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现象"启示录

来源: 时间: 2009-08-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前言:6月29日-7月1日,永州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江西新余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建设进行了专题考察。我们发现:新余市不管从人口、区位、地域面积,还是从资源、科技、基础条件来看,都称得上江西省的一座“小城”。但近年来,新余市党政各界凭借其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思路、进取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勇气,一方面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加速产业重构和优化升级,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七年超过15%,居全省第一;已成为江西省的经济“小巨人”。这种有质量、有后劲、有活力的良性发展格局,被媒体誉为“新余现象”,并引来全国一片关注和赞叹之声。深入剖析“新余现象”,对于永州的科学发展和后发赶超应该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新余市概况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部,现辖分宜县、渝水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新余经济开发区和仰天岗管委会“一县四区”;总面积3178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城镇化率达54.5%。新余是江西省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2008年经济总量(GDP)居全省第7位,而全部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4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工业化率达到56.9%。江西省委、省政府规划的三个“千亿工程”有两个在新余,即以新钢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亿元工程,以江西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亿元工程。

    新余市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颇具特色,抱石文化、仙文化以及钢铁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推介工作有声有色,建成了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休闲观光湿地公园,整个城市掩映在“绿色”之中。

    二、近五年来新余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0年,新余市GDP为69亿元,相当于同期永州市(198亿元)的35%,仅占江西省的3.4%。经过十年来尤其是近5年的发展,新余经济发展阔步向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4-2008年连续5年经济发展居江西首位;2008年新余市GDP已达402亿元,为永州的68%,占江西省的6.2%;8年间,两个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8个百分点。

    (一)经济发展大赶超。2004-2008年,新余市GDP年均增长16.3%,比江西、永州同期年均增幅分别高3.5和3.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江西的排位由2003年的第10位(江西共有11个设区市)上升到2008年的第8位,提高了2位。2008年,新余市人均GDP达35610元(按美元折算人均达5210美元),居江西省第2位,仅次于省会城市南昌(36105元);是永州(11551元)的3.1倍;是江西省平均水平的2.4倍。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新余市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高级阶段(人均GDP为4800-9000美元)。(见表1)

1:近五年来新余市GDP及规模工业发展情况

指 标

城市

单位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5年平均增幅(%)

GDP及同比增幅

新余

亿元

134.00

177.30

214.27

278.12

402.32

16.3

增幅

%

16.3

17.1

15.3

15.8

17.1

永州

亿元

307.35

361.22

414.55

506.39

592.69

12.5

增幅

%

11.8

11.5

11.8

14.0

13.3

人均GDP

永州

6137

7122

8103

9887

11554

13.5

新余

12112

15935

19174

24779

35610

24.1

规模工业增加值及同比增幅

新余

亿元

46.02

61.81

93.41

146.27

212.61

32.4

增幅

%

29.1

30.9

40.2

31.7

30.4

永州

亿元

38.53

52.48

61.70

85.91

107.23

20

增幅

%

18.3

17.6

20.4

23

21



    (二)产业结构大调整。2008年,新余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7:64.3:28,农业比重自上年开始已低于10%,整个产业结构已初具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轮廓。与2003年比较,新余市农业比重下降了6.2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主的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1.8个百分点;与永州比较,2008年,我市农业比重超过新余近20个百分点,而二产业则较新余低30多个百分点;说明我市的产业结构明显不优,发展的爆发力明显不及新余。(见表2)

2:近五年间新余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城市

2003

2008

新 余

13.552.534.0

 7.764.328.0

永 州

32.123.944.0

27.330.642.1


    
    (三)工业实力大跨越。2003年,新余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只有46亿元,仅比永州多出近8亿元;经过5年时间,新余规模工业以令人羡慕的年均32.4%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均增速比永州快了12.4个百分点。2008年,新余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212.61亿元,是同期永州的近2倍;全市376个规模工业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有79家,过5亿元的有15家,过20亿元的有3家;单位规模工业销售收入达2.05亿元,是永州的近4倍。一大批明星级企业不仅强力引领新余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在江西省也是鼎鼎大名。2008年,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两者在全省工业销售收入前50强排名中分列第2位和第8位,在全省工业利税前50强排名中分列第4位和第3位,足见其份量和影响;江西江锂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在全省工业利税前50强排名中居第38位;钢铁、光伏、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7.27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2.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6个百分点。在2008年江西省表彰的全省30强工业园区中,新余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仅次于南昌的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获得季军。

