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习俗相近,资源各有优势,产业结构各具特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经双方共同努力,东盟10+1已成为充满活力、备受关注的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把永州打造成对接东盟的桥头堡,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也是永州加快赶超崛起的重要举措和开放引进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东盟十国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对部分省(区)对接东盟的进展情况进行比较,为我市进一步加强形势研判,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对接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力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建议。
一、东盟各国基本情况及特点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英文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现有成员国为文莱、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十国。
(一)东盟各国主要经济发展情况
(二)东盟国主要经济特点
1、文莱。主要以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提炼为主,建筑业是新兴的第二大产业,另外有食品加工、家具制造、陶瓷、水泥、纺织等。传统农业现仅种植水稻、橡胶和椰子、木瓜等热带水果。旅游业是近年来除油气业外大力发展的又一产业。
2、印度尼西亚。东盟中最大的经济实体。工业上强化外向型制造业,主要部门有采矿、纺织、轻工等。锡、煤、镍、金、银等矿产产量居世界前列。富产经济作物,棕榈油、橡胶和胡椒,产量均居世界第二。旅游业是印尼非油气行业中的第二大创汇行业。
3、柬埔寨。农业是其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豆类、薯类等。工业基础薄弱、门类单调,服务业是新兴产业,有一定规模,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于工业产值。
4、老挝。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农作物主要有农作水稻、玉米、薯类、咖啡、烟叶、花生、棉花等。主要工业企业有发电、锯木、采矿、炼铁、水泥、服装、食品、啤酒、制药等及小型修理厂和编织、竹木加工等作坊。有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盐等矿藏。森林面积约900万公顷,产柚木、紫檀等名贵木材。服务业起步较晚,旅游业持续发展。
5、马来西亚。鼓励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重点发展电子、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和纺织品等,以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主。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粮食自给率约为70%。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之一。旅游业是第三大经济支柱,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
6、缅甸。主要工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小型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碾米、木材加工、制糖、造纸、化肥和制药等。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2%,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70%。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类、甘蔗、油棕、烟草等。旅游业较发达。
7、菲律宾。出口导向型经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6%,从业人口占总劳力的48.6%。农林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从业人口占总劳力的36.7%。旅游业是其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8、新加坡。属外贸驱动型经济,对外贸易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高度依赖美、日、欧和周边市场。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学与化工产品、生物医药、精密机械、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炼油等部门,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服务业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系经济增长的龙头,2009年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5%。旅游业外汇主要来源之一,游客主要来自东盟国家、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
9、泰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属外向型经济,较依赖美、日、欧等外部市场。工业属出口导向型工业。主要门类有:采矿、纺织、电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车装配、建材、石油化工、软件、轮胎、家具等。农业是传统经济产业,主要作物有稻米、玉米、木薯、橡胶、甘蔗、绿豆、麻、烟草、咖啡豆、棉花、棕油、椰子等。旅游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是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资源主要有钾盐、锡、褐煤、油页岩、天然气,还有锌、铅、钨、铁、锑、铬、重晶石、宝石和石油等。
10、越南。传统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耕地及林地占总面积的60%。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胶、胡椒、茶叶、甘蔗等。主要工业产品:煤炭、原油、天然气、液化气、水产品等。近年来旅游业增长迅速,经济效益显著,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二、东盟与中国及部分省(区)贸易情况
