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抢抓机遇 加快“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发展

来源: 时间: 2009-06-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进行。 5月16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湘办【2009】24号)《<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在建设用地、环保审批、财政扶持、园区建设、物流平台建设等11个方面鼓励郴州、衡阳、永州先行先试。这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湘南大开发战略在政策扶持层面的重大突破,也是永州进一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大力解放思想,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打造园区平台,加快承接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1、承接规模逐年扩大。近年来,“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始终把握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这一主线,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永州市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5%;合同利用内资180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内资1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其中,承接产业转移的外资项目22个,到位资金1.8亿美元,占总数的60%;内资项目68个,到位资金85亿元人民币,占总数的51%。其中“蓝宁道新”新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个,签定合同金额1.86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1.18亿美元,承接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20余家。世界三大运动鞋品牌之一的彪马运动用品生产商——台湾湘威公司,以及全国500强企业华新水泥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永州。广州市越秀区钟表业商会准备将在广州生产钟表的200余家企业整体搬迁至“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一期投资达5亿元。

    2、产业集群初现雏形。目前,“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毛织加工、电子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二是高能耗工业产业,如建材制造、金属冶炼、五金制造等行业;三是资源开发型产业,如竹木加工、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永州逐步形成了以蓝山毛织、针织服装、电子,宁远建材、化工、陶瓷,道县制鞋、农副产品深加工,新田的机械制造、五金制造等产业集群。蓝山县以台湾承阳、香港丽宏为龙头,涵盖480余家毛织企业、用工6万余人、年工缴费收入8亿多元的毛针织产业,成为继广东东莞、浙江桐乡之后,全国第三、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针织基地。因针织产业突出的优势及竞争力,蓝山县被授与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唯一的毛针织产业基地县。

    3、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首先,有力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外向型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拉动作用下,永州经济增长连续6年超过两位数增长,2004—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这一成绩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确定了以大开放为主的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其次,有力加快了工业化进程。2008年,“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5%,比2004年提高13.2个百分点。一季度,“蓝宁道新”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4.1%。第三,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永州承接产业企业的逐年增加有效地扩大了对劳动市场的需求。2008年,“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工业园区从业人员4.59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41.1%,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吸纳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蓝山县加工贸易企业劳动用工需10万人,有近4万外县人前来打工。第四,带动对外贸易。2008年,永州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为2988万美元,占永州市出口总额的88.9 %。蓝山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59万美元,增长25.6倍,增幅在全省县区排名中居第三位,台湾承阳针织公司跻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十强企业行列。最后,大幅增加了财政税收。2008年,“蓝宁道新”4个县的财政总收入达7.39亿元,比2004年增长94.1%,年均增长18%。

    4、发展前景日渐看好。近年来,永州着力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诚信的人文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先后出台了财政扶持、规费减免、金融支持、要素保障、劳动用工、“飞地工业”等方面的具体扶持政策,向客商作出了“凡是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市能做到的,永州都要竭尽全力做到,并争取做得更好”的承诺。永州的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相对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和较好发展潜力。加之区位优势明显、矿产资源丰富、加工贸易产业基础较好,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前景看好。5月14日,2009年永州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推介项目452个,达成签约项目121个,其中外资项目29个,总投资6.11亿美元;内地项目92个,总投资104.9亿元。去年蓝山县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中铀集团、香港建滔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初步达成总投资140.8亿元的投资意向,分别开发锰矿、铀矿、热钠石和钾长石等资源,其中荣钢集团总投资将达115亿元,一期投资45亿元。

    (二)主要做法

    “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之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主要是因为突出观念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有:

    第一、突出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对接。“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县具有毗邻粤港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老百姓市场经济意识强,外来企业给当地带来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如:蓝山湘威鞋厂有20%的员工直接来自广东,他们所推行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相对于内地企业有明显优势。经营理念是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管理理念是人本化、制度化、信息化;用人理念是用人唯贤、唯才是举;成本理念是提高效益、厉行节俭;服务理念是先人后己。通过学习效仿以及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蓝山县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省对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排头兵和示范区。

    第二、突出平台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在大力解决电力瓶颈和用地瓶颈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园区和交通设施等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了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围绕“兴园建市,承接崛起”战略目标,按照“产业分区、特色鲜明、突出重点”的原则,以“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为重点,逐步建立产业转移项目聚集区,着力构筑“一县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快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解决与沿海地区的交通对接,不但大大缩短永州与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

    第三、突出优化环境,实现体制对接。本着“全面对接无缝隙,优质服务无上限”的目标。“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策、创业、服务和治安环境。沿海产业转移,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寻找发展环境更为宽松的“洼地”。为了吸引更多沿海客商前来投资办厂,蓝山、宁远、道县、新田着重在完善政务环境下功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对企业用地、用电、收费、交税、贷款、子女入学、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着力在放宽创业环境作文章。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积极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带头创办加工贸易企业;鼓励打工能人回乡开店办厂;鼓励农民进城经商置业;鼓励支持以商招商。比如,蓝山县着力在优化服务环境想办法,着力在改善治安环境下力气,提出了“只要来蓝山,一切好商量”的口号,全县23个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全部进驻县政务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和手续,切实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方便了企业办事,真正让外来投资者“投资放心、工作舒心、生活安心”。目前,有近万名打工能人回乡创办加工贸易企业410余家。

