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为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永州市应当抢抓机遇,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 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营单位快速增加。2010年末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各类经营单位达到6233个,5年来年均增加539户,年均增长10.6%。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9.9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2.6%,位居全省第8位。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全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6%,比2005年提高2.5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2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2%,平均每户从业人员5.16人。5年来文化产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8.6%。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占主体。在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经营单位中,公有经济单位(包括国有和集体)占3.4%,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占96.6%。
永州市文化产业虽有长足的进步,但总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资源开发不够,文化消费不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一是发展水平较低。全市文化经营企业总体上发展慢、规模小、效益低,产值过亿的文化企业屈指可数,缺乏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文化产品品种单一,如新闻出版主要靠印刷品,文化娱乐主要靠网吧、歌舞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极少。二是市场化程度低。全市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发育不足,投融资问题突出。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不够,闲置、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投入不足。2010年全市财政文化支出仅1.65亿元,一些基础设施财政没钱投、群众不想投、老板不愿投,城市必有的展览馆、博物馆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大多为空白,很多乡村没有文化活动场地。四是文化产业体制机制不活。政府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等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变。
二、优势与劣势
根据国际经验,目前全市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2285美元,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8.9%,正处于文化消费膨胀期和文化产业发展黄金期。
发展优势:地缘优势明显。永州地处湘粤桂交界区域,与毗邻的珠三角和北部湾地区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传统文化既各具特色又互补性很强,有利于区域文化交流。明显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天然的平台。“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战略也给永州市文化产业投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资源优势突出。永州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源远流长的远古文化,有灿烂多姿的人文文化,有秀美雄奇的自然景观,有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蕴涵着无限文化商机,也昭示出永州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发展基础齐备。当前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全国、全省、全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永州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发展劣势: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混淆不清,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忽视了文化的经济属性,发展意识滞后,吃财政饭的思想尚未转变,不少单位捧着金饭碗到处去化缘。品牌制约。目前永州市缺乏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虽有名人、名文、名景、名文化,但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宣传推介不够广,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价值。人才匮乏。永州市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培养不出”。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永州市3.2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6.9%,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占60.6%,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缺乏。经济落后。2010年永州市人均GDP只有14853元,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城乡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整个消费支出的9.4%、5.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资源整合、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建立等事关全局问题上的组织、协调、统筹、考核等职能。二是制定产业规划。着眼长远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扶持一批重点企业、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效益良好的文化产业体系。三是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激励创业,鼓励投入。四是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充分挖掘优质文化资源的品牌市场价值,进行商业运作和延伸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一批影响广泛、竞争力强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五是加快体制改革。通过改组、联合、收购、兼并、租赁和承包等多种方式,实现县区、部门、行业的文化资源整合,加快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起与大产业、大市场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繁荣。
(二)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产业优势。永州人文资源富集,资源优势突出,但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品,资源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要运用市场配置手段,打破文化资源分割管理的模式,结合永州文化资源的特点,按照条块结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综合开发,推出以古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景观为主题的有竞争力产品系列。同时,要针对永州现有的文化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现状,鼓励本土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外地战略投资者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推进文化企业集约、集群发展,形成文化产业优势。
(三)培育文化主导产业,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一是做大做强影视传媒产业。整合现有广电、报纸、出版、印刷、网络等传媒资源,创建本土文化品牌栏目,扩大文化产品消费群体。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企业合作,制作一批仙贤圣人的影、视作品,如周敦颐月岩悟道、柳宗元在永州、一代书圣怀素、八仙之何仙姑等。把永州的祁剧、祁阳小调、江华长鼓舞、东安武术、江永女书等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影视、搬上舞台,丰富文化产品消费内容。与央视媒体合作,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永州文化及现象,并在知名讲坛(如《百家讲坛》)等开设专题讲座,宣传永州文化,扩大永州影响,培养更多的永州文化消费群体;争取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落户宁远,把宁远打造成全国道德模范建设示范城。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10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58.6亿元,旅游已成为永州市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是全市最有潜力、最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要针对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突出文化内涵,挖掘自然风光,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发挥古色、红色、绿色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产业水平。锦绣潇湘是对永州山川的传神美誉,而让锦绣潇湘名扬四海的是永州仙贤圣人的不朽英名和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锦绣潇湘”因地得名,因文传世。永州市要强势打造“锦绣潇湘、人文永州”的文化品牌,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加速发展书画美术产业。永州有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怀素、何绍基等书法名家名作,有闻名于世的浯溪碑林,发展书画美术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引入商业营销模式,举办书法艺术节、碑林研讨会、书画展览等节会,培育出集书画创作、展览、收藏、交易于一体,字画装裱、工艺加工、文化宣传、旅游观光一条龙的文化产业链。以诗书画为主要内容,建设萍洲书院,提高永州文化传承能力。在两区之间湘江西岸建设潇湘文化走廊等,让创意者有地方作,让消费者有地方看。解决本土居民消费低、外来人员消费少、输出文化产品难等问题。
(四)扶强做大市场主体。一是抓紧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二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解决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和智力不够的问题。三是支持、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如扶植发展势头良好的奔腾彩印集团上市,支持异蛇科技建设永州异蛇文化生态园走参观旅游、文化休闲一条龙的路子。四是创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园是搭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平台的有效方式,永州市要尽快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制定文化产业园区创业优惠政策,给予土地、人力、资金等政策扶持,鼓励文化企业扎根,引导文化产业集聚。
(五)突出抓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智力高度融合创意产业,对专门人才和能力结构有着特殊要求。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一方面,要积极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确保他们引得进、留得住、安得心、成得事,造就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产业的能人、高人、领军人物、特殊人才,要出台特殊政策,激励他们为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作贡献。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段灵利 肖飞鹰 周中辉 李鹰]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