(一)东盟成长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近10年来,双边在经贸、投资和旅游等多方面合作快速发展。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1000亿美元目标。2004年—2007年,双方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21.6%,其中,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三年实现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尽管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2009年达2130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总额100亿美元。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当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292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30.1%;进口增长44.8%,居前五位的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7%、37%、54%、65%、52%。2011年1月份,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288.9亿美元,增长34.5%,一举超过中日双边贸易总值(278.4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我国部分省区对接东盟及贸易情况
中国对接东盟主要是二个方向,广西、云南等面向“陆上东盟”,广东、海南、福建等面向“海上东盟”。对接东盟主要省区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等地情况如下:
1.广西。广西是中国对接东盟的前沿和窗口,东盟连续10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2006年与东盟贸易额为18.3亿美元,是2001年的4.3倍,实现贸易额6年翻两番。2007年,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29.1亿美元,增长59.2%。2008年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增长37%,2009年对东盟贸易额49.44亿美元。2010年与东盟贸易总额65.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占广西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9%;其中出口45.88亿美元,增长27.1%;进口19.37亿美元,增长45.2%。从贸易对象来看,与越南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增长28.7%;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泰国等东盟国家贸易增长速度在45%以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市),直接受益于中国与东盟合作,2010年进出口总额76.94亿美元,占同期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3.5%;防城港市、北海市、钦州市居全区进出口增速、出口增速前3位。
2.云南。云南与东盟的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中国连接东盟便捷的陆上通道,在交通、电网、信息和展会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云南十大对外贸易伙伴前2位是缅甸、越南,超过40%的贸易与东盟国家进行;云南对外投资额在全国排到第10位,其主要投向即在东盟,外资的主要来源国也是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2009年云南对东盟贸易增长9%,2010年与东盟外贸总额达45.8亿美元,同比增长45.2%。2011年云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的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3.广东。广东与东盟经贸互补性非常明确,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农产品、成品油等;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等。2009年对东盟出口268.29亿美元,进口364.74亿美元,与东盟双边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0.4%。东盟已超越日本和台湾省成为广东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保持第四大出口市场的位置。2010年对东盟出口增速为35.1%,广东对东盟贸易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出口总值均居全国第一。
4.湖南。湖南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东盟成为湖南第6大贸易伙伴和第3大出口市场。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钢铁制品、运输工具,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铁矿砂等矿产品,电子组件和废塑料等。越南、印尼和泰国位列湖南对东盟国家出口前三,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位列湖南从东盟进口前三。2009年,湖南与东盟进出口总额达到7.1亿美元。其中,全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6%。2010年,湖南与东盟进出口额10.6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占湖南省进出口总额的7.2%,其中出口8.9亿美元,同比增长45.9%,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2%,进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79.2%,占全省进口的2.6%。
三、永州对接东盟的机遇与挑战
湖南作为内陆省份,发挥自身优势对接东盟需借船出海、借桥过路、借风发力。将永州建成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永州在新一轮发展时期的历史使命,也是永州加快开放步伐加速赶超崛起的有利选择。
一是战略推动,活力增强。1991年,拉开了中国—东盟对话关系的序幕,此后,中国—东盟关系顺利发展,不断迈向新高度。2002年,双方同意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形成一个近19亿人口的大市场。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对中国—东盟未来发展做出完整的规划,确定了农业、信息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环境等11个重点合作领域。已经成功举办的7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共有近40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1100多位商务、能源、金融等部门的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各国商协会会长、世界知名企业家出席盛会,积极推动10+1>1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将突破5000亿美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关注度高,政策利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接工作,把对接东盟列为湖南开放引进的重要内容,并对永州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给予政策支持允许先行先试。2010年永州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发展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先行市,在项目用地、建设规划、环保审批、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口岸通关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扶持。
