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位于湘西南边陲,湘江上游,素有“湘南门户”之称。它历史悠久,汉属洮阳县,西晋置应阳县,北宋改为东安县,沿用至今。全县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6个乡镇和2个国有林场,总面积2219平方公里,人口60.3万人。
弹指一挥间,60年飞逝而去。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县人民在东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实现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昔日贫穷落后的湘西南小城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逐步壮大成为永州经济增长极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综合县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今昔相对比,真可谓新旧两重天。
一、综合县力显著提升:由弱到强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东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县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跨越。
从GDP总量上看,1949年地方生产总值只有0.26亿元,到了1978年突破亿元大关,1994年突破10亿大关,2000年突破20亿大关,2008年突破60亿大关,达到62.67亿元,比1949年增长240倍,年均增长9.4%。从GDP增速来看,建国60年平均增速为9.4%,其中:解放后前30年平均增速为5.5%,改革开放30年平均增速为10.6%,超过建国60年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超过前30年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后,东安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从2003年起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平均增速达到12.5%,超过建国60年平均发展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改革开放30年平均发展水平1.9个百分点。从人均GDP看,1949年仅101元,2008年达到11987元,是1949年的119倍,年均增长8.4%。分产业看,200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767万元、185802万元和261113万元,年均增长6.7%、15.2%和13.9%。从时间上看,GDP总量突破亿元大关用了29年时间,突破10亿大关用了16年时间,从20亿到60亿只用了8年时间。自2005年开始参加全市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以来,东安连续4年名列永州市十一个县区前三位。
伴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东安的经济质量稳步提高,财政收支不断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一路走高。195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为16.7万元,到1978年达到708.2万元,2008年达到18781万元,比1952年增长1124倍,年均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0.5%达到2008年的3%。财政总支出从1952年的25.9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80661万元,增长3113倍,年均增长15.4%。2008年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占66%,民本民生支出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由小到大的蜕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县三次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规模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蜕变。
农业稳步发展。建国初期,东安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和牲畜养殖是主要方式,同时耕种方式简单,科技含量几乎为零。194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4181万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东安的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如今已形成优质稻、生猪、东安鸡、毛竹、银杏、柑桔和蔬菜等七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41941万元,是1949年的81.8倍,农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250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79767万元,增长71倍,平均每年增长7.5%。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8年,粮食产量40.4万吨,比1949年增长6.2倍,人均产量达到670公斤,比1949年增长2.1倍。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2008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47千瓦增加到33.5万千瓦,增长2278倍,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由1964年的1台增加到774台,农用汽车由1979年的19台增加到2125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22305台/93294千瓦。耕种、排灌、收割、运输逐步向机械化操作迈进。
工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1949年工业基本上为空白,建国初期,东安工业以手工业为主,仅有手工业590户,从业人员2794人,年产值不足百万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8年,工业企业达到508家,比1950年增加501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69家,工业个体经营户4203家,从业人员9698人。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365915万元,比1950年增长3771倍,年均增长15.3%。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2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150040万元,增长1339倍,平均每年增长13.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08年与建国初期相比,以锑矿、电力为代表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08年全县锑矿产量达8713吨,比1957年增长115倍;发电量由1950年的2万千瓦时增至2008年的18063万千瓦时,增长4031倍。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1886万元,实现利税21134万元,其中实现利润9737万元,工业产品产销率99.9%。全县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4家,实现销售收入50677万元。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建国初期,比重不足5%,2008年达到2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6%。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60年来,全县工业产业实现了从小、散、粗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初步形成了冶炼、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电力生产与供应等四大支柱产业。白牙市工业园、芦洪市工业小区和石期市工业小区成为工业企业的主要集中生产区,2008年“一园两区”入园企业总数达到4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8亿元。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1113万元,比1949年增长2231倍,平均每年递增13.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8637万元,总量以年均644万元的规模快速扩张。全社会货运量由1949年的1.59万吨公里增至2008年的60243.2万吨公里,增长3.8万倍,平均每年增长19.6%。2008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56万元,比1949年603.2万元增长264倍,比1978年4104万元增长38倍。金融业发展迅猛。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7609万元,是1950年的214万倍,年均增长28.6%;各项贷款余额172429万元,是1950年的1.3万倍,年均增长17.8%。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全县接待入境游客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00万元。与此同时,诸如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及休闲娱乐业等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人民群众生活方便程度明显提高。
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由劣到优的升华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县三次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实现了由劣到优的升华。东安产业结构的调整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49年到1978年,是东安经济恢复调整阶段。建国初期,东安的经济结构单一,突出表现为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严重滞后发展的局面,为明显的“一三二”格局。1949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占比达95.5%,工业为0,第三产业仅为4.5%,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经过30年的发展调整,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8.1:16.3:15.6,经济结构调整为“一二三”格局,二三产业的比重比1949年上升了27.4个百分点。
第二个时期为1979年到2000年,是东安经济较快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县大力实施“强农固本、重电兴工、扩镇活商、科教振县”发展战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到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45.7:16.8:37.5,经济结构从“一二三”转变为“一三二”。其中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2.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0.5和2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
