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州市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开放崛起科学赶超战略,抢抓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对接东盟,把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大力筑巢引凤,吸引了一大批投资企业落户。目前,各县区乘势而上,你追我赶,争先进位,展现了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承接产业转移和对接东盟的热烈态势,推动了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现代工业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永州市大力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和对接东盟的战略意义
(一)是实现永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土地等因素制约,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对接东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永州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转移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利用,不是仅仅为了实现量的扩张,从根本上讲,是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可以有效配置资源,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永州可以借鉴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对接东盟,吸收先进生产要素,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和集聚科技创新能量,全面拉动永州经济发展,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为永州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动力。
(三)是永州建设“两型”社会、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打造现代工业城市的助推器。永州是国家商务部2007年确定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永州打造成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和产业承接的示范区”,并赋予先行先试政策。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明确提出:要把永州作为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来培育;2011年10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到国家级层面,使永州已成为全国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地带。这些都为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东盟、加快新型工业化、打造现代工业城市等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二、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对接东盟现状分析
永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迅速行动,把“承接”和“对接”作为加快赶超崛起的战略举措和开放引进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促进开放型经济不断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迈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硕果累累。
在“承接”方面,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作用,围绕做大做强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光伏、矿产品精深加工、食品烟草加工、生物医药、轻纺、建材、林纸林化、民爆化工、文化创意、清洁能源及再生资源等十一大超百亿产业,努力打造国家级出口贸易加工基地、泛珠三角区域矿产品深加工基地、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凤凰园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升格为国家级加工出口区,技工贸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五”的4.5倍,内联引资是“十五”的 4.8倍,引进投资上亿元的项目300多个,进出口总额是“十五”的1.4倍,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全市60%的财政增长、7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80%的城镇新增就业,基本形成了内外联动、区域协调、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被誉为“中国最佳投资城市”。
在“对接”东盟方面,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平台,全面提升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水平。目前:永州已与东盟10国的6个国家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东盟已成为永州仅次于北美、欧盟和中东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十一五”期间永州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年递增100%以上,全市已有恒远发电、翊翔机电、华源线缆等13家企业成规模开展对东盟贸易,100多种产品进入东盟市场。东盟到永州投资的企业达到6家,马来西亚云顶集团下属的多纳哥新加坡私人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的华夏蓝钢项目已开工投产,2011年10月23日,“东盟绿色自由贸易先行区-马来西亚产业园”项目在永州正式启动。
三、永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永州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狠抓工业经济,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1年全年新增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工业企业达到 666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61.02亿元,增长51.9%;完成增加值261.74 亿元,增长21.0%,其中,轻工业增长16.7%,重工业增长24.2%。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增长4.6%,集体企业增长20.5%,股份制企业增长 26.2%,股份制合作企业增长2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2.0%,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4.1%。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活力显现,完成增加值203.41亿元,同比增长27.3%。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2%,比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6%,同时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819.60亿元,比上年增长51.50%;实现利税 95.53 亿元,增长53.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8.08%,比上年提高 50.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 29.05 %,比上年提高5.85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19.25 %;资产负债率 48.64 %,提高0.9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 6.16%,成本费用利润率 4.82%,全员劳动生产率203648 元/人,增长27.6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169家,新增274家,实现销售收入194.5亿元,增长30.8%;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7家,分别比去年增加1家、13家。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全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93 %。
园区工业活力增强。据统计,2011年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7个。规划总面积 160平方公里,建设总面积 68.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共722 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6家,出口型企业38家。实际利用内资65.2亿元,外资1.07亿美元。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占全市比重40%。
