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在神州大地已经历了30个春秋。永州紧跟时代变革的脚步,踏准改革的每一个节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演绎了从改革走向辉煌的动人篇章。数字,无疑最具说服力,给永州改革开放30年做出了最好的注脚。数字中凸显变化,数字中品味成就,数字中感受崛起。一个个枯燥的数字、一串串真实的数据,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永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看到了一个政治安定团结、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永州,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永州正在迅速崛起。
经济实力雄起来
GDP突破500亿元。翻阅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份的《永州统计年鉴》,永州经济的“成绩单”跃然纸上: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大关,达到506.39亿元,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 位跃升为全省第8位,比1978年增长53倍,30年间GDP年均增长11.5%,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4元增至2007年的9887元,年均递增13.9 %(现价),30年间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阶段的迈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永州历年GDP的构成来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从1978年的56.8:23.5:19.7调整为2007年的29.7:28.2:42.1,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一、二、三格局向三、一、二格局的转变过程,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三产首次与一产持平;2006年,二产基本与一产持平,实现了历史性的结构转型。这标志着永州工业化时代的悄然到来,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跨越。
财政金融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0.83亿元增至2007年的29.15亿元,年均递增13.1%。2007年12月底,本外币金融存款余额434.42亿元,贷款余额215.18亿元,居民储蓄存款326.35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255倍、56.8倍和1332倍,年均增长21%、14.9%和28.2%。永州财政快速增长势头表现在近几年,增长动力源于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整,突出了以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总抓手,大力招商外资、“筑巢引凤”。
工业经济活力四射。工业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永州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2007年全市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达82.47亿元,总量居全省12位;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56.58亿元,是1978年的78倍,年均递增16.2%。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1978年高出2.9个百分点。永州多年来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资源整合,努力把汽车制造、卷烟、造纸、建材、冶炼等传统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永州传统工业散、小、弱的状况。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474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40家。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43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8.1%。
投资建设成绩斐然。30年来,全市对工、农业生产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扩大生产能力,对第三产业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进行了持续、大规模投资。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达255.08亿元,是1979年的370倍,年均递增23.5%。到如今:
交通快捷了——衡枣高速、永连公路、洛湛铁路相继竣工通车,二广高速火热建设当中、厦成高速开工在即,零陵机场民用航线开通,出租车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以冷水滩为中心、广联国内外、遍布三湘四水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
通讯方便了——全市形成了上有卫星、中有微波移动通信、下有地下光缆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互联网、无线寻呼、公共数据传送等业务不断健全和完善。
城市美丽了——一幢幢新式建筑拔地而起,一大批水、电、路、桥、讯、园、场等基础设施建成运行,城镇整体服务功能增强,街道变宽了,绿色变多了,空气变好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商业繁荣了——全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搞活大贸易为目标,加快市场网点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商品市场近100个,其中年成交额上亿元的有7家,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54亿元,是1978年的33.3倍。
百姓生活好起来
农民增收又逢春。2004年以来,连续5个中央1号文件又一次空前地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农业税收减免、放开粮食市场、兑现早稻“两补”资金。2004年全市水稻种植507.1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1%,年增加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平增收42.15多元。数据显示,永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06元增至2007年的3397元,年均递增12.7%,连续5年保持在百元以上的高增长额。
多路并进促农增收。农村劳务输出、劳动力向县城及二、三产业转移,推动了农民增收提速。全市农村有近百万人得到转移和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市民。农民增收渠道走上了多元化的路子。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总收入不断增长,2007年,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409.18元,收入水平是1995年的3.3倍,年均递增10.3%。
百姓生活质量高起来。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69元,为1995年的2.6倍,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345元,为1983年的9.5倍,年均增长9.8%。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费支出比重逐年逐步下降,2007年永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41%,比1995年下降16.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51%,比1983年下降16.2个百分点。文教、娱乐、旅游、医疗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上升。
开放程度高起来
“以放对放,比别人更开放;以活对活,比别人更灵活”。改革开放以来,永州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拓宽对外开放通道,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招商引资增势迅猛。2007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11.4%。截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36家,投资总额20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3.5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2.16亿美元,累计实现总产值240亿元。实现外资来源由港澳台地区为主发展到东南亚、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大项目持续增加,2007年合同外资平均单项规模达350万美元,新批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重大项目共7家。
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尽管永州对外贸易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以来,全市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多元化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效果日益明显,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上升,经济外向度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外贸进出口从1978年的0.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68亿美元,增长了40多倍。出口从1978年零星的几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16亿美元。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市场趋向多元化。永州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港澳、欧盟、东盟6国、美国、日本及东欧已成为永州主要出口基地,2007年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已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5%以上。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从出口农副产品为主逐步转化为以工矿产品为主,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逐步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轻工、机电、纺织、五金、食品罐头、有色金属等已成为永州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经验和启示
30年来,永州经济建设的成就催人奋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实实在在,社会事业的发展蓬勃向上。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和启示: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走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永州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用生产力标准衡量一切,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坚持,凡是不利于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都要坚决摒弃。对于落后的永州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赶超、才能崛起。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做出符合永州实际的正确决策,促进永州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永州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以改革开放总揽经济发展全局,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市之路。永州作为湖南偏远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不改革、不开放就不能除旧布新,就不能脱贫致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才能创造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30年来,永州按照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先后对工业、商业、农业、林业和要素市场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效展开,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土地、矿产、技术、产权等交易行为逐步规范。
三是坚持从市情出发,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永州特色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市情研究不够,永州经济发展思路不够清楚。就农业抓农业,工业方面自我发展、自成体系,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开放度不够,没有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改革开放后,历届班子充分认识到永州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在准确把握形势和民意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带领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永州实际、加快发展的道路,先后制定、实施了“人才强市”和“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这些阶段性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既前后衔接又层层推进,充分发挥了永州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速了永州与国际和沿海地区的接轨步伐,形成了大开发的格局,有力推动了永州的资源开发和经济起飞。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改善民本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永州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建设的成果,使普通百姓“住得起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通过努力扩大就业、发放生活补贴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好农村扶贫、低保、合作医疗、农网改造、饮水工程、“村村通”、“通达”“通畅”工程等工作,实施农村税费改革、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困难弱势群体办实事、办好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各项保障标准逐步提高。通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促进社会全面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是永州辉煌的30年,是全市人民团结拚搏、艰苦创业获得巨大成就的30年。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随着中部崛起、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历史性战略机遇的到来,永州借力这些腾飞的平台,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肖飞鹰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