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随着对农村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市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953.81元,比2001年的1966.91元增加986.9元,增长50.18%,年均增长8.4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6.28元,比2001年的1701.77元增加734.51元,增长43.16%,年均增长7.44%。
一、农民生活消费变化的特征
1、生活消费由温饱向小康转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了改善,农民的饮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消费己不再是为温饱,而开始注重结构和讲究营养。首先是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在下降。2006年农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88.98元,比2001年增加332.04元,增长34.7%,年均增长6.14%;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2.9%,比2001年下降了3.33个百分点。其次是主食消费下降、营养食品消费不断增加。在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农民人均主食消费387.41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比2001年下降1.9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2006年肉禽及制品人均消费数量30.87公斤,比2001年增加6.78公斤,增长28.14%;水产品人均消费数量5.27公斤,比2001年增加0.87公斤,增长19.8%。主食消费下降,副食营养类食品上升,全面反映了当今农民的饮食消费观。
2、衣着消费更加看重质量与档次。随着城乡商品流通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民的穿着消费观逐渐改变,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比较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昔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着衣传统已成为历史。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04.59元,比2001年增加28.53元,增长37.51%,年均增长6.58% 。其中人均服装支出69.09元,比2001年增长48.61%,购买面料支出1.18元,比2001年下降37%。由于服饰品种、规格、档次更加齐全,农民成衣消费数量逐年增加,购买布料加工服装的比重下降,服装消费开始追求成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
3、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住房讲究宽敞、舒适。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农村改变居住环境、修建房屋的农户增多,农民居住面积逐年扩大,质量逐年提高,实现了从平房到楼房,由土坯结构到砖木结构进而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方向转变。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88.81元,比2001年增加107.79元,增长59.55%,年均增长9.79%;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3.88平方米,比2001年多了3.66平方米,增长12.11%,其中楼房面积18.54平方米,比2001年多了4.88平方米,增长35.72%,占住房总面积的54.72%;钢筋混凝土面积15.12平方米,比2001年多了0.43平方米,增长2.93%;砖木结构面积18.11平方米,比2001年多了3.6平方米,增长24.81%。
4、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及农民购买力增强,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刺激了农民对大件商品的消费。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106.12元,比2001年增加23.76元,增长28.85%,年均增长5.2%。截止到2006年底,农民每百户拥有影碟机34台,比2001年增加22台;电冰箱15台,比2001年增加8台;电风扇187台,比2001年增加44台;组合音响15台,比2001年增加11台;彩色电视机76台,比2001年增加43台。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5、交通和通讯消费快速升温,成为农民消费的亮点。近年来,全市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手机电话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农民信息交流更加方便;通畅、通达工程的逐步实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农民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特别是农民务工人数增多,带动了交通和通讯开支的大量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有条件享受现代交通、通讯的方便与快捷,对交通和通讯的依赖程度加深。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183.19元,比2001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20.87 %,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34.32元,比2001年增长2.62倍;通讯工具人均支出21.04元,比2001年增长3.11倍。截止到2006年底,农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25辆、移动电话53部、固定电话49部,比2001年分别增加18辆、50部、29部,均成倍增长。
6、农民文化娱乐消费趋热,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步提高,注重文化教育、讲究文明生活的氛围已在农村日渐形成,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意识增强,对子女和自身教育培训舍得投资。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287.17元,比2001年增加70.09元,增长32.29%。年均增长5.76%,其中: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机电消费品支出为27.48元,比2001年增长77.75%;农民人均成人培训费为4元,比2001年增长28.21%。同时,农村电视覆盖率提高,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农民可以从电视,甚至网络上了解更多的信息,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
7、农民的健康消费持续攀高,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加重。一方面,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的健康意识有所增强,预防保健、有病就医已经成为农村老百姓的共识。另一方面,尽管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了卫生领域和药品市场的整治力度,治疗费用和药品价格得到进一步规范,但各种医疗费用整体水平仍然很高。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支出127.72元,比2001年增加52.68元,增长70.2%,年均增长11.22%。其中治疗费人均达到77.21元,比2001年增加43.41元,增长1.28倍,年均增幅达到17.92%。
8、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保持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49.71元,比2001年增加7.42元,增长17.55%,年均增长3.29%。其中,购买其他商品支出29.89元,增长33.13%;其他消费服务支出19.82元,增长73.2%。以购买首饰、旅馆住宿费的消费增加较多,分别增长了8.09倍和2.5倍。
二、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十六大以来,永州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有所增强,消费支出增加,但由于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村居民收入较低、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永州农民收入较低,绝对额不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增长幅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与此同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普遍对生、老、病、死心存后顾之忧,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2、农村消费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乏力,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各类大型商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缓慢,市场规模小,销售网点少,运输、维修等服务环节尚不健全,导致乡镇流动市场景气度下降,服务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消费环境欠佳和消费传统习惯减弱了农民消费热情。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地方存在电网老化、电视接受信号弱、不通自来水等问题,使很多耐用消费品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如:2006年永州使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的农户仅占12.3%,自来水使用率不高,既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又阻碍洗衣机、热水器等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二是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尚未建立健全,商品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权益没有充分保障,使农民对购买耐用消费品颇多疑虑,而影响其消费热情。三是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量入为出、计划消费、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习惯,在消费上很少作出借贷性的超前消费行为,在消费中注重务实性消费,从而延缓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进程。
三、促进农民消费增长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通过着力推进城镇化、市场化和工业化来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扩大当前农村需求,更要为农村居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应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特别是加大农村贫困监测和扶持力度,尽快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投入,抓好农村电力、道路、供水、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环境,促进家电消费品在农村的销售与普及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电站、输变电设备和线路、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尽快解决农村家庭家电消费所需的电和水,扩大农村交通和通讯网络的覆盖面,为促进农村商品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3、加快农村商业设施建设,规范市场流通秩序。要做好适合农村市场商业设施的建设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城市大中型商贸企业和有经营实力的业主到农村办分店、连锁店和连锁超市,为农村消费品市场提供多层次的消费品,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同时,要规范农村市场主体行为,整顿市场交易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净化农民消费环境。
4、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一是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发挥强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对困难家庭分类进行适当援助和补贴。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体系建设。二是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自愿、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参合率。通过实行社会统筹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基本社会保障,解除广大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永州市统计局 张朝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