    第四、突出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对接。“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在坚持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投资强度和环保底线的前提下,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同沿海地区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公司进驻当地;鼓励企业在本地实现完整产品的成形生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进料加工,自创品牌,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在永州市报检进出口,扩大进出口总额。树立“全民招商”、“抓大不放小”、“立体招商”的观念,广辟招商门路,把招商引资办工业作为首选战略来抓;抓住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返乡创业人员增多的有利时机,提出了“以老乡招客商、把客商当老乡”的亲商、安商、富商、稳商的“依乡招商”模式。永州籍“海归”博士王正濂带领广州高新创业园的5名博士生,主动回乡创业,投资5000万元创办了湖南斯威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二、当前“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制约因素需引起重视。

    (一)引进企业层次和水平不高。“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引进的加工贸易业很大一部分是服装、毛织、矿产品粗加工等,这些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项目。加工贸易企业以代加工、代设计为主,自创品牌少。如蓝山的毛纺织企业,大多是采取联合方式从广东拿订单,加工生产半成品后由广东大公司代理出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产品的增值率和企业的利润都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如宁远县诚邦木艺加工厂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不畅,造成产品大量积压,目前库存产品达100多万,企业举步维艰。

    (二)承接载体功能不足,产业配套能力差。一是交通问题。永州铁路、公路、水运等运力都受到一定局限,输出成本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至今还没有直达广东的高速和铁路,走高速到广东需要绕道衡阳,郴州,使承接产业转移受到一定限制。二是园区配套问题。“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工业园区建设虽然进展较快,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建设上比较滞后,园区内标准厂房少且相关的绿化、通讯、休闲、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缺乏。“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小,产业优势难以互补,行业配套能力差。

    (三)承接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一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竞先伸出“橄榄枝”。越南、印度、泰国及南亚几个国家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生产成本低、外商投资优惠多等有利因素,对投资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沿海落后地区属“近水楼台”。目前,广东省出台了“双转移”等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广东省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珠江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向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韶关、清远等城市依托广东保护性产业转移政策对内移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移构成了阻挡、拦截。同时,郴州、赣州、梧州、桂林等地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建设“园中园”,大力吸引沿海产业转移。

    (四)资源、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日益削弱。一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商业银行出于资产抵押不足等方面的考虑,对加工贸易企业的信贷投入较少,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二是征地用地难度较大。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各地招商引资或企业升级提质往往受制于“用地”瓶颈。三是用工矛盾突出。虽然永州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由于永州农村劳动力习惯外出打工及部分企业用工环境和待遇差等原因,一些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加快“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产业转移从表面看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承接转移仅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远远不够。事实证明,无论是深圳特区的快速崛起,还是浦东新区的后来居上,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要素转移和集聚都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真正推手和初期的主导力量就是政府行为的强力引导。因此,对永州这样一个后发展城市,在短时间内要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上实现新的突破,政府主导作用极为关键。

    (一)思想观念要“新”。要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赋予永州“先行先试”的战略机遇,参考其他地方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敢于并善于突破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政策措施、体制机制,放开手脚,大胆制定出比其他地方都优惠的政策措施。坚持非禁即可,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事项、领域,都要放手去试,大胆去闯,革故鼎新,在土地利用、投融资、城市拆迁、园区整合、产权改革、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新模式、新机制。只要是阻碍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体制机制都要勇于“破”,只要是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体制机制都要敢于“立”。


    (二)发展环境要“优”。一是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结合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实际,用好用活用足加工贸易先行先试政策以及国家商务部最新出台的7项支持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力求将政策细化,做到政策措施化、具体化、可操作化,抓好政策落实。二是改善良好的投资环境。切实改进服务方式,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及时为客商解决企业设立、投资、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三是完善优良的服务环境。创新企业信贷体制,鼓励创立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中心,加大金融部门对客商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切实解决招商引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职校、高校作用,大量培训技术人员,创新用人选人机制,建设高水准的人才市场,解决内移企业的用工、人才、技术需求。加快基础设施、产业配套,重点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建造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支持、鼓励、发展一批中下游配套企业。

    (三)承接产业转移突出“特”。承接产业转移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引导外资流向,促使产业项目布局、园区发展与各地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要按照“产业分片,功能分区、基础配套、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各县区自身产业、土地、水电、交通、资源等因素,规划布局永州市工业园区,注重相关产业的链接,列出产业配套“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强调走专业化、规模化道路,细分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为主攻方向,通过内联外引促进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提升永州产业的综合实力。

    (四)园区招商体现“集”。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以蓝山的“一园两线”、宁远的“一园三区” 、道县的“一园五区”、新田的“一园四区”以及各县区的特色工业园为载体,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投资强度,促进优质资源、先进要素向功能区聚集。鼓励园区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以大项目、大企业带动产业链的转移,引进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和关联机构,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对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明显集聚效应的工业园区,优先纳入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重大项目推荐和配套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对推动形成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根据外资到位额或注册资本大小给予优惠或补助。积极探索新的办法,创造新的优势,吸引沿海地区各类投资主体来永州兴办产业园区,建立“飞地经济”。通过政策扶持和生产要素倾斜配置,努力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肖飞鹰]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