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邵怀娄益"五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来源: 时间: 2008-08-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内容提要: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简要的方法是以人均GDP、GDP总量、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6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各自排名为变量,进行分别加总;然后对总分进行升序排列。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测算出我省各市州的综合得分情况,并据此将14个市州概分成“四个经济方阵”:以长沙、株洲、湘潭为第一方阵,以岳阳、常德、郴州、衡阳为第二方阵,以益阳、娄底、永州、怀化和邵阳为第三方阵,以张家界、自治州为第四方阵。本文着重分析第三方阵内5个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目的是为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对策,并促进永州尽快迈入全省第二经济方阵。

    益阳、娄底、永州、怀化和邵阳属于我省经济发展的第三方阵,总人口、区域面积分别占到全省的39.9%和42.9%,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24.7%、12.9%,是湖南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区域,也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比较这五市间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差异,对永州来说,有助于从中寻找差距和不足,汲取有益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区域经济竞争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奋勇争先,促进经济“提速提级”。

    一、2007年五市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比较

    为较好地把握“永邵怀娄益”经济发展概貌,我们选取了五市2007年的人口、地域面积、GDP、人均GDP、工业、投资、消费、收入、外贸等主要指标来进行比较。

    (一)人口、地域面积及GDP:2007年,永州市人口和地域面积在五市排位中名列第2,分别比邵阳市总人口和怀化市地域面积少169.44万人和0.53万平方公里;永州市GDP总量在五市排位中名列首位,是唯一超过500亿元的城市;人均GDP居第2位,比娄底市低了1690元,后者是五市中人均GDP唯一超过1万元大关的城市。

    (二)三次产业结构:2007年,永州市三次产业呈现“三一二”结构模式,是五市中也是全省仅有的二个农业比重超过工业比重的地级市(另一个是邵阳市),农业比重居全省第2位;工业比重在五市中居最后1位,在全省居倒数第2位;服务业比重尽管在五市排位中名列第2位,但这是在工业比较落后、农业大而不强的情况下形成的,并不能反映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永州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是工业比重分别超过农业和服务业;通过工业的高度化发展,最后再被服务业所超越。

    (三)工业和规模工业:2007年,永州工业增加值以及人均工业增加值在五市排名中均居第4位,分别只有第1位娄底市的58.2%和47.1%,差距相当明显;规模工业增加值居五市中的末位,且不到娄底市的一半(47.8%),人均规模工业增加值虽居第4位,但与排第一位的差距更大,只有娄底的34.3%。可见,永州工业的“短腿效应”仍非常突出。

    (四)投资和消费:2007年,永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五市中名列第2,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则位列第1。永州投资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并较好地抓住了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沿海产业内移带来的机遇,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交通、电力、工业制造业等方面的投资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永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五市中名列第3,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则名列第4;永州投资总量和均量分别是消费总量和均量的1.8倍。可见,永州投资拉动型经济格局仍比较明显。

    (五)财政和居民收入:2007年,永州市财政总收入位列五市中的第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76%,是五市中比重唯一不超过6%的地区,比第一位的娄底市低1.5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30.5%,在五市中名列第4,比娄底市人均低了285元;农业比重过大,工业经济偏弱,决定了财税结构的不优和财政收入比重的偏低。2007年,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五市中的第3位,分别比益阳和娄底低388元和295元;永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五市中排第2位,比第一位的益阳市低516元。

    (六)实际利用内外资、进出口总额:2007年,永州市实际利用外资在五市中名列第1,实际利用内资位列第3。近年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初现成效,一方面较好地促进了全市投资强度的持续加大,另一方面也为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永州进出口总额以及出口创汇分别居五市中的第4位,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永州外贸自2006年起,连续出现大幅盈余;但永州的外贸整体水平仍然很低,2007年的外贸依存度只有2.4%,居五市中的第4位,也远远落后于全省7.7%和全国64.3%的水平。

