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来源: 时间: 2009-04-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二是农民工的就业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困难。如何保持永州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永州市农业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永州市各地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一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手段,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08年,永州市经济作物产值65.4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49.8%,比上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养殖业产值135.7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46.3%,比上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优质稻生产加快。按照市委书记黄天锡“扩面积、增产量、不抛荒”的指示精神,各地相继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2008年,永州市粮食种植面积813.0万亩,同比增加29.37万亩,其中稻谷633.30万亩,同比增加17.60万亩;粮食总产量320.08万吨,其中稻谷277.42万吨,同比分别分别增长5.1%、4.9%。永州市优质稻种植面积363.41万亩,比上年增加33.1万亩,增长10.0%;占永州市稻谷播种面积的比重达57.4%、比上年提高了7.0个百分点。其中以“天龙一号”、湘晚籼11号和13号、银光187号和387号等为主的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20.6万亩。

    2、经济作物不断扩大,效益看好。各地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狠抓了烤烟、蔬菜、油菜籽、瓜果及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推动了永州市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08年,永州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41.74万亩,同比增加34.86万亩,增长8.6%;其中油菜籽41.66万亩、烤烟25.91万亩、蔬菜213.8万亩、西瓜25.19万亩、药材4.08万亩,同比分别增长32.9%、7.2%、4.3%、5.4%、56.3%。2008年,永州市水果新扩园3.35万亩,低改11.78万亩;烤烟质量较好,价格攀升,是近十几年来最好的一年。永州市商品蔬菜达130多万亩,产值愈30亿元,建立了以江华、新田、江永为主的30万亩外销蔬菜基地,以冷水滩、双牌为主的20万亩加工型蔬菜基地。

    3、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养殖业后劲増强。2008年,永州市新增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175个,完成了9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申报工作。永州市出栏肉猪711.58万头,同比增长11.7%;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22.21 万头,同比增长10.3%;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56.48万只,同比增长5.8%;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家禽7005.1万羽,同比增长9.9%。永州市年末生猪存栏466.52万头,同比增加35.8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47.15万头,同比增加6.77万头; 牛存栏76.94万头,同比增加3.79万头; 羊存栏50.72万只,同比增加2.96万只;家禽存笼4190.89万羽,同比增加225.44万羽。

    4、林业生产稳步推进,经济林发展较快。2008年,永州市林业生产超额完成任务,共完成人工造林、更新造林42.47万亩,为年计划的118.1%。新造速生丰产林23.76万亩,完成毛竹低改20万亩、油茶低改20万亩。永州市有林地面积1695.5万亩,林木蓄积总量49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3%,有杉木林515.3万亩、松林370.6万亩、阔叶林451.8万亩、桉树32.9万亩、油茶290.4万亩、毛竹123.8万亩。

    5、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趋优。近年来,永州市各地通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拓宽了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做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农村劳动力不断从一产业中转移出来。2008年,永州市乡村一产业从业人员169.54万人,比上年减少4.69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63.05%下降到61.02%;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08.31万人,比上年增加6.20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36.95%提高到38.98%。

    6、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龙头企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力不断增强。2008年,永州市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239家,永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263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永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5.2亿元、上交税金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4%。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设原料基地2400多个,比上年增加300多个,开发面积36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亩,联接农户74万多户。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永州市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服务功能得到提升,科技水平普遍提高,产业化经营长足发展,现代农业崭露头角。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当前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差。永州市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主要依靠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多年来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灌排设施存在老化失修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二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品牌不响。永州市现有的七大特色主导产业中真正有规模、有品牌、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产业很少,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龙头的问题仍然突出。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永州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明显。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农业产业链条短,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四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市场经营观念落后。永州市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思想封闭、保守,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创业意识不强;文化技能水平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运用难度大。

