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永州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来源: 时间: 2008-07-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工作逆势而上、顺势而为,经济发展呈现“生产加快、需求趋旺、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物价高位运行、要素供应偏紧、灾害损失较重、工业结构欠优等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经济运行上行势头明显
 
    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1.16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55.77亿元、74.51亿元和130.88亿元,分别增长5.8%、13.0%和14.3%。上半年全市GDP各月累计增速分别为6.5%、8.1%、9.4%、10.1%、11.2%、12.4%,呈现出平稳增长、逐月加快的态势。

    (一)供给层面:三次产业稳步回升,生产加快。

    农业生产稳步回升。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29亿元,同比增长6.0%,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农业经济运行有4个主要特征:一是支农力度继续加大。上半年全市财政支农支出2.58亿元,同比增长83.3%;金融部门新增农业短期贷款4.53亿元,同比增长62.9%。二是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市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4.49万亩,同比增加8.42万亩,增长1.7%。其中,全市早稻种植面积283.92万亩,同比增长2.6%。三是种植结构日趋优化。优质稻种植面积209.66万亩,同比增长7.8%,占早中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61.9%,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四是畜牧水产业较快回升。受政策和价格因素合力驱动,自去年4月份以来全市主要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激发了养殖场、户的生产热情,规模养殖发展良好。上半年全市牲猪出栏336.75万头,同比增长7.7%;生猪存栏469.58万头,同比增加6.5%;全市水产品产量7.19万吨,同比增长7.1%。

    工业生产较快恢复。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0.65亿元,同比增长27.0%;完成增加值48.74亿元,同比增长18.4%。一是“三大标志性企业”生产情况良好。1-6月,长丰、零烟、相纸三大标志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61亿元,同比增长40.3%;实现增加值11.64亿元,同比增长60.9%,高出全市平均增速42.5个百分点。上半年,零烟因产量大幅增加、产品结构调优和增加值率提高,实现总产值10.51亿元,同比增长92.8%;实现增加值8.33亿元,同比增长92.3%,高出全市平均增速73.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长丰永州分公司生产汽车8598辆,同比增加12辆;实现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9.3%;湘江纸业实现总产值4.63亿元,同比增长18.6%。二是国有、民营工业“双引擎”作用明显。上半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15.63亿元,同比增长29.3%,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0.9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8.9个百分点;民营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3.11元,同比增长16.3%,比一季度提高13.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快速增长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民营工业主导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局面,“双引擎”效应进一步凸显。三是骨干行业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食品、建材、冶炼、纺织、木材加工、医药、化学原料及制品、电力等八个骨干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7.81亿元,同比增长7.8%;较今年一季度加快了9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建材、木材加工4个行业分别较一季度增幅快了17.8、9、7.6和28.3个百分点,回升势头明显。四是新“入统”企业促进规模工业较快回升。上半年全市规模企业已达521家,同比新增6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31亿元,净增6.92亿元,累计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4.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势喜人。上半年,永州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0.88亿元,增长1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3.7%,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其中邮电通讯、家政服务、咨询、中介、物流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增长18.7%。今年以来,全市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各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67.5万人次,增长3.7%;营业收入13.12亿元,增长4.2%。

    (二)需求层面:“三驾马车”运行态势良好,需求趋旺。

    投资强劲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同比增长41.2%。一是灾后恢复性投资力度大,今年以来累计投入抗冰救灾建设资金32.15亿元,占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的25%,拉动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增长快。1-6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2.81亿元,同比增长70.6%;其中电力、燃气和水、电供应业完成投资21.41亿元,同比增长104.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7.6亿元,增长21.9%。三是重点项目建设来势好。上半年全市121个市级重点考核项目完成投资35.5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总投资的42.4%,开工率达81.8%,均高于上年同期。

    今年以来,受全国房价和股市下跌,以及部分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基本完工、银行紧缩信贷的影响,永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51.7%,比去年同期增幅略有下降,增速开始阶段性回调。1-6月,全市房地产银行贷款2.08亿元,同比减少1.3亿元;房屋施工面积333.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3%,比一季度下跌23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面积160.39万平方米,增长56.9%;比一季度增幅下跌近2成;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1028元/平方米,比一季度下降10元/平方米。

    消费保持旺盛。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亿元,同比增长20.1%。一是受价格强劲上扬的影响,粮油类等刚性消费类商品增长迅猛。1-6月,全市粮油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4.8%;二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热点逐步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1-6月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书报杂志类、家用电器类等销售额增长迅猛,同比分别增长58.3%、87.9%、30.8%、184.3%。三是汽车消费有较大增长。1-6月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9.0%,其中80%以上为私人购车消费。

    外贸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达到9034万美元,同比增长26.7%。其中:出口总额7129万美元,增长21%;进口总额1905万美元,同比增长52.9%。

    (三)效益层面:三项收入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提高。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8.48亿元,同比增长21.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34亿元,增长21.6%;税收收入完成6.62亿元,同比增长29.2%;税收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8.4%,同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主体税种较快增长,1-6月,全市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28.8%、34.0%、36.1%。

