线投产后,通过不断调试,产量产值创历史新高。金浩茶油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产品知名度和销售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3、养殖业生产稳步发展。前三季度,全市牲猪出栏505.89万头,同比增加24.67万头,增长5.13%;牛出栏11.87万头,同比增长7.81%;羊出栏23.32万只,同比增长7.32%;家禽出笼5957.53万羽,同比增长6.36%;水产品产量95929吨,同比增长6.24%。主要特点:

    一是牲猪规模养殖不断增加,养殖效益趋稳。由于养殖业不断趋于规模化,市场价格趋好,使养殖效益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今年全市新发展畜禽鱼养殖小区14个, “千字号”养殖基地30个。全市牲猪养殖规模大户增加20%以上,其中:养猪在1000头以上的农户己由去年的500户增加到今年的530多户。

    二是草食动物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近年来,随着养殖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永州人工种草养畜禽工程的全面实施,草业开发的传统优势、规模优势、产品优势和销售效益优势日益凸现,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动物得到了迅速发展。三季度末,全市牛存栏84.15万头,同比增长4.94%;羊存栏50.49万只,同比增长5.25%。草食动物的发展已成为永州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三是渔业生产多元化发展。今年全市放养水面4.8万亩,投放各类鱼苗3.58亿尾,同比增长7.5%。鱼—稻、鱼—猪—禽等生态渔业不断增多。稻田养鱼99.19万亩,鱼—猪—禽结合模式9.69万亩。湘云鲫、大口鲶等名特优推广力度加大,养殖面积4.8万亩。休闲垂钓渔业逐步发展,全市现有休闲垂留钓渔338处,适应人们节假日消费潮流。

    三、农村投入继续加大,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永州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家和省里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如大中型水库的维修与加固、全省“八件实事”的落实(农村沼气池建设、乡镇卫生院的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等)。

    二是农村小水电站建设势头不减。

    三是乡镇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一批外资、外地企业在乡镇工业小区落户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7.90亿元,同比增长46.8%,其中农村50万元以上的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54亿元。

    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户收支得到稳步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永州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739.74元,同比增长15.87%;其中农业生产费用支出366.43元、林业生产费用支出9.74元、牧业生产费用支出232.89元、渔业生产费用支出16.86元,同比分别增长7.29%、40.42%、12.22%、6.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75.09元,同比增加394.79元,增长17.31%,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了5.18个百分点。

    四、当前永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今年永州农业生产总体形势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由于历史上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永州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受自然灾害的损失越来越大,给农民增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是耕地尤其是水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逐年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在逐年减少,耕地尤其是水田抛荒现象愈来愈重。据一位县级领导讲,他们县今年水田抛荒在六万亩以上。

    三是粮食生产制约因素较多。一方面种粮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部分种粮大户因没有土地而无法扩大规模。再一方面种水稻易受到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

    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永州农产品加工业虽己发展到2500多家,但真正形成品牌优势,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企业少。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技术落后,从事低端产品加工,附加值小,亟需更新设备,扩大生产。

    五是疫情的影响。近期周边地市相继发生生猪“蓝耳病”对永州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影响较大等。

    为此,我们建议:

    1、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市农业健康发展。要在巩固、完善和强化己有各项农业补贴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各项地方尤其是县区级配套资金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县区应适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想方设法尽量拓宽农村投资渠道,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能人回农村创业,同时制定完善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的鼓励引导政策。要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建立农业项目建设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实现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要积极创新各项农业支持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发放方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促进全市农业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代。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契机,以提高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信贷、税收和登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创建农产品品牌,搞活农产品流通。其次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培训,规范其运作程序,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经济利益的联合体。再次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植业大户。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植业大户,以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首先要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土地资源合理流转。其次要尽早出台新政策,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的出租、转让、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步代。再次要积极鼓励一大批有技术、有资金的经济能人回农村创业,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同时,要搞好对种植业大户的技术、信息服务,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培训、贴息资金,支持种植业大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4、抓龙头企业扶持,增强龙头带动功能。要在抓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同时,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学指导。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要求,重点扶持优质稻米、蔬菜、柑桔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其次要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各级都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尤其是重点支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订单生产。再次要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要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依托加工龙头,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品牌的认证认可步伐。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5、切实做好动物疾病预防工作。目前,永州周边广东、广西等地相继发生了生猪“蓝耳病”疫情,严重影响了全市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为此,永州各级政府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加大对生猪等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要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增强乡镇动物防疫站建设,出台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力的政策,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力度,强化产地检疫和畜禽流通的检疫监督,为全市生猪等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永州市统计局 谢和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