三是自由贸易,合作便捷。一是贸易自由化。2010年1月起,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9.8%降至0.1%,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关税从12.8降到0.6%,近7000多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印度、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将于2015年实现90%商品零关税,基本实现贸易自由化。二是东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第一站。在东盟部分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央行和货币当局将人民币列为官方货币,与印尼、新加坡等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到2010年6月,中资银行机构在东盟国家共设立了11家分支机构,东盟十国银行在华设立了4家分行和7家子银行,人民币国际化迈出新步伐,结算更加方便。
四是区位前沿,优势明显。被誉为湖南“西南门户”的永州市是湖南省唯一与广东、广西接壤的地区,是东盟进入湖南的第一站。境内有湘桂复线铁路、衡枣高速公路等交通路网直达各海口岸,交通便捷。省政府批准的先行先试政策,给予了优越的发展环境。永州顺势而谋,对接东盟来势良好,与6个国家建立了联系,有30家企业和发电设备、造纸设备、建筑机械、变压器、电线电缆、建材、服装、食品等100个产品开始走入东盟市场,出口额数倍增长。东盟来永州投资的企业有4家,投资总额达2500万美元。
同时,由于中国-东盟贸易日益活跃,合作优势凸现,毗邻的省、市频频发力对接,加速竞争,也给永州对接东盟形成竞争压力。如广西依托南北钦防四市的区位优势,建设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从南宁建设3800公里的“南新走廊”到新加坡,穿越东盟5国,成为合作新通道;正在修建百色至靖西、靖西至那坡两条高速,南宁至越南高速铁路获国家批复,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如广东,其借助“泛珠”框架,利用贸易互补性,盘活与东盟的贸易增量,深圳、东莞等在东盟抢滩,“广东制造”更是飘洋过海,像玩具等产品就占领东盟80%以上的市场。云南省与东盟合作起步早,边境贸易数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近年来更是依托泛亚铁路建设,从昆明共建东、中、西三线可达到东盟国,经济循环更加快捷。内陆省如重庆、江西等纷纷出台措施,加大与东盟合作力度,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你追我赶,催赶我们永州必须抢抓机遇,加快步伐,发力对接。
四、永州打造湖南对接东盟桥头堡的建议
永州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科学部署,以建成“湖南联接东盟的大通道、经贸合作的新高地、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为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交通、政策等优势,发力对接,全力打造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
(一)加强宣传,提升永州知名度
一是宣传历史提影响力。永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湖南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各种资源丰富。进一步加强宣传,亮化永州古城名片,提高永州在东盟国的知名度,让东盟各国客商慕名而来。二是宣传发展讲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永州已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十一五”期间更是取得了辉煌成就,招商环境不断优化,引资取得丰硕成果,竞争力日益增强。三是宣传政策促吸引力。2010年出台《中共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强化对接东盟的措施和优惠条件,要利用各种机会把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进行宣传,形成吸引力。四是高层推动增动力。要利用各种资源和各种力量,努力争取我国东盟大使促成高层访问。五是充分利用侨胞做好宣传。东盟各国的华人经济,主要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型商贸企业组成,逾七成的上市公司由华商资本控制。要力邀华侨团体或侨胞回乡,促进经贸往来。道县、宁远等地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突出优势互补,延伸产业对接
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新加坡、文莱,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属于上中等收入水平,具有中等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第三层次为泰国、菲律宾、印尼,属于下中等收入层次,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第四层次是东盟北部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决定了东盟产业结构分布也呈现阶梯型,产业结构上所体现出的阶梯性形成了永州与东盟产业之间的互补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与东盟间的进出口呈现同步上升之势,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与东盟各国间贸易的互补性。从产业转移分工趋势来看,产业分工加快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存的方向发展,并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扩展,为产业向内地转移提供了机遇。永州与东盟应深化在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以及机电、机械、农产品、木材加工等方面的经贸合作,实现请进来、走出去,双腿并行。出口方面,依托熙可、异蛇、中科等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强罐头、异蛇、红薯粉丝、有机肥等产品出口;发挥机械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恒远发电设备、汽车等产品在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快时代阳光等药业公司在东盟国家的开发销售;发挥冶炼技术优势,组织矿冶企业到矿产品丰富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矿产开发;引导和扶持纺织、鞋业、制衣等成品出口,形成出口产品多元化;组织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到劳动力低廉的越南等国投资办厂,直接进驻东盟市场;借助新加坡等国的外贸优势,强化双向合作,实现与国际市场链接;等。进口方面,东盟国家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可加强引进林木原产品,促进木材加工业(家俱业)的发展;引进东盟国大米、红薯、热带水果等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引进劳动力密集的纺织行业,促进就业;与新加坡等国加强电子产品方面引进,弥补电子产品不足;重点加强与财力雄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在项目上的合作,引进重大资金和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大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等。同时,积极开展双方的旅游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升温。
