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这是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三农”问题被提升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首位,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促进了永州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
一、2008年全市农民收入回顾
(一)2008年农民收入情况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永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11.44元,同比增加514.23元,增长15.1%;其中工资性收入1264.33元、家庭经营纯收入2406.15元、财产性纯收入62.26元、转移性纯收入178.70元,同比分别增加137.42元、301.45元、7.32元、68.04元,分别增长12.2%、14.3%、13.3%、61.5%。
(二)省及周边地市农民收入情况
连续六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永州市各地充分运用好政策,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4-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9.8%,高出全省0.1个百分点。与周边地市相比,比衡阳市低1.4个百分点,高出郴州市、邵阳市4.5个和2.9个百分点。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004-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 13.9 %,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9.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3815元扩大到8081元;相对差距由2.56:1持续扩大到3.07:1。若考虑到农民的实物性收入、扩大再生产支出和城市居民的福利性收益,城乡实际差距更大。
二、今年全市农民收入增长预测分析
1、政策增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了许多新的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二是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三是大规模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四是农资综合补贴,在去年每亩80.6元基础上增加补贴。五是家电下乡。六是医保补助标准提高等。 农民从政府得到的各项补贴收入将进一步加大 。以上政策增收将在去年的基础上人均再增加69元。
2、涨价增收。去年下半年以来,永州市稻谷、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回落,今年有所回升。据城调队调查,今年1-2月累计,粮食、肉禽、水产品价格同比分别+9.3%、-9%,+3.9%。随着今年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稻谷最低收购价每百斤增加13元,永州市稻谷、猪肉价格必将回升,提升空间加大。经分析与测算,因价格因素的影响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4元。
3、非农增收。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永州市农村二、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农民从非农行业中得到的收入在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从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348.65元,同比增加67.05元,增长23.8%。 预计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从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440元,比2008年增加92元。
4、打工增收。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农民人均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830.19元,同比增长12.05%。其中:人均在本乡县内得到的收入99.46元,同比增长50.28%;人均在县外省内得到的收入32.69元,同比增长19.71%;人均在省外国内得到的收入698.04元,同比增长7.82%,增幅比上年下降7.64%。这得益于近年来,永州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又一批外资或内资企业纷纷到永州各地落户发展,加快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逐年增加。金融危机后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成立了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千方百计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新田、冷水滩、东安县先后召开返乡农民工招聘会,现场提供就业岗位17000余个。据预计金融危机将使永州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慢,由去年增幅12.2%放慢到3.1%,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增收在40元左右。
5、增产增收。一是去年永州市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冰冻和洪涝灾害,对农产品产量影响较大。从今年的气候看,出现去年那样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性不大。二是永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全市农产品产量应好于上年。预计2009年永州市农民人均稻谷产量增长1.1%、烟草增长3.4%,肉猪及猪肉产量增长1.7%、家禽产量增长4.2%、水产品产量增长5.5%。经分析与测算,因农产品产量增加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72元。
6、农资价格增速放慢,生产成本增幅降低。据城调队调查,2008年,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长 10.8 %,增幅较上年提高7.2%。其中:化肥同比增长17.8%、农药及农药械同比增长10%,农用机油同比增长8.5%。今年随着国际原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下降,永州市农业的生产资料增幅低于上年。据城调队调查:今年1-2月累计农资价格同比增长4.9%,其中:化肥增长10.9%,农药及农药械增长5.2%,农用机油增长1.8%。以上数据显示今年主要农资价格比去年增幅均有所下降。2008年农民人均生产资料支出1241.35元,比上年增加150.55元,增长13.8%。预计今年永州市农民因农资价格的上涨,人均生产资料支出预计增加90元左右。
综上分析,预计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98元,同比增加287元,增长7.3%,与11%的预期目标相差3.7个百分点,形势不容乐观。
三、影响全市农民增收因素
1、自然条件的影响。永州市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主要依靠水利设施进行灌溉。而永州市大部分水利设施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都带病运行,“ 跑、冒、滴、漏”现象仍十分严重。尽管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开展了农田水利、乡村公路、农电改造、人饮解困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276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500万元以上的139家。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产业化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对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和思想观念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源性因素。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在抽样的2877个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占整个劳动力人数的83.3%。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同时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态,既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4、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在生产安排和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能够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发展前景的组织来引导,农民常以当前市场价格信息为导向,往往“跟风追涨”,市场饱和的产品仍大量生产。主要体现在: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
5、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永州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据调查永州市2008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13.13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40.53亿元,农民收入中有37%是靠务工取得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减产、停产、倒闭。从去年9月份开始,不少外出打工人员提前返乡,2008年底止返乡人数达到28万。春节过后农民工陆续外出务工,各地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措施,扩大农民工就业途径,但今年农民工外出人数仍比去年减少,工资会比去年低。据调查:东安县石期市镇烟竹村,现有劳动力483人,去年外出打工人数354人,今年外出打工人数339人,同比减少15人,下降4.3%,减少的15人中有1人在本地企业找到工作,2人因年纪偏大不想外出,其余12人没找到打工地方 。国际金融危机给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带来影响,农民的增收难度加大。
四、对促进全市农民增收的建议
为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的目标任务,必需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山塘加固维修、田间沟渠整治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二是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认真实施土地治理、烟水配套、国土整治工程,加快低产田改造。三是大力推广适合永州特色的中小型农业机械设备,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2、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实施多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抓好祁阳、零陵、东安、冷水滩四个现代优质粮食产业发展。二是实施优质水果产业工程。抓好道县、宁远、蓝山为主的国家湘南脐橙优势产业带和以东安、祁阳、零陵、冷水滩为主的加工蜜橘原料基地以及江永香柚生产基地。三是实现现代烤烟产业工程。按照“一基四化”总体要求,完善烤烟生产扶持政策,推进规模集约生产,完成种植面积25万亩,收购烤烟65万担。四是实现新型林产业工程。全年发展速生丰产林20万亩、高产油茶林2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5万亩等新型林产业建设。五是实施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加快发展规模养殖,加强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以上主导产业,为农民的增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农业协会、民营科研机构等涉农组织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以及市场信息提供方面的作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
4、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一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在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逐步普及高中教育。二是要加强企业对农民的培训,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对关联农产品生产技能进行专项培训。三是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四是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五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形成强大的科技推广合力,提高推广普及率,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实现素质增收。
5、积极搭建平台,扩大农民工就业,促进劳务收入
(1)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各项免费就业服务。为应对农民工返乡潮,劳动部门应建立包含返乡原因、技能需求、就业意愿和创业计划等详细信息的返乡农民工档案和农民回乡就业创业台帐。通过“就业直通车、送岗下村、召开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其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掌握劳务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需求情况,通过信息引导,促进返乡农民工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外出务工。
(2)优先招聘返乡农民工。为帮助返乡农民工拓宽再就业途径,要鼓励本地企业优先招聘返乡农民工,对招聘返乡农民工达到一定数量的本地企业要进行表彰奖励,提供优惠政策。
(3)鼓励返乡自主创业。有的农民工在外打拼多年,有一定的积蓄、技能、市场信息、人脉关系等要素,而且创业愿望强烈,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创业,对创业者放宽对新办企业注册资金和经营场所的限制,规范收费行为、简化审批、办证手续,落实税收优惠、场地安排等政策扶持,解决创业者的就业问题,带动更多的人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雷爱华]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