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来源: 时间: 2010-07-1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科学跨越。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整体向好,在市场需求回升和投资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克服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2.52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一季度提高3.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上半年各月累计增速除一季度增长24.9%外,其他各月累计增速均在26.0%以上。

  1、中型企业骨干作用突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支撑彰显。上半年,以“三大”标志性企业为主的中型工业企业增速加快,对全市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彰显。全市35家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39亿元,同比增长24.1%,比一季度提高15.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3.0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9.7%,比去年同期提高18.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9.9个百分点。

  2、小型企业活力增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突出。上半年,全市小型规模工业企业688户,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95.2%,完成工业增加值56.1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68.0%,同比增长29.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0.3%,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3.5个百分点。

  3、非公有制企业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上半年,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增长,是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完成工业增加值57.95亿元,同比增长31.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6.7%,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30.3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速较快,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9.32亿元、17.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28.7%,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7、0.8个百分点。

  4、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迅猛。近几年来,全市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精心打造以天龙米业、银利来米业为龙头的优质稻产业链,以熙可、永罐为龙头的果蔬产业链,以泰格林纸、科茂林化为龙头的林产品加工产业链,以金浩、优仕植物油为龙头的油茶产业链,以鑫隆食品、吉祥食品为龙头的优质畜禽产业链,以零烟为龙头的烤烟产业链,以时代阳光为龙头的药材产业链,形成了生产基地化、加工龙头化、产品品牌化的新格局。上半年,全市50户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23亿元,同比增长39.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

  5、八成产品产量保持增长。上半年,在全市规模工业统计的124种工业产品中,有101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占全部产品个数的81.5%。在主要产品产量中,禽饲料增长7.1倍,蔬菜类罐头增长5.7倍,生铁增长95.5%,大米增长84.5%,水力发电量增长52.5%,汽车增长38.9%,粗钢增长36.7%,铁合金增长34.6%,十种有色金属增长31.4%,钢材增长24.2%,水泥增长23.6%,卷烟增长12.9%,原煤增长7.8%。

  (二)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升。1-5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29亿元(未包含烟厂数据,以下同),同比增长46.9%,比去年同期提高22.3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60亿元,增长63.4%,比去年同期提高46.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4.06亿元,同比增长45.0%,比去年同期提高35.1个百分点。

  1、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指数大幅攀升。上半年,全市工业生产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也不断提升。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63.31亿元,同比增长42.0%;实现工业产品销售率99.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1-5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6.93%,同比上升38.3个百分点。

  2、八成以上大类行业实现盈利。1-5月,全市规模工业35个大类行业中有29个行业实现盈利,其中28个行业利润同比实现增长,1个行业实现扭亏增盈。利润总额居前5位的大类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9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25.7%,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682万元,同比增长44.6%;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553万元,同比增长59.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128万元,同比增长4.7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027万元,同比增长3.3倍;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5万元,同比增长34.8%。

  3、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双双下降。截止5月底,规模工业亏损企业35户,亏损企业比上年减少30.0%;企业亏损面为4.8%,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4718万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内资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4445万元,同比下降21.9%;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2485元,同比下降10.1%。

  二、规模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影响工业生产和效益。1-5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为159.42亿元,同比增长46.5%,比去年同期提高19.8个百分点。从1-5月份各月止累计看,主营业务成本增幅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差距逐步缩小,甚至超过主营业收入增幅(如下图)。企业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1、煤电油等生产要素供应日益趋紧且价格上扬。永州市煤炭资源比较短缺,实际产量只是需用量的三分之一,外购煤炭运输十分紧张。今年以来,原煤从680元/吨涨到735元/吨,涨幅为8.0%。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工业生产用煤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酷暑期的到来,用电高峰期也随之来临,关闸限电在所难免,从4月份底开始,冶炼行业的电价由原来的0.47元/度上调至0.51元/度,而每生产一吨铁合金约需耗电5000度,由此带来产品成本上升约200元/吨,极大的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特别是今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三部门实施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高耗能企业生产面临微利甚至亏损的困境,据调查,取消优惠电价后,道县鑫利锰业有限公司,平均每度用电价格上涨5分,生产成本每月增加10-11万元,道县蓝瑞铁合金有限公司,平均每度用电价格上涨3分,成本每月增加9-10万元,泰山冶炼厂、中弘冶金炉料、得益冶炼厂、鑫贵锰业、荣顺达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因成本增加,生产亏损被迫停产。2、原材料价格上涨。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高于工业品价格上升幅度,全省原材料价格指数为107.01%,比工业品价格指数高0.48个百分点。湖南省南岭化工厂各大宗原材料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其中:氯化钾、销酸铵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0.0%和13.5%。全集团全年预计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成本3000多万元。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企业的制造成本,使企业面临亏损的困境,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对工业的生产和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工业企业资金紧张矛盾进一步加剧。上半年,国家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更多的是出于防止银行过度放贷,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企业普遍反应流动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停产,如腾飞锰业、长城炉料有限公司、金龙铁合金有限公司、天利冶炼。1-5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负债总额为123.33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去年同期提高15.5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净额为27.25亿元,同比增长88.3%,比去年同期提高85.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将会加剧,一是国家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控制银行过度放贷,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收回,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主要用于电力行业、市政建设,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会更加突出;二是金融部门严格对贷款项目和贷款对象的审核,提高了信贷“门槛”,多数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大;三是从企业本身来看,融资难主要体现在抵押和担保两难上,资信等级低、信用差,这是小企业的薄弱环节。通过对蓝山县、道县、宁远县部分规模工业企业的调查,有82.1%企业认为资信等级不够是造成贷款难的原因之一,86.5%的企业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小型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本身资本积累和民间借贷。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难以解决短缺问题,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四是原材料、燃料、运费等涨价支出增加。