    工业效益大幅回升。全市工业生产在快速恢复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48.09万元,同比增长25.2%,较一季度加快8.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产品销售率98.3%,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1-5月,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76亿元,同比增长15.0%;实现利税8.44亿元,同比增长17.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2.1%,同比上升1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升2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势不减。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55元,增长16.6%;农民收入增幅高出城镇居民0.3个百分点。

     (四)民生层面: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民生改善。

    为民办实事进展顺利。上半年,全市为民办实事33项指标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城镇零就业实现动态就业援助、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新增通电话自然村、设市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项指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进度任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新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新建农村安居房,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等10项指标达到进度要求,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数、改造县乡公路等12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进度。

    物价高位回落。1-6月,永州CPI累计同比增长6.8%,比去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但自今年4月份以来已逐月回落。从CPI构成看,6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4.9%,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涨幅与上月基本持平。从同比涨幅看,食品价格上涨仍是CPI上升的主要推动力;上半年食品类价格累计上涨17.4%。从CPI八大类构成看,涨跌各半,食品、医疗、烟酒和居住类价格同比上升,交通通信、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娱乐教育等其余四类价格同比小幅下降。作为CPI的下游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当月同比上涨10.6%,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42.2%,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同比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初步测算,1-6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产值能耗0.57吨标准煤/万元,与上年同期0.69吨标准煤/万元相比,下降17.4%;万元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2%。

    二、经济发展中凸显五个方面的挑战

    上半年总体经济运行平稳的同时,应该看到,在外部需求减弱和国家密集出台宏观调控措施的大环境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将给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一定的挑战。

    (一)当前经济增速相对较慢对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形成挑战。上半年全市GDP增长12.4%,同比回落了1.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7位。考虑到严重自然灾害这种背景,这一发展速度的取得实属不易;但与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全年13.5%的目标还有1.1个百分点的实际差距。上半年规模工业、财政收入增幅也分别较全年目标低6.6和4个百分点。

    (二)农资价格过高和洪涝灾害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形成挑战。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1-6月,农资价格指数从103直冲112.3的高位,并反复震荡且有走强的趋势。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收益空间缩小。同时,永州市6月份遭受的洪涝灾害对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及农业水利设施造成了较大影响,降低了农业收益。

    (三)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趋紧对部分要素供应形成挑战。央行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企业融资带来很大困难。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98亿元,比年初仅增加19.19亿元。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分别仅比年初增加0.75亿元、0.03亿元;中长期贷款虽然比年初增加14.82亿元,但较上年同期仅增1.61亿元,居全省倒数第3位。永州市资金来源的另一主要途径----外引内联形势也不容乐观。1-6月,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91万美元,同比下降7.8%;实际利用内资33.35亿元,仅增9.9%,增幅同比回落31.4个百分点。此外,用地指标也明显偏紧,2008年永州市上报新增建设项目用地指标650公顷,省核实用地仅为355公顷。国家紧缩银根、地根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一些引进项目难以落户、开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永州市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四)要素供应偏紧对工农业生产形成挑战。今年以来,煤电油运出现多年未见的紧张局面。从煤炭供需情况看,永州市煤炭资源比较短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煤量13.2万吨,同比下降14.7%,煤炭价高量少,供应十分紧张;月产量只有需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从电力供需看,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酷暑用电高峰期也随之来临,全市供电缺口明显;目前永州电网电力最大缺口为24.1万千瓦时,最大电量缺口为196.8万千瓦时;7月21日,华中电网紧急调电援湘,以缓解电力紧缺矛盾。从原油供应形势看, 5月18日起中石化永州石油空库,加油站只能用油罐车从周边市州调运,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直供油暂停。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我国汽、柴油每吨上调1000元,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本次价格上调虽然部分缓解了油、电紧张局面,但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仍有相当距离,随着世界原油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后期国内油价上涨压力依然不少。

    (五)工业结构不优对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形成挑战。1-6月,全市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4.94亿元,仅占规模工业的30.7%;规模工业企业中“两高一资”企业212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40.7%;完成增加值13.3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4.8%。国际上冶炼行业原材料价格的高位攀升,国家实施铁合金行业重组以及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必将进一步压缩冶炼行业的利润空间,使永州市一些工艺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高能耗企业被淘汰,中短期影响不容忽视。

    三、下半年经济运行走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使我国深深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中,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必然会对永州市的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我们判断,永州下半年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

    从国际范围看, 3F(Finance、Fuel、Food,即金融、燃料、食品)问题困扰着世界经济。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其影响还远未结束;美元持续贬值,原油、粮食价格持续上扬,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但鉴于美国、日本以及“金砖四国”(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主要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比预想的要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17日调高了对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1%,2009年预计为3.9%;分别高于该组织今年4月份预测的3.7%和3.8%。IMF同时也警告说世界经济仍处于“困难点”,尤其需要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