(三)构建立体物流,畅通对接通道
一是借道出关。永州借助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成熟基础设施、口岸、海关等优势,就近进入东盟。现有公路、铁路连接,较短距离即可直达广西北部湾等地区各口岸(永州到南宁约为650公里,到钦州702公里,到防城港约720公里,到崇左市约728公里,到达时间大约为8-10小时)。永蓝、道贺、厦蓉等高速公路建成后,也将在市内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永州境内基本上可以做到朝发夕至。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和洛湛铁路二线工程的建设,和争取衡阳至南宁高铁等过境永州后,将会打通由广西进东盟的大动脉,将进一步缩短与东盟距离。二是辟航直达。在现有航空条件的基础上,开通直达东盟的航线,构建便捷的永州大物流圈。马来西亚等国已与永州进行航空物流园建设进行洽谈,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早日开通永州-吉隆坡-曼谷等国际航线航班,实现空中直达,在对接加速的同时,给物流业、旅游业等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商机。三建园兴业。充分利用零冷中心城区、兰宁道新走廊、东安等园区的现有条件,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强化物流配套,实现建园兴园活流通。目前,发往东盟的物流企业零散、物流设施不配套、物流速度较慢、物流政策支持不够等,制约了园区在与东盟承接和出口的集聚和流通作用。
(四)加强城市合作,拓展对接层面
加强与东盟各国主要城市的联系,以开展友谊之城、姊妹之城等活动为推动形成城市交流平台,促进双方以城市为重点的有好往来,搭建对接东盟的重要桥梁。广西南宁、钦州等市,与文莱的斯里巴加湾、柬埔寨的磅湛省、印尼的梭罗、老挝的甘蒙、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缅甸的曼德勒、菲律宾的三宝颜、新加坡的新加坡城、泰国的清莱和越南的大叻,广东深圳市等与文莱的斯里巴加湾、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盛、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老挝的沙湾拿吉、马来西亚的古晋、菲律宾的怡朗市和卡加延德奥罗、缅甸的木姐、新加坡的新加坡城、泰国的沙没巴干、越南的芹苴等缔结成“友谊之城”,综合展示各国城市在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商机,收到良好效果。我市可依托市中心城区和宁远、道县等,强化城市对接,把双方合作进一步延伸到城市层面。
(五)积极参与会展,突出投资承接
自2003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降税以来,至2009年,东盟每年对中国的投资额从29.3亿美元增长到46.8亿美元,中国每年对东盟投资也从2.3亿美元增长到23亿美元。第一至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既是加大宣传的好机会,也是吸收投资的重要平台。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短短的6天时间,举行了46场推介活动,共签订国内外合作项目156投资额674.46亿元人民币,涉及农业、制造业、商贸物流、旅游开发、矿产开采及加工、交通能源设施建设等更多领域。我市仍需组建强大的市、县(区)招商团,积极参与会展,充分利用博览会、招商会等平台加强推介,提高投融资能力和质量,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结硕果、向上阶。
(六)重视民企作用,激发活力对接
据统计,民营企业是广西、广东等地与东盟贸易的主力军。2006年广西民营企业进出口13.2亿美元,占广西与东盟贸易总值的72.1%。广东省民企在2002-2008年7年间,对东盟的进出口从1.5亿美元发展到138.9亿美元,增长了92倍,平均增速为91.0%,大大快于同期外商投资企业43.3%和国有企业27.7%的增速。从我市引进和输出看,民营企业发挥着先行军和排头兵的作用。永州恒远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对越南出口产品价值达到4000多万元;永州鸿祥公司去年投资800万美元开发泰国锰矿、锌矿,实现了我市境外开发矿产资源零的突破,已成为湖南在东盟投资的最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之一;祁阳金桥冶炼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投资创办了千山矿业冶炼合资公司;祁阳上字玻璃有限公司在越南河内市创办了长城实业公司,湖南天圣生物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企业签订了红薯粉丝贸易合同;新田县工业园龙昶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适应越南、缅甸、泰国等山区国家的破碎机、振动筛、惯性筛、喂料机、洗砂机系列新产品。下一步,要对我市外贸民营企业加强引导和支持,提高开发海外市场的能力;协助外贸民营企业提高投资效益,拓宽进入海外市场的商务渠道,选准商务合作伙伴;加大对外贸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融资担保条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加强对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方面的培训,熟悉和掌握区内经贸合作的规则和各国贸易特点,减少贸易摩擦。
(七)加强研究,引进人才促对接
一是组建机构。要抽调人员成立相应的机构,全面承接东盟对接工作。广西组建了东盟一处、二处,云南组建了东盟贸易处。我们也应在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开展研究和部署,加强协调和指挥,展开联系和对接等工作。同时,也可在广西设立办事处,延伸对接触角。二是引进人才。东盟各国以印尼语、高棉语、马来语、菲律宾语等小语种为国语,应引进相关懂语言、会外贸方面的人才,健全和充实人才队伍。三是加强研究。重点研究东盟国基本国情、国民经济特点、主要产业及政策,在宣传和引进中有的放矢,增强实际效果。四是加强培训。对工作人员及相关举行加工贸易、对外承包、投资协议、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培训熟悉中国与东盟的相关政策和操作。目前,广西、云南、天津等地都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工作,收到良好成效。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周中辉]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