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从经济普查看规模以下工业发展

来源: 时间: 2010-08-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政策引导下,永州规模以下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到3047家,个体工业户发展到3.28万户,从业人员达19.99万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有了大幅的增长。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永州规模以下工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更快地促进其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状况

  规模以下工业,是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及有生产行为的个体工业经营户。它是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推动永州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社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发展情况: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来看,第二次经济普查共有法人单位3047个、从业人员6.59万人、总资产59.89亿元、总产值50.37亿元、总利润8.43亿元、从业人员劳动报酬8.81亿元、人均年劳动报酬1.34万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分别增长2.13、2.10、2.34、3.43、5.05、4.20和1.97倍;从个体工业情况看,共有个体工业户3.28万户、从业人员13.40万人、产值81.89亿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分别增1.33、1.74和2.91倍。说明永州规模以下工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经受优胜劣汰的考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努力。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投资主体也呈多元化发展。据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投资主体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私营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总体上仍然以内资企业为主,达到了总数的99.3%。在全部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3025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6个、外商投资企业6个,分别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2.13、2.0和3.0倍。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68个,集体企业60个,股份合作企业34个,联营企业12个,有限责任公司29个,股份有限公司24个,私营企业2629个,其他169个。

  (三)行业分布十分广泛。根据统计分类标准对工业划分的39个大类中,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涉及了37类。在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大行业中,单位和从业人员分布最多的是制造业,共有企业2051个,从业人员5.31万人,占总数的67.31%和80.58%,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106.96%和106.15%,主要从事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其次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667个企业,从业人员0.67万人,占21.89%和10.17%,增长139.07%和214.17%;第三是采矿业,329个企业、 0.61万人,占10.80%和9.26%,增长103.08%和74.45%,主要对黑色金属矿采选和非金属矿的采选。

  (四)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县区分布情况看,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县区,规模以下工业聚集度也相对较高。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分布较多的在祁阳、东安、零陵、冷水滩、江华等经济发展较快及受惠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区;而个体工业户则相对集中在宁远、道县、东安、零陵等区域人口较多及个体工业发展较快的县区。

  二、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同大企业相比,在规模、管理、融资、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还较薄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处于明显的劣势,使得规模以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1、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落后。由于规模以下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都在500万元以下,而成长性较好的规模以下企业随着逐步发展扩大升为规模以上企业,故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平均水平也普遍偏低。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看,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年平均主营业收入为159.5万元,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占比为44.9%,200-400万元的占38.8%,而400-500万元以下的仅占总数6.1%。个体工业户年平均产值24.95万元,而处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占有绝大部分,说明永州规模以下工业单位规模总体偏小。同时,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和“小作坊”模式较为普遍,管理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企业管理水平落后、整体素质偏低;多数没有质检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企业老板生产、管理、销售一肩挑,即无长远规划和创业蓝图,也没有品牌意识和市场发展观念,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永州规模以下工业虽涉及多行业,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在发展中虽有所调整和改善,但与市场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从产业结构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据普查数据显示,超过80%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非金属矿采选、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等传统产业行业;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医药制造、电子及通讯等高科技行业,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等指标还不到1%。其主要原因是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大多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企业对科研投入少,产品开发更新缓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由于规模以下工业受到规模、所有制和资信度低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贷款难,融资渠道不畅。据了解,目前永州规模以下工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本身资本积累,业主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而民间筹资则成本高、风险大,企业仅靠有限的资金维持简单的重复生产,没有过多资金实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影响了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及企业的发展。据今年4月份我们对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情况看, 超过70%的企业感到生产资金不足,有62.7%的企业最希望政府给予的是资金扶持。如蓝山、宁远等县一些毛织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无法更新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因此,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永州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瓶颈”。

  4、信息欠缺,投资盲目性较大。由于永州规模以下工业集中在乡镇,企业缺乏灵通的信息和对国家政策撑握了解,企业主往往只从眼前利益出发,投资、生产缺乏深入研究和通盘考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较为普遍。如前几年的小煤窑、小锰矿问题,业主缺乏对国家政策的了解,而进行盲目投资开采;近几年的小水电开发,虽然有国家政策的鼓励,但一些业主不注重深入实地考察和研究,盲目地投资上马,即使投资收益不尽人意。从普查数据看,2008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永州市规模以下企业停产或关闭的就达到了有177家,占总数的5.8%。

  5、高耗能行业企业多,资源与环境受到影响。从永州市能源消耗行业排名情况看,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排在前六位,而在这六大高耗能行业中,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就有1073个,占企业总数的35.2%,对节能降耗将形成一定的压力。同时,随着永州规模以下工业的不断发展,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加大等问题也随即而来,如小锰矿资源的过度开采引起了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部分私人小矿窑掠夺式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和安全事故隐患等,这些问题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 加快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规模以下工业不仅是规模工业的成长摇篮,更是新形势下促进永州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此,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1、加强指导与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发展规模以下工业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企业财务、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引导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为企业提供市场供求、政策、投资、科技等信息,解决企业信息欠缺等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2、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解决资金压力。当前,融资难仍然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组建商业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企业信用担保政府扶持资金等,为规模以下工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相应政策法规的完善,规范和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以全面缓解企业融资难压力。

  3、调整结构,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化是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也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规避风险、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调结构总体战略方针,从市场需求和永州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规模以下工业各行业、各产品进行合理调整,在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和极大资源浪费的行业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优势行业和产品给予重点扶持,确定为其主导产业,引导企业向集群化发展。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到产业园区集中,使之跳出简单粗加工的模式,向相对集中和群体发展的方向迈进,形成一批具有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特色和区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4、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自于科技创新,来自于产品质量与档次的提高。永州市规模以下工业大都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当前关键是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其主要途径是要通过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通过相关政策激励措施,大力吸纳科技人才和引进先进设备,实现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化组合,来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从而以全面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5、提升企业素质,增强发展后劲。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要提升企业素质,首先要提高人才素质。当前人才引进和留住难,也是永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要转换用工机制,大胆实施股份制改造,挖掘人才,使优秀人才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挂起钩来;并注重人才的后续教育,为企业现有人员提供各种培训与深造的机会,加快人才自身知识的更新换代;同时企业经营主也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加速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企业逐步做大做强,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龙剑明]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