    (四)投入水平大提高。2008年,新余市总人口不到永州的1/5,但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3.6亿元,与永州投资总额基本持平;可见其人均投资额相当于永州的5倍多;其次,2004年以来,新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年均增幅分别为46.7%和65.6%,分别超过永州13.8和7.3个百分点。2008年的投资更是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25倍和2.06倍;全年新开工项目346个,竣工投产项目236个,当年投产率达68%;共实施重点项目143个,6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中,38个项目竣工投产,凸显出“新余速度”,新形成了一大批骨干产业。新钢薄板工程、赛维硅料、赛维硅片、分电循环流化床、江锂电解镍、瑞晶太阳能、中冶南方电工钢等7个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3.6亿元;新钢技改、赛维扩能投入都在100亿元以上,进度十分顺利;各投资20亿元以上的新余风能电机制造和火电设备制造两个项目正加紧施工建设,2009年新余重大工业项目计划投资已超过300亿元。当前,江西赛维已形成年产1460兆瓦硅片产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硅片生产企业,6000吨硅料厂已试产;新钢公司已形成200万吨薄板产能;分电公司33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江锂公司已形成1万吨电解镍、20万吨硫酸产能;瑞晶太阳能形成50兆瓦产能。(见表3)

3:近五年来新余市投资增长情况(亿元)

指 标

城市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5年平均增幅(%)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新余

68.0

88.4

102.5

157.0

353.6

46.7

永州

112.3

145.3

180.2

252.6

358.4

32.9

工业投资

新余

31.26

47.2

46.9

87.8

268.65

72.9

永州

25.49

42.77

59.49

78.68

129.32

65.6



 
    (五)人民生活大改善。2008年,新余市财政总收入55.07亿元,近5年间平均增长30.5%;分别比永州高20.63亿元和12.6个百分点;5年间新余市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提高近1个百分点。2008年,新余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2304元,是同期永州(379元)的6.1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4318元和5907元,比同期永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高2146元和1996元;新余市近5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9个百分点,比同期永州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快了3.7个百分点。(见表4)
 

4:近五年来新余市财政及居民收入情况

指 标

城市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5年平均增幅(%)

财政总收入(亿元)

新余

18.18

23.03

30.04

41.56

55.07

30.5

永州

17.73

20.05

23.24

29.15

34.44

17.9

农民人均纯收入()

新余

3425

3840

4320

5010

5907

15.7

永州

2447

2738

2954

3397

3911

1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新余

7869

9059

10151

11776

14138

14.8

永州

6261

7700

8725

10409

11992

16.6


    
    (六)开放经济大搞活。作为江西省的主要外向型经济区,2008年,新余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1.85亿美元,占全省的近1/3,进出口总额是永州的13.8倍;实际利用外资3.72亿美元,比永州高0.68亿美元。近5年来,新余市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55.8%和58.5%,分别比永州高142.4和15.5个百分点。(见表5)
 

5:近五年来新余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指 标

城市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5年平均增幅(%)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新余

5157

7163

12434

29600

37200

58.5

永州

13322

15381

17683

21814

30400

43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新余

14391

17352

50993

131000

418500

155.8

永州

14571

6658

7193

16775

16369

13.4


 
    三、新余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强烈地感觉到:近几年来,新余经济之所以保持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得益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得益于上下团结、共谋发展,得益于抢抓机遇、扩大投入,得益于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得益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其中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注重体制创新。近几年来,新余市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一方面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通过靠大联强、退城进区、嫁接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力推进经济民营化进程;三年内完成市属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县(区)属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工作。全市55家国有改制企业采取多种途径安置职工3.8万人,安置面达100%;改制企业盘活存量资产14.6亿元,处理企业债务25.1亿元。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做到了改一个成一个,改一个活一个,改一个发展一个,脱胎换骨后的国企后发优势逐步显现,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江西二化通过引进福建双强化工集团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对原企业进行了技改扩能,企业的产能由过去最好年份产尿素不到10万吨一跃提升为年产合成氨18万吨、尿素15万吨、甲醇5万吨。市肉联厂过去的销售收入从未超过2000万元,引入国内最大的低温肉品生产企业江苏雨润集团后,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2007年雨润集团又投资3亿元新上年屠宰100万头猪和1万吨肉制品生产线。2008年,新余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8亿元,上缴税金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8%、51.7%;超百万元以上利税的民营企业近200家,其中500万元以上的7家,1000万元以上的3家。