  (三)部分工业企业招工难仍然存在。近年来,永州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催生了一大批工业企业。随着经济的回暖,今年各地的劳务市场从“找工难”变成了“招工难”。1-5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9.64万人,同比增长2.7%,比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据调查,宁远县今年随着奕金鞋厂、新美雅陶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落户宁远,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如该县外资企业伟明服饰2009年原有职工420多人,现有职工仅330多人;湘威鞋厂2009年开始在宁远办厂,当时招有员工526人,现只有员工396人。蓝山县是永州市承接劳动密集型企业内移,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的桥头堡,用工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县各类企业缺工人数2万人,其中缺工量最大的岗位是毛织熟练工、鞋业制作工,缺口达1万余人。如外资企业丽宏毛织厂去年务工人数为2000人,今年春节以来务工人数为1600人,缺工400余人。近年来,新田县制鞋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劳动力资源限制,出现招工难,用工难,特别是招收熟练工更难。富弘、祥昱鞋业是该县两家规模较大的制鞋企业,用工均需在800人以上,而目前两家企业从业人员仅有400人左右,企业虽然采取了多种办法扩大招工,但缺工人数仍达近千人,致使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

  三、全年规模工业走势判断

  展望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部分重点行业生产回落以及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不牢等问题仍需引起重视,下半年工业增速将有所回落。

  支持和拉动后期工业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一)区位优势凸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央制定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把永州作为湘粤桂区域大城市进行谋划,这为永州市下一步跨越发展创造了极大空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年1月1日正式成立,自贸区全面实施后,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中的九成产品将实行零关税,有关服务贸易和投资协议陆续启动,为我们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合作交流提供了难得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南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承接业转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给予更大的倾斜和支持;永州市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批在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进入投资建设高峰期,消费需求增势强劲。

  (二)重点工业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为全市规模工业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国人啤酒永州分公司10万千升生产线投产以后,产品质量、产品档次有了明显提高,满负荷生产将实现年销售产值2.8亿元;湖南金浩茶油有限公司金浩年产10万吨油茶精炼生产线技改项目的即将竣工;湖南银光粮油实业有限公司银光粮油加工与仓储物流配送项目的年底完工;湖南科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科力电机年产6500万台微电机扩能项目的竣工投产将进一步增强永州工业的整体实力、拓展工业发展后劲,从而有力的推动全市规模工业的快速增长。

  (三)工业投资较快增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的成批涌现,将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上半年,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5.46亿元,同比增长43.3%。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为69.96亿元,同比增长38.4%,其中制造业51.22亿元同比增长63.8%。上半年投资完成额较大的项目主要有:海螺集团日产5000吨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完成投资2.75亿元,湖南湘祁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完成投资1.9亿元,湖南浯溪水电开发公司完成投资1.6亿元,宁远鑫旺矿产品贸易有限公司6万吨氧气底吹一步炼铅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冷水滩区铜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光亮铜杆项目完成投资1.04亿元,这些龙头企业的投资完成将为全市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了发展后劲。今年全市新增的64家规模工业企业来势较好,实现工业总产值9.5亿元,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这批规模工业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转,企业的内部管理、生产组织、市场开拓开始逐步走上正规,生产形势将会越来越好。同时全市还有一批有一定规模、生产能力较大的企业将在下半年进入规模工业统计范畴,这批企业将成为下半年工业新的增长点。

  但是后段永州市工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继续走高。上半年,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63%,比去年同期提高13.42个百分点。上半年各月止累计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环比均保持增长,1-6月、1-5月、1-4月、1-3月、1-2月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环比分别增长0.12、0.5、0.53、0.4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工业增加值呈反比关系,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高,企业生产能力没有明显扩张的情况下,要达到相同的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要相应增加的难度加大,这无疑给增长带来压力。

  (二)六大高能耗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将减弱。上半年,六大高能耗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7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2%,同比增长42.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1.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0%。通过近三年的对比分析,随着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如取消优惠电价,电价上涨,淘汰落后产能等)以及枯水季节的到来,开工不足或停产的高能耗工业企业增加,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高能耗行业占当期产值的比重将会下降,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将会降低,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将会减弱。

  四、建议

  (一)以节能降耗为目标,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一是推行新的节能技术,实现节能降耗,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二是加大工艺改造的力度,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材料利用率,努力压缩生产成本;三是要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严格预算管理,遏止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增长势头。有关部门应通过制订相关绩效考核指标的方法,促进企业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能力,实现降本增效,为永州市工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以银企合作为手段,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政府要加强银企合作力度,稳妥、负责地把经营状况良好和项目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向金融部门推介,促使金融部门与企业结成真正的银企合作伙伴,通过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帮助企业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扶持。二是政府要会同有关部门协调银信部门放宽信贷限制,向企业提供贷款;三是已建立的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积极向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帮助企业从银信部门获得贷款支持,尽快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三)以技能培训为抓手,切实破解用工难题。为破解用工难题,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财政部门要投入资金进一步改善就业服务中心的办学条件,同时要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免费培训,从而保证缺工企业的用工要求,为迎接沿海产业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黄新主]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