    对比来看,永州在5个市中的综合排名处于中游位置,总体经济实力落后于娄底和益阳,加快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跻身“第二方阵”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邵怀娄益”四市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邵阳:邵阳市与永州相邻,人文环境和地域特色十分相近,两地都属于湖南的边远和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以加快发展为己任,确定了“兴工强市”和“项目立市”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3-2007年,该市GDP增幅分别为9.3   %、11%、11.3%、11.4%和11.6%,年均增长11.5%,远远高于前5年的增速。工业方面,2008年上半年,邵阳市规模工业达到69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6月份增幅达26.1%,累计增幅为16.6%,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邵阳规模工业不仅数量比我们多175家;而且抗风险能力比永州市强,6月份的增幅高出永州市5.9个百分点,上半年较一季度提速幅度比我们快8.1个百分点。近5年来,邵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24.1%,比永州同期增幅快了2.7个百分点。投资方面,近年来邵阳十分注重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2007年,全市工业投资达到114.64亿元,同比增长44.2%,分别比永州高了36亿元和11.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邵阳工业投资完成47.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7%,三一汽车、合力化纤、宝庆电厂、宝兴科肥等重点工业项目正加紧建设。此外,一大批交通项目如邵怀高速、邵阳大道等已竣工通车,邵永、邵衡、邵安、娄新、包茂、洞新新6大高速也在陆续动工建设,邵阳的交通瓶颈得到显著改善,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

    怀化:怀化是我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水能、矿藏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怀化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业兴农、工业强市、工业富民”这个核心。基础产业方面,通过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原料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业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深度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并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夯实发展基础和财源渠道,怀化工业园现已成为引领全市经济腾飞的“航母”和吸纳投资的“洼地”,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先后与陆道新加坡有限公司签订总投资5亿美元的新加坡(怀化)生态工业园项目;与杭州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娃哈哈怀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与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签订总投资6.308亿元的食品产业加工项目;与深圳凯信时装有限公司签订的总投资2.18亿元的服装加工项目。到今年6月,引进各类规模企业19家,合同引资124亿元;去年完成财政收入436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6亿元。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开发园区”称号。基础设施方面,突出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建设,沪昆高速邵怀、怀新段已建成通车,杭瑞高速沅陵段、包茂高速公路吉怀段也在加紧建设;此外,  围绕2008年举办撤地设市十周年庆典活动,怀化城区以完善路网结构、拉开城市骨架为重点,以提升形象为目标,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和承载能力;使得软硬件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3-2007年,怀化市GDP增幅由9.8%提高到12.6%; 2007年怀化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7.22亿元,超过永州26.1亿元;2008年上半年,怀化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66.94亿元,增长18.6%,分别比永州高18.2亿元和0.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幅比永州高了6.7个百分点。

    娄底:近年来,娄底市紧紧依靠毗邻“长株潭”的地缘优势,以“工业强市”为突破口,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多项指标名列第三方阵“领头羊”的位置。2007年,娄底市GDP增幅达到15.2%,超过永州1.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人均GDP较永州高了1690元;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是永州的2.1倍。2003-2007年,娄底市GDP年均增长12.4%,比永州高0.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3%,比永州高6个百分点;2004年娄底市财政总收入尚比永州低2.33亿元,2007年娄底市财政总收入却比永州高了3.6亿元,居“第三方阵”中的首位。

    益阳:与“第三方阵”中的其他4个市相比,益阳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它既紧靠我省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地区,又因与“长株潭”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人文渊源,极易享受先进生产力的辐射。近年来,益阳市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动力,经济发展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2007年,益阳市GDP增速达到14.8%,分别超过全省和永州0.4和0.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3.9%,分别超出全省和永州8.7和8.4个百分点。2006年永州规模工业增加值高出益阳4.5亿元,2007年永州比益阳却低了7.2亿元;2008年上半年益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8.8%,分别超全省和永州 12个和10.4个百分点;以工业崛起带动经济奋力赶超的势头相当明显。