    另一方面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透明政府”、“效率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形成投资洼地;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号召力大大增强,企业家对新余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注重思路创新。多年以来,钢铁业一直是新余市的支柱产业,2003年钢铁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七成,财政贡献率高达58%左右。但“一钢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显然难以引领新余市走上兴市富民的道路,它的最大劣势在于,一旦钢铁市场打喷嚏,整个新余市的经济都要感冒。对此,新余的决策者们始终怀着高度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更加合理的工业结构,是新余必须面临的巨大挑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调研,他们敏锐地意识到,由于新余地理位置差,难以聚集人才,配套设施薄弱,产业链不支持,如果再发展传统工业,会毫无优势可言;而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可能会是一个突破口,其中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海洋能四大开发技术,当时国内研发生产水平都比较滞后。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恰好有了一个偶然的机遇:2005年,看上去一身书生气的彭小峰,带着他的光伏产业项目从江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江西,四处物色合适的投资地点。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江苏做得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在江西却遭到冷遇。失望的彭小峰在返回江苏、途经江西抚州时发生了一桩交通事故;四顾无援的彭小峰翻出了新余市市长汪德和的名片,在他印象中,此行接触过的主管官员中,只有汪德和对光伏产业流露出极大兴趣。情急之下,彭小峰拨通了汪市长的电话,后者二话不说,当即连夜派车赶往270多公里外的事发地“救援”彭小峰。有了这段患难之交,彭小峰对新余更加心生好感。经过一段深入接触与了解,汪德和力主举全市之力投入光伏产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并不惜“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从不到18亿的市财政中拿出2亿元的启动资金为赛维征用土地、建造厂房、购置设备等。彭小峰及他的企业团队备受鼓舞,自此义无反顾地扎根新余。汪德和的“豪赌”加上彭小峰货真价实的技术能力,成就了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基地落户新余这个“偏远小城”的奇迹。

    上述看似偶然的事情中,其实蕴藏着一个必然的道理:那就是决策者们的战略眼光、创新思路,以及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精神品质,对于一个地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注重环境创新。新余市关于“赛维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说的是随着赛维这家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其原有厂房已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于是赛维要在新余经济开发区新建“硅料生产车间”,而这一区域正好位于高速公路的另一侧,为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和尽快完工,新余市政府主动提出建一座横跨高速公路、耗资几千万元的“赛维桥”,这一举措在新余被传为佳话,深得民心,也深深地感动外来投资企业;足见新余市打造优良发展环境的决心和诚意。具体做法:一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各种经济成份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积极培植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为企业快速准入并发展壮大提供便利条件和高效服务。二是营造诚实信用的市场环境。弘扬诚实信用道德准则,加强企业信用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文明经营风尚。三是营造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积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着力提高企业的合法经营意识,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违规经营行为,实行首次不罚,重在教育。

    (四)注重优化结构。新余是江西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最年轻的地级市,既不沿江也不靠海,没有任何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本身市场空间也很小。新余市委、市政府认为:经济社会要想有大发展、大作为,必须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关键是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培植有根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逐步改变“一钢独大”的局面,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上规模、结构上水平、发展上台阶。

    一是举全市之力发展光伏产业。决策者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引进江西赛维LDK企业,并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不仅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而且成为国内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创造了江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神话。如今江西赛维已形成了1460兆瓦硅片产能,是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企业;今年该公司2.1万吨高纯度硅料项目投产后,届时又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硅料生产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光伏企业10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形成了“高纯硅料-硅锭-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及应用产品”完整的光伏产业链。2008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8.7亿元、税收3.5亿元。二是加快钢铁产业优化升级。新余因钢设市,钢铁是新余的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成为新余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为此,新余市围绕新钢公司这个核心,积极启动了新钢第三期300万吨薄板技改工程,并先后引进了一批以生产焊管、冷弯型钢、不锈钢器具、五金加工、汽车配件、钢木家具为主的钢铁下游产品和终端深加工产品企业。目前,总投资126亿元的新钢第三期技改项目已基本竣工;2008年全市钢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2.4亿元。三是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中信国安并购停产多年的江西锂厂,投资8000万元新上年产3000吨碳酸锂、2000吨氢氧化锂和1000吨微粉碳酸锂生产线,投资4.8亿元建设一期年产10000吨电解镍、投资1亿元建设一期20万吨硫酸项目。同时与我国新材料领域最大的公司中材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年产7万只石英陶瓷坩埚生产线,积极发展碳化硅磨料、氮化硅涂层粉等配套材料产品;2008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短短近4年时间,在新钢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新余的新能源、新材料异军突起,大大缓解了钢铁工业“单臂擎天”的结构型矛盾。2008年新钢以外的其它工业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61%,比2003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全市逐步形成了多元支撑的稳态产业体系;走过了其他地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究其原因,全力以赴抓项目,抓主要项目、抓重大项目、抓工业项目,力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成功的关键。

