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民生为最。如何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中央领导最关心的问题。湖南省委书记周强14日在省委常委会议表示,在“十二五”期间,湖南要把改善民生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让改革成果不断惠及人民群众。着重解决群众困难,切实把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好、维护好、实现好。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武生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要求,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生活环境,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强烈的民生情怀,强劲的民生投入,怎样让永州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心情更加舒畅,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本文从永州市情出发,通过一系列统计数字和对比分析,就永州如何加快民生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几点建议,仅供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
一、幸福指数的确切含义
幸福指数是人们用来衡量民众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是反映一方百姓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作为为民指数,它能够真切地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家的整体水平。它有若干个指标,比如人们的外部生存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包括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二、实践意义
首先,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
其次,幸福指数是监测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指标。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一定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这一点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
再次,幸福指数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政策制定者所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此检验我们各项政策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我们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依据。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仍然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各项重大政策对民众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关注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和走势、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充分考虑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民众幸福度的协调与统一。
三、永州“十一五”期间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现状
据初步测算:2010年永州群众幸福指数得分为68.42分(总分为100分),比全国69.84分底1.42分,比全省68.66分底0.22分。
1、百姓收入幸福指数达71.38%。随着为民办实事的落实,财政支出的转移,老百姓的钱包也跟着鼓了起来。根据初步测算:永州市百姓收入幸福指数达71.3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7700元增加到14983元,年均实际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738元增加到4975元,年均增长12.7%。职工年均工资由2005年的13562元增加到29135元,年均实际增长16.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7881.57元,比2005年增加3596元。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农业“四项补贴”16.6亿元,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9.3亿元,移民后扶资金5.9亿元,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2.4亿元。
2、市民安全感指数达87%。建设“平安永州”增添了市民的安全幸福指数,2009年度全市公众安全感指数达87%,比2005年的83.5%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十一五’ 永州警方以“打黑除恶”为龙头,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大规模专项行动,有力维护了全市城乡社会治安秩序。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打黑除恶工作经验在全国得到推介,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和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考核排名全省第一,“两抢一盗” 案件侦破综合排名全省第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省考评为合格市。
3、生态立市——中心城市冷水滩正从“机声隆隆”的老工业基地,向“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城市“蜕变”。“十一五”期间,永州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3%,居全省前列。当前永州根据自身的特色,启动了“绿色永州”建设,全市掀起了造林绿化新高潮。力争5年完成造林200万亩,中心城区20万棵大苗进城,新增绿地面积5000亩以上。把森林建在城市里,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之路,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2010年,永州市城镇绿化面积达3876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为29.4%,比2005年提高4.22个百分点,空气优良率为96.9%,在全省14个市州中永州空气质量最好,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则由2005年的256公倾上升至2009年的1548公倾。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65天,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和水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启动实施了中心城市“一轴一带一圈” 生态新城发展战略,2010年中心城市铺开重点项目82个,完成投资20.5亿元,永州大道、湘江东路、零陵中路等一批扩改工程加速推进,中心城市成功“创卫”,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6个百分点。城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永州市民生活在绿色的城市里,自豪感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4、全面小康稳步推进。据测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72.7%,其中经济发展方面实现55.2%;社会和谐为84.5%;生活质量为79.8%;文化教育为61.5%;资源环境为87.8%。另据抽样调查统计,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5年37.6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45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汽车拥有量由2005年0.8辆提高到5.7辆;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5年32.17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6平方米,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12部,拥有摩托车20.5台,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广大老百姓住得更加宽敞,更加舒适。城镇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目前全市的住房成套率达到90%。
5、“十一五”永州扶助“三农”可圈可点:“十一五,” 永州围绕促农增收,加大了新增财力向“三农”的倾斜力度,支农资金达 10多亿元,传统的弱势产业取得了强势发展。“没有近400万农民的富裕,解决民生问题就无从谈起。”如今全市农业产业化成绩斐然,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规模加工处于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12家,其中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21家,比2005年增加12家。
6、农民群众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赞不绝口。为了全市人民的健康和医疗保障,永州舍得投入。五年来,累计完成民生、社会事业支出35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3.1%,比“十五”增加263亿元。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趋健全,基本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市新农合参合463.9万人,城镇医保、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104万人、44万人。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
7、交通先行——城内城外快速路,出行便捷心欢畅。为了百姓出行的愉悦,永州市累计完成交通投入310亿元,是“十五”的5倍多。铁路由1条增加到3条,总里程达到413公里,新增24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88公里,泉南、邵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零陵机场已开通长沙、昆明、深圳、北京航线,经长沙中转当天可达全国各大城市。
四、对策与建议
统计数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永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毋庸讳言,当前节节攀升的房价、高烧不退的医药费、居高不下的大学学费、关系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再比如亟待缩小的城乡差距、亟需平衡的利益分配等,客观地讲,在永州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我们认为,当前永州在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方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改善民生
要把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着点,坚持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改善民生,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具体来说,一是要把创建和谐社区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以行政服务、物业管理、文明教育和党建进社区为重点,实施和谐社区星级分类,广泛开展文化社区、绿色社区、健康社区等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努力建设设施优等、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良的精品社区。二是要突出抓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要采取集中攻坚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难题。
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
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必须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变成人民群众的财富;二是坚持追求物质富有与精神富有的统一,着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要抓住“三个关键”:一要抓住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这个关键,二要抓住创造优质生存、生活环境这个关键,三要抓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关键。
3、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承载着百姓的殷切希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健全社保,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方面要强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对因经济形势影响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建立分类帮扶制度,送政策、送服务到企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升在岗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的岗位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全力以赴满足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
4、 加大“新农合”和“新农保”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对“新农合”和“新农保”政策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群众座谈会、发放“新农保”宣传单、张挂宣传标语等措施真正做到政策到手、宣传到户,确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认真研究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问题,对已清算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建立个人账户,未清算的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只建立统筹基金,通过不同办法解决破产退休人员的参保问题。
5、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个载体为抓手,改善人们的创业和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倡导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革除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在规范农贸市场上狠下功夫,根据市场特点,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建立独立的活禽屠宰、水产品加工销售区域,健全现场生产、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摊点。提升创卫工作实效性,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6、全力打造平安永州 增加全市人民的安全感。 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就要保障民安。经济要发展,稳定是保障;社会要和谐,安定是前提;人民要幸福,安全是基础。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大局的平安稳定,这是对执政者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执政者赢得群众信任、争取群众支持最根本的基础。深化三级干部大接访,大量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推进城乡一体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增加全市人民的安全感,全力打造最平安城市。
7、落实各项增收措施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民生为重,富民为先。要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不断提高全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加大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力度,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企业赢利水平,为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创造条件。要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特别是对于边远贫困山区,要在提升农民工就业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帮扶力度,市县两级干部要包村进户,各显其能,调整扶贫思路、制定增收目标,采取可行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
8、转变政府职能 公正规范行政行为 完善平等公共服务。这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感到机会不平等,甚至常常遇到权力滥用的情况,那么收入提高带来的幸福感,会因尊严、机会受损而被冲淡或抵消。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组织的关系,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抓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须从增加群众幸福感起步,使群众的事有人办,群众的困难有人帮,公益事业有人做。
总之,关注永州人民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但提高幸福指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积极努力配合,我们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幸福指数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思考幸福指数,研究幸福指数,着力提升永州市人民的幸福指数,使永州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迈出更为坚实的前进步伐
[供搞:永州市统计局唐陶国]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