    从国内环境看,短期内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人民币不断升值、物价高位运行,通胀的压力还比较大。二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且有扩大趋势;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三是年初冰冻灾害、5月四川汶川地震、近期南方洪涝灾害对经济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短期内为中国经济增添了新的变数,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但我国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一方面,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以及出口过快增长拉动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已逐步运行到合理区间,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仍然是平稳较快发展,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GDP增速较上年虽有所减慢,但仍然明显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国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

    从永州实际看,尽管今年以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有所回落,问题和矛盾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年内不会发生逆转。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看,永州市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少有利条件和基础:一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为永州这种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争取政策支持的广阔空间;二是今年6月11日通过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永州、郴州、岳阳、益阳4个地区被确定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地区;此外,永州市近年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势头良好,全市经济“北南两极”----“零冷两区一体化”和“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规划与建设正加紧进行,必将进一步优化和拓展永州市的产业承接平台。三是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不断完善,交通新“三大动脉”----永蓝、厦蓉、道贺3条高速公路年内开工,10条出省跨境公路或干线公路建设进度加快,洛湛铁路永州南段正加紧建设;近5年全市工业投资保持了年均40%以上的增幅,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长70.5%,根据投入产出原理,永州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在显著增强。四是消费升温趋势比较明显,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环境也在逐步改善,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03-2007年,永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4%、13.5%、13.7%、14.6%和18.1%,今年上半年达到20.1%。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朗。

    四、后半年经济工作应力行“四抓四保” 

    综合判断,尽管实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13.5%的经济发展目标难度加大,但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攻坚克难,积极化解各种困难和问题;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一)抓重点,保生产。一是抓好工业生产。加强对长丰、零烟、湘纸、冶炼、建材、食品、医药等骨干工业和重点行业的生产调度,及时做好预警预报工作,有效引导工业企业调整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市场风险。加强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供需衔接,想方设法帮助克服要素制约矛盾,力促支柱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抓好投资项目建设。以“项目促投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拉动永州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对于一批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以尽早开工、尽速投产;对于市级重点项目要落实工作责任、抓好督促检查,确保按计划、按进度、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要进一步加强调研,重点破解资金、土地方面的难题,着力解决商品房滞销的问题。三是大力促进消费。近年来,以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带动永州市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幅超过GDP增幅1.9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继续“一枝独秀”。因此,要高度重视消费的培育工作,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城镇商贸购物、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住宿餐饮等四大传统消费,同时要不断培育新兴消费业态,尤其是要着力打造冷水滩、零陵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要以全省“为民办实事”为契机,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二)抓监管,保稳定。当前,物价形势比较严峻,社会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工作尚待完善,等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加重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影响了农民增收。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确保生产和社会稳定。一要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粮油、畜禽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和供求变化,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准确把握价格运行走势,继续执行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二要及时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完善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加大对粮食、食用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环节的补贴。三要及时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严厉打击假农资的生产和销售,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要努力扩大就业。要认真研究体制转轨带来的结构性就业问题,资本替代劳动引起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有效就业空间不足等问题,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对特殊困难户给予就业援助等办法促进就业。五要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三)抓协调,保供应。要千方百计破解要素供应难题:一是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切实做好有序供电。要优先保证居民生活、重点企业、农业、重点单位用电。二是充分挖掘煤、电生产潜力,同时要积极与市外联系,落实外购煤、电,保障电力、煤炭供应。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紧紧抓住沿海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优化经济环境,降低营商成本,有规划、有选择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以进一步“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兴工强市”战略;切实提高 “珠洽会”、“中博会”以及“上海投资洽谈周”等招商节会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促使更多的合同引资项目真正落实为开工建设项目,将招商引资的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四是加强土地储备。要认真研究国家用地政策,特别是要加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的储备和争取用地工作,尽量做到“土地等项目而不是项目等土地”。

    (四)抓服务,保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年经济工作主要目标:“GDP增长13.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财政总收入增长25%,GDP单位能耗下降4.5%”。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实现上述目标面临不少困难:因为下半年是种植业的主要收成季节,农业比重将显著扩大,这将从产业结构层面增大经济提速的难度。另外从经济支撑层面看,也面临相当困难:规模工业实现25%的目标,全年增加值绝对额应达到101亿元以上,那么下半年每月需完成增加值近9个亿、产值约27亿元,且增加值单月增幅应接近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应达到357亿元,下半年每月需完成36亿元,单月增幅达40%左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达到170亿元左右,下半年单月增幅应达到24%左右;财政总收入需达到36亿元以上,下半年单月需完成3亿元。为完成这些目标,必须一手抓服务,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要经常深入工厂、项目、田间、地头等,切实帮助基层出主意、解难题、服好务;一手抓生产,要将上述主要指标层层分解,细化到县、乡、企业和项目,做到既有指导性也有可能性,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并坚决抓好督促检查和责任落实。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黄赞校]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