    (五)注重经营园区。国内外发展成功经验表明,工业经济园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园区经济是推动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为构筑工业发展的“新高地”,全力推动工业化进程,近年来,新余市提出重点发展新余经济开发区、分宜工业园、良山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园区, 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主平台、主抓手。在推进园区建设过程中,按照“项目集聚、产业集中、企业协作”的理念,全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光伏、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和风电设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分宜工业园重点发展电解镍、锂及其制品等新材料产业;良山工业基地重点以“对接新钢、做优特钢”为目标,大力发展冶金(钢铁)产业。为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市政府坚持定期不定期到重点园区召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当场解决园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先后从市直各单位选派了37名干部和9名厂长经理组成20个工作组,进驻园区帮助抓项目建设。各级财政先后挤出近30多亿元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全市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85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278.6亿元,增长61.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6.2%;实现增加值94.3亿元,增长63.7%。三大工业园区已成为拉动新余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六)注重人才强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新余市始终坚持人才强市战略,走出了一条“梧桐引凤、项目引才,借智开发、自主创新”的发展新路。一是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思路聚人才。针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盲目招商引资,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现象,新余市认真吸取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提出由注重发挥资本的优势向注重发挥人才的优势转变,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注重招才引智转变,由注重经济利益吸引人才向注重成就事业吸引人才转变。二是打造项目载体,拓宽人才创业平台。坚持项目建设和人才引进齐抓并举,相互促进。近年来,新余市围绕光伏、新材料、钢铁深加工等重点项目,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在每年的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划拨2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近3年来,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近400人。三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坚持以待遇引人、留人。新余市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需要出发,相继出台了《新余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教育培训、职称评聘、注册、税收、住房、子女教育等各个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政策倾斜和扶持。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新余崛起”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和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同时,制订《新余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符合本地实际的地方性科技创新鼓励措施,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业热情。四是创造优美人居环境,发挥山清水秀的“留驻效应”。好的环境就是生产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大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生产生活和服务功能,营造“优、净、美、绿、畅、安”的高品质人居环境。新余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四、“新余现象”带给永州的启示

    当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以高涨的热情投身永州赶超崛起的伟大事业中。此时,我们旁观新余经济从江西的追兵,短短几年跃上排头兵,走出了一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余之路,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新余现象”。其经验做法值得永州借鉴,更能够给永州以有益的启示。我们借鉴学习新余经验,说到底就是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就是要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就是要查找自身的强项和弱点,以更宽的视野和思路,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更大的斗志和干劲,致力加快发展。

    (一)超常的发展来源于超前的思维和果敢的魄力。世界眼光奠定了新余快速崛起的基础,超前思维为新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果敢的魄力为新余带来了众多的好项目。在新余学习考察期间,发现该市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创新”,在于观念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党政一把手带头解放思想,带出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超前思维、敢于承担风险的领导班子,激发了全市各级干部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强烈的干事创业精神和敢闯难关的劲头,形成了全市上下强烈的干事创业闯关氛围。谈论最多的就是市委、政府领导敢作敢为的魄力;面对激烈的竞争,新余市逆势而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新余市承担风险提供的2亿元启动资金,赛维LDK不可能落户新余;没有“决战工业500亿”的目标,新余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步伐不可能迈得这么快;没有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新余便无法在全球集聚生产要素为其所用。

    对永州而言,我们一定要有抢抓机遇的意识,将永州的发展放在全市、全省、全国大发展、大循环的体系中来谋大局,谋全盘,用战略眼光谋划永州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龙头骨干带动战略和产业链发展战略,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着力培植特色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永州发展水平。

    (二)工业的大发展带来经济的大发展。综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经济社会由落后向先进、贫穷向富裕转变的必经之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工业发展史,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工业强国;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无一不是工业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先进与落后的标尺。作为一座复市25年、建市也仅28年的新兴城市,新余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果断作出了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突出工业的主导作用,把工业经济摆到国民经济的主导核心地位,将人力、物力、财力和招商引资力度向工业倾斜,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在2003年,提出了“决战工业500亿”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又提出在决战决胜工业500亿的基础上,再战三年,向工业1500亿冲刺的宏伟目标。全市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工业资源,工业密度超过500万元/平方公里,在江西仅次于南昌,形成了以“三大企业、四大支柱、五大基地”为主导,“大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门类齐全、产业聚集、企业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新余的实践充分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工业的发展,工业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国民经济总量的大小、财政实力的强弱和发展速度的快慢。