四、永州市发展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是永州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的成绩,但在推进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工业经济的总量还不够大、发展还不快。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861.02亿元,占全省的3.24%。在全省排第12位。发展速度也不够快,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工业增加值261.74 亿元,增长21.0%,在全省排第7位。
(二)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层次有待升级。永州市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少,产业层次仍处于低端水平。大部分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研发和服务环节相对薄弱。2011年,全市64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20.4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98%。与单体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经济效益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工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十一五”永州市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节能减排、生态保护面临的压力还是不断增大。2011年单位GDP电耗798.6千瓦时,同比上升5.37%。
(四)发展工业的软环境建设仍待改善提高。一些职能部门由于思想观念、工作体制、运作机制、部门利益、个人素质等方面原因,服务企业的承诺多停留形式上,监管大于服务,对政府的扶持措施以种种理由拖延不办,加剧与企业的矛盾。
(五)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部分群众思想保守,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市场和开放意识,发现和把握机遇的能力不够强,个别干部甚至丧失发展的信心。
五、打造永州现代工业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示范区建设和对接东盟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
以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将为我们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一是发展新品牌的机遇。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属国家级战略规划,也是全省唯一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作为国字号品牌,这是一块金字招牌,有利于我们对上争取政策,有利于我们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我们对外扩大影响;二是扩张新载体的机遇。我们的经济要扩张,城市要扩张,都需要载体支撑。通过示范区建设,将获得新的发展平台,为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三是政策新倾斜的机遇。国家和省都出台了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到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并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权,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必将使我们如虎添翼。
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又面临严竣的挑战:一是交通的劣势。永州市与衡阳市和郴州市相比,铁路不在国家主干道上,缺乏高铁资源;二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劣势。在全省14个市州中,无论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处于下游位置,2011年永州市GDP为945.39亿元,排全省第8位;经济增长速度为13%,在全省排第12位。三是消费水平不高服务业发育不足的劣势。2011年永州市常住人口为521.25万人,排全省笫6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285.2亿元,在全省排笫10位。而且旅游、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四是发展平台的劣势。在形成企业集聚效应上缺乏国家级开发区的支撑,县区工业园区在全省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五是环境保护的劣势。虽然发展空间大,但环保问题也比较突出,高能耗工业企业多。
六、永州、衡阳、郴州三市比较分析
永州、衡阳与郴州三市均处于湖南省湘南地区。近年来,三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竞争发展之势。2011年,永州市、衡阳市、郴州市GDP总量分别为940亿元、1746.4亿元、1346.4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13%、14.2%、14.3%。经济总量在全省14个市州中:永州市排第8位,衡阳市排第4位,郴州市排第6位;经济发展速度永州市排第13位,衡阳市排第2位,郴州市排第1位。经济总量永州市为衡阳市的53.83%,为郴州市的69.82%。这说明永州市经济总量是衡阳和郴州的一半多一点,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衡阳和郴州慢。通过对比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当前永州发展形势与所处的发展地位,以紧抓机遇,扬长避短,寻找有效发展之路。
(一)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基本情况分析
衡阳: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游,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28平方公里,总人口714万,为湖南省常住人口第一大市,城镇人口318万,城镇化率为44.5%,中心城区户籍人口138万,步入了中国特大城市行列,2011年GDP总量1746.44亿元,在全省排名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1194家,工业增加值741.27亿元,在全省排第5位,地方财政收入104.05亿元。
郴州: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是全球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58万人,城镇人口191万人,城镇化率42.46%。2011年GDP总量1346.38亿元,在全省排名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1274家,工业增加值714.96亿元,在全省排第6位,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
永州:永州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湘南西部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旅游服务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总面积2.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14.86万人,城镇人口197.76万人,城镇化率达37.94%。2011年GDP总量945.39亿元,在全省排名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666家,工业增加值309.27亿元,在全省排第12位,地方财政收入45.67亿元。
(二)工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比较分析
从规模工业增加值看:“十一五”期间,永州与衡阳、郴州的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2006年永州、衡阳、郴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4.97亿元、169.0亿元和164.0亿元。2011年永州、衡阳、郴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61.74亿元、812.76亿元、715亿元。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分别为第8位、第3位、第4位。就绝对量来说,2006年,永州较衡阳、郴州分别少104.03亿元,99.03亿元。2011年扩大到分别少551.02亿元、453.26亿元。由此可见,衡阳、郴州在工业方面发展强劲,值得全市关注。
从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上看:永州与衡阳、郴州比较劣势差距依然较大。2011年,永州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98.08 %,较2006年提高154.62个百分点,创利税 95.53 亿元,同比增长53.9 %。衡阳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73.2%,较2006年提高了194.7个百分点,创利税232.28亿元,同比增长60.7%;利润117.10亿元,增长58.6%。郴州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了413.8%,较2006年指数增加了162.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2.1亿元,同比增长40.3%,创利税187.51亿元。
(三)永州在利用外资程度方面要稍逊于衡阳、郴州,差距逐步缩少。2009年永州、衡阳、郴州三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36亿美元、3.62亿美元和4.65亿美元,永州比衡阳、郴州分别低0.26亿美元和1.29亿美元。到2011年三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4.6 亿美元、4.97亿美元、5.79亿美元,永州较衡阳、郴州低0.37亿美元、1.19亿美元,可知全市与衡阳、郴州在利用外资程度差距在不断缩小。
