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多年来,桑植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县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桑植县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桑植县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缓慢,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桑植县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特点
1979~2001年,桑植县宏观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GDP年均增长12.7%,比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还高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13.5%、15.0%。1990-2001年,GDP年均增长7.9%,比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4.7%和10.0%。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62.7:15.8:21.5变为1989年的45.1:27.5:27.4,再变为2001年的41.6:17.9:40.5。与1978年和1989年相比,2001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1.1个和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2.1个和下降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9个和13.1个百分点(表1)。
表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年份 | GDP万元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人均GDP 元/人 | |||
万元 | 构成 | 万元 | 构成 | 万元 | 构成 | |||
1978 | 3072 | 1927 | 62.7 | 484 | 15.8 | 661 | 21.5 | 86 |
1989 | 19157 | 8634 | 45.1 | 5267 | 27.5 | 5256 | 27.4 | 471 |
2001 | 78155 | 32527 | 41.6 | 13972 | 17.9 | 31656 | 40.5 | 1829 |
“七五” | 17836 | 8996 | 50.4 | 4315 | 24.2 | 4525 | 25.4 | 442 |
“八五” | 41193 | 18690 | 45.4 | 11564 | 28.1 | 10939 | 26.5 | 985 |
“九五” | 67723 | 29999 | 44.3 | 13846 | 20.4 | 23878 | 35.3 | 1598 |
从年度间的连续变化上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规律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此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末呈逐年上升趋势,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基本保持稳定,1997年由于原烟厂等国有企业转产等原因影响开始止稳转降,近年来一直呈平稳发展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199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发展尤快,变化幅度更大。
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衡量,1979~2001年桑植县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23年间,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7.92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2.78万人、0.78万人和4.36万人,这使三次产业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的93.9%下降到1989年的90.8%,再下降到2001年72.4%,平均每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由1978年的3.8%上升到1989年的6.1%,再上升为2001年的22.6%,平均每年上升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23年间仅上升2.8个百分点(表2):
表2: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
年份 | 总数 (人)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人 | 构成 | 人 | 构成 | 人 | 构成 | ||
1978 | 136966 | 128655 | 93.9 | 3134 | 2.3 | 5177 | 3.8 |
1989 | 183325 | 166452 | 90.8 | 5714 | 3.1 | 11159 | 6.1 |
2001 | 216164 | 156503 | 72.4 | 10910 | 5.1 | 48751 | 22.6 |
动态观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年度间略有变化、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多年来,桑植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一直高于第二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上述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桑植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桑植县三次产业结构在9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接近,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第二,多年来,桑植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第一产业,即农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农业尚是桑植县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只有在近十年来,桑植县的第三产业才逐步取代农业占据发展的主导第位。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2001年GDP增长的12.7%中,有5.8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的贡献,4.5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仅有2.4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而在1990-2001年GDP增长的7.9%中,有4.3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的贡献,2.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1.4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
从总体上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桑植县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
二、加快桑植县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桑植县的经济结构调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业结构“纠偏”与合理化过程已接近尾声,正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任务;所有制结构正逐渐向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方向发展。下阶段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首先,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继续调整、改造桑植县传统工业行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加入WTO为契机,全方位开放和提升桑植县的第三产业。为此,(1)加快服务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必须尽快转变观点,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加快服务业领域的改革步伐,拓宽服务领域,制定和完善服务业行业标准。(2)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住房产权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规范税费,降低售价,完善住房售后服务,培育二级市场,加强物业管理,规范住房装修业的发展。(3)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推进信息高速网络建设。(4)改革传统商业的运营模式,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5)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产业等,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6)大力促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租赁、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以及法律、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其次,调整需求结构,即提高消费需求比重和降低投资需求比重。从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进出口因素,提高消费需求比重和降低投资需求比重是一回事。但在政策操作上,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压缩投资,另一种是增加消费。前者很可能是以牺牲经济增长率为代价求得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协调,这种调控策略不在非常时刻不足取。因此,我们赞成后者,即通过积极扩大消费实现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协调。为此,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居民消费。具体地说,一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稳定“费改税”的成果,确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二是破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以住房等房地产为主的消费信贷;三是加强收入的结构性调控,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范围,尤其对对于城乡低收入者,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扶贫济困,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四是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再次,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缩小地区之间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了避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相对优势,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和战略。尤其是我们要继续抓住作为国家级特困县的机遇,用好上级的各项扶贫资金和建设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桑植县的开发和建设。另外,我们还要积极争取发达地区对桑植县在人材、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最后,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
[张家界市桑植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