    对永州而言,我们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机遇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加快工业发展应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重组全面升级;国内发达地区的企业和投资者都有向中西部挺进、寻找新发展的动向;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都为永州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永州地处湘粤桂结合部,随着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将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此为契机,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努力在工业发展中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取得突破。树立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工业就是抓机遇、抓工业就是抓建设的理念。二是在做大总量和规模上取得突破。要树立更大目标、更大作为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创优环境,创新条件,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现工业强市目标。三是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把引外资与引内资相结合,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要加强银企合作,激活民间资本,完善政府信用担保,有效地突破资金瓶颈。四是在体制机制上突破。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引导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资本多元化,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园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新余始终坚持把园区经济摆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支持园区经济发展,涌现了几百名干部抓招商、抓项目的壮举。新余经济开发区聘请国外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进行规划设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光伏、机械加工、电子、金属压延加工、医药食品、纺织服饰等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40%以上,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工业园区的第三位。分宜工业园形成了新材料、钢铁机械、电子、制药、轻纺等五大支柱产业。渝水区采取腾笼换鸟、高位嫁接,构建了良山特钢工业基地,成功打造了袁河工业平台。新余园区经济的发展成就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园区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最佳结合点,园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膨胀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的总体实力,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

    对永州而言,我市园区建设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深刻认识园区建设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发展方向,务必抓紧抓好。

    一是要高度重视规划。坚持高起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高档次、高水平、全方位的规划。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人文理念规划综合考虑并有各自突出的特点,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拓展的有机结合。

    二是要持之以恒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力度。招商引资上项目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大开放、大招商,才能促进大发展,这是新余加快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全力以赴抓项目的成功典范。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建议:首先,要转变领导方式,集中精力抓招商。领导同志应带头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经济部门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其次,要放开胆子,实行更加优惠的奖励政策。要在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把引资者的个人利益和招商引资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三,要研究市场,始终抢抓招商机遇。目前沿海发达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少企业利用其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优势实行低成本扩张,希望到其他地方合办企业、合作生产。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动员一切力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我市真正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第四,要讲究实效,多种形式招商。要紧跟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对现代招商手段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招商引资活动。譬如,通过网络招商及中介机构招商,积极开展以企引企、以外引外、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组织小分队招商等。

    三是要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主导产业。产业是园区的生命。新余的几个园区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这也是他们得以迅速膨胀的关键之所在。结合我市实际,应紧紧抓住汽车、针织、冶炼、医药、建材等产业优势,把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放在首位。要重点培养一个在产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企业,使之做大做强做优,做出实力,同时网络一批小企业配套发展,让大企业更大,小企业做大,逐步形成一个地区,一个园区,一个产业集群的格局。

    四是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种社会功能设施的配套建设。新余市园区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投入才能求得大发展。我市财政比较困难,须采用多种途径筹措经费,如向上级政府争取专项支持、可以市场运作和利用土地等产业经营的方式向社会融资。从目前情况来看,关键是要产业规划正确、有良好发展前景。有了资金后,要不断完善园区的投资载体。通过各种功能园区、特色园区的建立,大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园与园之间互补联动的发展格局,提高对大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承载能力,有效促进国际国内资本、技术、人才的集聚和优化配置。

    (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新余的发展与良好的环境密不可分。新余不沿海、不靠边,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他们靠服务、靠信誉、靠环境打造“投资洼地”,集聚国际国内的项目、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支持赛维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上,当地政府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高质量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曾经说:“客商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投资,大都有个投石问路的过程。环境好,赚得到钱,他会追加投资;环境不好,他会就地收手,卷铺盖走人。所以,招商要有长远眼光,工作到位,从小项目中催生出大项目,让他们裂变式发展。”上到各级领导,中到各个部门,下到平常百姓,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对永州而言,近年来为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在产业指导、市场准入、政府扶持、信贷、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各县区也相应制定了优惠政策。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借鉴新余市软环境建设的经验,我们必须要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抓整治、促优化,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对到永州发展的客商,只要不与政策法规相违背,就“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马上办”;要积极探索推行“一对一”、“一站式”等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对园区要实行“准封闭式”管理,坚决杜绝“三乱”,真正构建“服务高地”、“政策洼地”,为客商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唐巍  唐陶国 黄赞校 刘刚]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