七、确立打造现代工业城市发展目标,明确工作任务
永州现代工业城市发展的目标:湘南商贸物流业发达,工业先进,宜居宜游的生态中心城市。建立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应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促进城市职能由传统加工工业城市向现代加工工业与物流中心的方向发展。
(一)全力做大工业总量。要集中力量抓“大”,即狠抓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园区;要千方百计求“新”,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城镇建设。要强“龙头”,坚定不移地推进零、冷两区一体化,抓好生态新城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提“品位”,举全力抓好“五城同创” 。
(二)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一要加快培育大产业。围绕全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依托现有基础,在全市构建四大经济板块,即:湘江千亿两型产业带,在潇水和湘江两岸开辟沿江路,建成沿江绿化带,配置园林建筑小品,组织游憩空间,将山、水、洲、城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环阳明山绿色经济圈、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湘粤桂边界民族经济区。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十大产值超百亿的支柱产业,五大产值超300亿的主导产业,3家产值过百亿的骨干企业。二要加快培育大企业。目前,工业虽然在加快集聚,但总体上总量还不大,在全省只占4.8%。要积极实施“三上”工程,扶持一大批规模以上企业超亿元,亿元企业分别向1 O亿元乃至更高标准100亿元冲刺,三要加快完善大配套。一是围绕龙头抓配套。二是抓好配套引龙头。三是要围绕生产抓配套。
(三)突出主导产业 、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突出汽车及机械制造、主攻电子信息、做强食品加工、提升生物医药、加快新兴产业、做大文化创意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突出汽车及机械制造。以长丰扩能为重点,力促长丰汽车整车产量翻番,力争到2014年整车产量达到20万台,产值150亿元,税收达到10亿元。同时抓好湘器、跃进、恒远、恒丰等企业的升级改造,加快转型发展。二是主攻电子信息。在加快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依托现有企业,力促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培育弘电、鹏迪源、美凯、长怡等电子企业。三是做强食品加工。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用工、原料难题,提高产能,增加出口。着力促进恒惠加快智能冷库、冷鲜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熙可加快30万吨果蔬罐头生产线改造。四是提升生物医药。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靠大靠强。重点加快馨恒康药材基地及技改项目、大自然新型靶向缓控释制剂技改项目、希尔植物软胶囊项目建设。五是加快以光伏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
(四)是着力建设大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平台和主要载体,坚持以城市的理念、特区的模式、国家级产业园区的目标,高起点、大力度推进园区建设,力争5年内将凤凰园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建成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技工贸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基础较好的县区工业园建成产值过百亿园区。
八、措施与建议
(一)大力解放思想,从观念上推进“大承接和对接”。一是树立机遇意识。当前,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趋势明显,特别是东部地区集中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受土地、劳动力、环境容量等因素制约,“腾笼换鸟”成为必然,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其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来源地越来越集中。能不能抓住这轮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全市上下是一次重大考验。二是树立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集中精力、人力和财力,统筹研究政策和项目,把承接转移作为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以时不待我、刻不容缓的紧迫意识,抢抓机遇,抢占先机。三是树立“招大引强”意识。要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加快引进重大项目,跟进一批重大产业。四是树立“环保”意识。绝不能以永州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高消耗、低产出为代价换取产业转移。
(二)发挥比较优势,从特色上推进“大承接和对接”。
第一,做好区域对接。坚持以园区为主,进一步明确承接思路,确定了“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园区特色”承接原则,重点引进规模大、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能为群众就业和财政增收作贡献的项目。突出抓好兰宁道等地的产业对接,主动加强联系,积极探索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和对口合作关系。
第二做好资源和产业对接。重点围绕六个产业承接点做好相关工作:一是以啤酒为重点,大力发展饮料食品工业。二是依托生态农业资源,重点争取与现代化龙头企业合作,发展生猪、烤烟、东安鸡等特色名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产业化。三是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做大做强水电。四是以竹木等为重点,积极引进培育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承接投资兴建中高密度纤维板、竹碳、竹醋液等项目,发展并逐步做大建材产业。五是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承接广东、福建等省市的电子元件加工、组装、小五金加工产业和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的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灯具等产业。六是依托本地市场,引进大型仓储、专业市场、物流配送、大型购物中心等商贸投资项目,实现以资源换项目、换资金、换技术、换管理、换市场。七是依托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周敦颐的理学,怀素、何绍基的书法艺术,以及古老的“女书“资源,打造永州历史文化名城。
(三)加强协调服务,从平台上推进“大承接和对接”。
在园区建设上,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要求,重点抓好沿江工业带的规划和建设,引导企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按照“环保型、生态型、科技型”企业优先入园区原则,全面加强以凤凰园开发区为重点的生态园区建设,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率达到100%。建立技术创新、招商引资、信息咨询、人力资讯、现代物流等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使园区成为推动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升级的基地。
在协调服务上,对承接产业转移进入工业园的项目,企业项目申报和建设过程中所需办理的有关手续一律由工业园管理机构代办,限期办结。
在企业融资上,积极推进银企项目对接。同时,加大民间资本的投入力度,探索民间借贷的新形式,吸收民间资金参与到企业建设和发展中来。
(四)优化环境,从机制上推进“大承接和对接”。
一是健全政策扶持机制。积极借鉴外地好的经验与做法,在优惠政策上做“加法”,在管理收费上做“减法”。在财政支持上,从2012年起,市财政连续3年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引导资金5000万元。在人才引进上,力争3年内引进高层次、高技术人才12000名以上。建议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推进承接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实行“签约-落实-投产-达效”全程跟踪和服务。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奖励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投资企业和社会引资人,促进全市上下形成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氛围。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突出抓好以行政提速、服务提质为主的软环境建设,在降低隐性成本、降低综合营商成本、提高回报率上做文章,营造透明、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和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唐陶国 ]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