    三、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2009年永州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永州市各地应严格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用工业的理念、市场运作的手段,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永州市各地应按照“围绕龙头企业、围绕特色基地、围绕规模农业”的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做大优质粮食产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兑现不“打折”、不“缩水”,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措施,坚决杜绝耕地抛荒,确保水稻播种面积在去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增,大力发展优质稻尤其是高档优质稻生产。二是做优传统优势产业。水稻要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扶持大户承包,建立稳定的大米加工原料基地。充分发挥各地优质稻种植协会的作用,力争在一、两年内实现80%以上的稻田种植优质稻。水果要加大品改和新水果扩园力度,力争在二到三年内完成柑桔品改,逐步实现水果品种良种化、品质优良化、经营集约化,并依托龙头企业扩大订单规模。油茶和楠竹要突出更新改造,既要加大垦复,提高油茶和楠竹单产;又要引进良种,稳定和扩大原有基地。生猪、牛、羊和家禽等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专业村、专业户,加快走养殖小区发展之路。三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要围绕大米、生猪、柑桔、油茶、鸡鸭等大宗农副产品,加强政策、融资扶持,培育上规模、上档次的加工龙头企业。要重点抓好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扩能技改,力争年内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3-5家。四是做活现代农业服务业。各级各部门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开展农资连锁经营,重点培育一批统一标志、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价格服务的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建立高效、畅通、有序的农资经营新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精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业专业性服务组织等为补充的新型农技服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现代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和领域,努力提升为农信息服务水平。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使农业提质升级。农业提质升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提速升级。一是围绕龙头企业抓调整。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围绕龙头企业调结构、突出特色建基地”的思路,把龙头企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用订单农业的的形式,促使农民与企业结成“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要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全面落实订单农业,确保基地做大、订单落到实处。二是围绕发展支柱产业抓调整。要充分发挥永州市粮油、果蔬、竹木、畜禽、烟叶、药材等农业资源优势,优化种养区域布局,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区域明显、特色突出的“集群”、“块状”发展格局,进一步做大做强优质稻米、茶油、生猪、烤烟等支柱产业。三是围绕市场营销抓调整。要按照“种养品种围绕市场转”原则,及时捕捉市场营销信息,找准市场适销对路的种养品种。要大力培育市场,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建成一批功能齐全、运作规范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同时,要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基础上,有序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四是围绕现代农业抓调整。要按照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立足长远,狠抓当前,统筹谋划农业结构调整。

    3、大力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必须要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来予以解决。一要合理安排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农民文化教育、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投入足够的财力,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要整合财力,“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分散管理支农资金造成的财力浪费。二要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银信部门要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信贷体系。扩大银行的农业贷款份额,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保证农业贷款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另外适时适当设立农业保险业务。三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今年要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并设法保障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避免有限的科技人员的流失,以保障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唱主角。四要启动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入。要完善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制定确实倾向于民间投资的发展政策,引导和规范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加强信息和服务建设,为切实解决民间投资发展中存在的市场信息不灵、进入领域过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急需做好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在农村构建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的交流平台,为民间投资做好服务、引导和监督。

    4、尽力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归根结底需要人去掌握,需要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去掌握、去推行。因此,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解决劳动力转移显得尤为迫切。一要通过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要结合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的要求,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积极开展多部门、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政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当前,要重点围绕永州市产业发展所需,加大对农民的科普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生态种养、节水灌溉、精准施肥、免耕栽培、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安全、节本、高效的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科技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要通过引进回乡人员创业,大力培养承接产业转移人才。要紧紧抓住“继续解放思想,承接产业转移”这一热潮,着眼长远和战略的目标,制定完善政策,细化落实措施,动员永州市力量,大力推动产业承接工作,引进回乡人员创业,鼓励和支持回乡创业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区聚集发展。同时要给予政策优惠,各地应将回乡创业者列为招商引资对象,与外地客商同样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三要通过发展种养科技大户,大力培养农业实用人才。要采取“组织帮、项目扶、协会带、典型引”等措施,培育一大批科技种养业大户、各类种养业协会和示范小区,有效推动永州市优质、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四要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一方面,要鼓励龙头企业按照“企业+农户”,由农户独立组织生产,龙头企业收购农户产品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另一方面,要鼓励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龙头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发展订单农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促进农民增收。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谢和平]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