第三个时期为2001年至今,是东安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东安经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县上下紧紧围绕“高举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东安,推进富民强县”这个主题,坚持实施“兴工强县、重农固本、活文振武、夯基畅贸、靓城扩镇”战略方针,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迅速调整并继续优化,到2008年,结构比调整为28.7:29.6:41.7,由“一三二”格局优化为“三二一”格局。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7.9%和50.1%;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由旧到新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东安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观,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由旧到新的转变。2008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2793万元,是1949年的3.8万倍,年均增长19.6%。
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1949年,东安县城规模不大,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仅1.4万,城镇化率5.3%。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东安城市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县城扩容提质工作进展顺利,自2000年以来,县城建设共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完成大的建设项目26个。芦洪市、大庙口、石期市、井头圩等重点镇建设全面推进。到2008年底全县城镇人口21.1万人,比1949年增加19.7万人,城镇化率达34.96%,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为14.1平方公里。县城建设路被评为“省级文明样榜街”,县城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芦洪市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建国初期,全县公路运输里程只有29公里,运输线路小,运输能力很弱,尤其是乡村道路状况差,交通闭塞。经过60年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以公路为骨干,铁路、水运组成的综合运输网。2008年,全县公路里程达到2046公里,比1949年增长70倍,村道从无到有,达到1394公里,全县86%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路,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与此同时,农村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水利兴修整治、“四清四改”重点示范村建设等一系列利民惠民工程逐步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邮电通讯业迅猛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0549万元,是1949年的1.37万倍,年均增长17.5%。全县固定电话用户5.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1万户,小灵通用户4947户,宽带用户7130户。方便快捷的邮电通讯网络进一步拉近了城乡距离。
五、居民生活明显改善:由贫到富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综合县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经历了“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走向小康”三个阶段,实现了由贫到富的飞跃。
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8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5765元,是1950年的7585倍,年均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12元,比2000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0年的26元增加到4874元,年均增长9.4%。
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27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64元。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7.3平方米,是1978年的2.2倍。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单一的吃穿住消费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逐步转向包括家庭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消费等为主的“发展型消费”,消费质量得以提高。居民对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到2008年底,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46部(接入互联网的12部)、彩色电视机132台、家用电脑30台(接入互联网的10台)、空调38台、摄像机2架、家用汽车8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25台、彩色电视机92台、电冰箱53台、移动电话72部、家用电脑6台。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包括养老、失业、医疗、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8.33万人增加到33.91万人,占总人口比由30.7%提高到56.3%。全部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从1949年的84元提高到2008年的25285元,年均增长10.2%。2008年,全县企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5505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94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6348人、12709人、16457和202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157人。全年共发放各项保险金8907.38万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由点到面的延伸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安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同步发展,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延伸。
科教事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60年来,全县科技工作加快发展,成果丰硕。专业科技人员总数由1953年的11人发展到2008年的6673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12.4人,2008年,全县完成高新技术产品项目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6.6%,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6252万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1238项,申请专利292件。进入新世纪后,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湖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国初期,东安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中学仅有2所,小学266所,且办学条件简陋,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4年,被评为零陵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第一县,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共录取26060人,其中本科10202人,专科10471人。师资力量日益增强,2008年有各类专任教师4407人,是1950年的6.6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2008年,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4所(其中小学63所、普通中学40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56281人,幼儿园36所,在园幼儿7548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教育完成率98.3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0%以上。
文体卫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事业逐步繁荣。2008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个,农村文化站18个,公共图书馆1个,农村图书室18个,共藏书13.8万册。电视从无到有,1976年,全县仅1台公用电视,个别人收看,到2008年,全县共有电视16.83万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93万户。体育事业兴旺发展。继1984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武术之乡”后,1992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东安武术名扬四方。运动队伍不断扩大,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到2008年底,全县共有等级运动员54人,等级裁判员59人,全县各类体育社会团体发展到52个,体育指导站65个。东安县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个、全国冠军4个、全省冠军156个。卫生事业稳步发展。1950年,东安仅有2个医疗卫生机构,到2008年末,医疗卫生机构达到25个,拥有床位总数963张,比1952年增加了953张,卫生技术人员从1950年的198人增加到1628人。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得到基本保障。2008年,新农合参保人数426130人,参合率达到85%。
回眸过去,新中国成立60年,是东安经济腾飞的60年,是东安人民抒写辉煌的60年。放眼未来,东安人民豪情满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构建和谐、富裕、文明、活力的新东安,为东安这座千年古邑续写辉煌,在湘西南边陲这块沃土上永放异彩!
[供稿:东安县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