    三、几点思考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永州市经济发展现处于“第三方阵”中游位置,与邵阳、怀化比较有“点”的差距,与娄底、益阳相比则有“面”的不足。按照社会经济进化的逻辑来归纳:相对不利的初始条件、一些内敛性的社会意识和人文风俗造成改革开放的程度较低,因而市场发育、完善程度也相对较低,经济主体规模与实力尚弱,工业化和城市化明显落后,最终在宏观层面直接表现为产出总水平不高,经济活动强度不够。但永州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那就是地域广阔且资源丰厚、毗邻两广且交通改善、环境优美且政策优惠。面对新形势,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勇于崛起,善于崛起,在坚持正确发展思路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永州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同样的基础,同一个天地,同一种政策,发展速度却不同;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区域位置、资源条件等客观原因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想解放的程度不一样。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发展的动力,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发展的阻力。基础条件不好,可以增加发展的难度,影响发展的速度,但很难捆住人们的手脚。越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任务相对越重,越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只有解放思想,有了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和举措,才会有新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永州市加快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迫切需要我们破除思想的束缚,制定超常规的工作思路,借用超常规的工作办法,求得超常规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思想的解放,工作方式的突破,更重要的还要落实到发展环境的改善上来。环境问题事关发展全局,至关重要,必须下大决心进行治理;必须牢固树立“帮助投资者就是帮助自己,服务投资者就是服务经济,关注投资者就是关注发展”的新观念,形成“你发财我发展,你兴业我就业”的互动效应,只要客商进了门,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只要企业开了工,墙内的事决不无端干预,墙外的事务必须周到服务;努力打造“诚信永州”品牌。

    (二)进一步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2007年,永州工业增加值居第三方阵中的倒数第2位,而规模工业增加值更是居末位。可见,工业化进程滞后是永州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象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全省第2大行政区划面积(2.24万平方公里)、第5大常住人口(近520万),又没有什么特殊经济或人文资源做支撑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要素的集聚、扩张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提高;没有工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大跨越和社会的大进步。当前永州市的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比全国、全省工业所处中级阶段落后了5-10年。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时期推进工业化需要发展各个层面、各种水平的工业:大的要发展,小的也要发展;高新技术工业要发展,符合阶段特征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同样也要大力发展。

    一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大力促进产业聚集。应抓住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战略性重组的机遇,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汽车制造及配套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食品及卷烟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发展,着力构筑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六大支柱产业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大企业、大公司为重点,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企业上市、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协作配套、产品延伸等多种手段,实现规模扩张,扶持全市重点企业发展,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力争几年内形成更多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润超1亿元的强而大的企业集团,增强核心企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在抓好一批大企业、大公司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中小型企业同大型企业合理分工协作、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三)进一步夯实基础,持续扩大投资。以引资促项目,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工业,以工业促发展。这一路径是永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因此,必须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菜单”,牢固树立“项目立市”的理念,以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突破口”,以强势投入赢得跨越发展。

    一是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的要求,积极寻求在招商主攻方向上的新突破。一方面,要依托产业基础引进大项目,充分利用“五大产业集群、八大骨干行业”的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招大商、引巨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特色产业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各县区有资源特色优势的工业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及服务业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明确招商引资重点,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实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着力把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和政策招商三篇文章做深做好。

    二是努力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历史的投资结构和规模形成现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现有的投资结构和规模将决定未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投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投资结构调整具有前瞻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从项目源头上把好投资方向关,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取向,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方向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投资的盲目性和低水平扩张。

    (四)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新的亮点。实现永州的“又好又快”发展,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首要任务是从整合资源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上下功夫。

    一是举全市之力推进“零冷城区一体化”和建设“蓝宁道加工贸易区”,打造永州经济腾飞的南北“两翼”格局。“零冷城区一体化”应以产业连城和提升城市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建议在两区连接部靠近衡昆高速与永蓝高速中间地带建设永州高科技工业园,项目征地和报批可与永州大道改造项目协调进行。园区产业定位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度较高、资源消耗较低或与现有骨干企业配套的大型项目,并以此推动永州工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变。“蓝宁道加工贸易区”主要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目标,可沿永蓝高速靠近蓝山一侧进行集中规划和连片开发,充分发挥永州的地缘、资源、区位、生态和政策等优势,可通过“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等方式实现与沿海特别是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的整体对接;要注重发挥集聚效应,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雁阵经济。

    二是大力做好农业这篇文章,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永州发展农业既有好的基础,也有很大潜力。要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重点,面向沿海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坚持在“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并努力把畜牧业、水产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培育成农民增收的亮点,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养殖业比重、农产品加工业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围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区域化,按照自愿自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速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着力培育和扶植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真正把永州农业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把永州农业大市建成农业强市。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黄赞校]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