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永州农民收入情况及“十二五”农民收入展望

来源: 时间: 2011-04-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以来,永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千方百计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注重农业实用科技的运用和推广,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永州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十一五”农民收入及生活情况

  随着2004年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一系列惠农、扶农、护农、富农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贯彻落实,以及市委、市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狠抓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使永州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10年永州农民人均纯收入5061元,比2009年增长15%;比2005年增加2323元,增长84.8%,年均增长13.1%。

  1、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

  近年来,为了不断提高永州农民收入,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力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2005年永州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844元,2010年达到1615元,“十一五”共增加771元,增长91.35%,年均增长13.8%,占纯收入的比重由30.1%提高到31.9%,提高了1.8个百分点。

  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税费减免等,有效地促进了永州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060元,比2005年增加 1291元,增长73%,年均增长11.6%。其中:农民人均一产业纯收入达2487元,比2005年增加928元,增长59.5%,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573元,比2005年增加364元,增长2.74倍,年均递增22.3%。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非农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19.7%提高到31.7%,提高了12个百分点。

  3、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大幅上升。

  随着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的渠道越来越宽并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方向发展,永州农民来自财产性和转移性的收入得到明显增加。2010年,永州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386元,比2005年增加222元(农民因政策性补贴增收103元),增长2.35倍,年均递增18.6%

  4、农民的负担明显减少。

  随着国家减免农业税、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出台,永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5年永州农民税费负担人均3.4元,2010年人均税费只有0.93元,其中0.59元是第三产业的税收,一产业已无税费;农民人均学杂费由2005年的251元减少到2010年的99.29元;农民人均报销医疗费由2005年的0.14元增加到2010年的53元。

  5、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随着永州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越来越讲究营养、舒适、美观、方便。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51元,比2005年增长73.9%,年均增长11.7%。其中:食品消费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6%,比2005年下降5.9个百分点;而其他消费所占比重则逐年上升。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73.7元,比2005年的增长62.2%;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6.9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4.8平方米,98%的房子是红砖、钢筋混凝土结构;  同时农民家庭拥有各种信息化产品和高档商品也逐步增多。如: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的拥有量越来越多。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永州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主要依靠水利设施进行灌溉。而永州大部分水利设施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都带病运行,“ 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全市现有耕地面积44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66.5万亩,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为288万亩,少数农户农业生产仍然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2、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分别为176元、397元、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5%、7.8%。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既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3、农民信息不灵制约农民增收。大多数农民在生产安排和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能够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发展前景的组织来引导,农民常以当前市场价格信息为导向,往往误导自己“追涨”,导致市场饱和的产品仍大量生产,农民增产不增收。

  4、农民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民增收。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多为中老年劳动力,对农业推广的新技术、新方法难以掌握和运用,农民难以充分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因此,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大。

  三、“十二五”时期农民增收前景展望

  有“十一五”期间积累的良好基础,有中央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有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永州农民收入必将在新农村建设中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一)有利条件

  1、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农民增收。今年国家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农业科技和职业智能培训,切实提高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职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农村低保扩面提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的不断增加,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乡统筹的推进有利于农民增收。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对农民增收形成了制度性约束。随着经济发展,以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农民进城的门槛降低,将促进更多的农民走出农门,进城经商、开厂,极有利于促进农民非农产业的增收。

  3、城市资本的进入有利于农民增收。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向农村投入,加强了农村公共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自主经营的意识逐步提高,各种农家店、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务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提供有利条件。

  (二)不利条件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趋势近期难以彻底扭转,提高和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任务十分艰巨。

  综上所述,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可以7500元左右,年均增长8.0%左右。

  四、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提高永州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永州农民收入。

  1、充分利用好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要把“十二五”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实好,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财政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倾斜力度,并不断扩大覆盖面。通过公共财政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增效增收。

  2、加快农村各种保障、保险体制的建立。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提高新型农村医疗参合率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普及率,让农民看得起病,治得起病。要更加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加快培养专业型、特色性型劳务人才。在“十二五”期内,争取做到学有所上,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保,使农民负担更轻。

  3、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及小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一是要把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到产业化经营之中,走精、深加工之路。二是要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争创名牌,并引导它们逐步向集团化、集约化和科技型方向发展。三是要以城乡合作和小区建设为重点,以优势项目吸引合作伙伴,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小城镇建设上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小城镇为平台,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一是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动态平衡,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配套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三是突出水利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对水利建设的倾斜力度,做好病险水库加固、山塘清淤扩容及沟渠疏浚。

  5、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市场,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规范农资市场,防止乱涨价,制止假冒伪劣产品害农坑农;二是规范涉农服务项目,控制物价过快增长,保护农民利益;三是建立壮大农村信息市场,为农民提供供求、价格、流通的全方位信息;四是规范劳动力市场,避免农民外出从业的盲目性,防止上当受骗。在信息市场建设上,政府应当一马当先,在财力、人力、机构、网点等方面发挥优势,为“三农”提供低价有偿或免费的服务。通过信息市场的建立和运作,化解农民闯市场的风险,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民通过市场创收的能力,从而保证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供搞:永州市统计局雷爱华]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