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经济总量今年能否超越湘西自治州

来源: 时间: 2003-04-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张家界是1988年在原湘西自治州的大庸市、桑植县和原常德市的慈利县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地级市,是全省人口和经济总量最小的市州。建市以来,张家界积极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逼近湘西自治州。2002年张家界GDP 为72.96亿元,仅比自治州少1.5亿元,这意味着:只要今年张家界的经济增长比自治州快2个百分点,就可以实现经济总量的超越。本文就两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后期走势作一番对比分析。

    一、过去12年,张家界的经济增长快于自治州,两地经济总量差距日益缩小。

 

    1990—2002年,张家界GDP 年均以9.84%的速度递增,比自治州快2.81个百分点,除91、92两年慢于自治州外,其余各年均快于自治州(见图1)。1990年张家界的GDP仅为自治州的65.2%,绝对差额为6.46亿元;到2002年,张家界的GDP 是自治州的98%,绝对差额为1.5亿元,相对和绝对差额均明显缩小(见图2)。

  (一)从产业规模看,张家界的一、二产业均小于自治州,但第三产业优势明显。
    建市之初,张家界的三次产业规模均小于自治州。1990年,张家界的一、二、三产业规模分别相当于自治州的73.4%、44.5%、70.9%;到2002年,这些比例依次变为67.7%、65.6%、155%。第一产业的差距继续扩大,第二产业的差距已明显缩小,而第三产业已在1995年实现了超越,目前已遥遥领先于自治州。

    第一产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林业上,而养殖业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张家界的农业和林业产值只相当于自治州的60.5%,而养殖业的产值相当于自治州的84.6%。张家界地域面积小,耕地和林地面积、农村人口比自治州少了许多,形成了农业和林业上较大的差距。两种不同的差距,反映了张家界的农业结构要优于自治州,农业发展潜力要大一些。

    第二产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而建筑业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张家界的工业增加值只相当于自治州的56.8%,而建筑业增加值相当于自治州的91%。工业一直张家界的“短腿”,至今没有一家大型工业企业,而自治州有湘泉集团、龙山卷烟厂等大企业作支撑,工业的差距是明显的。但由于两地的投资规模比较接近,建筑业的差距不大。

    第三产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旅游业上,相关行业均有差距。2002年张家界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是自治州3.1倍和12.1倍。张家界的旅游产业规模仅次于长沙,居全省第二位,且对全省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是全省当之无愧的旅游龙头;而在自治州,旅游业还是新兴的产业,其发展主要是依托张家界的客源市场。交通通讯方面,张家界是自治州北上和东进的通道,公路交通具有一定的优势,航空、铁路优势更加明显,同时其通讯条件也好于自治州;消费方面,张家界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均高于自治州,更有庞大的游客消费群体。因此,张家界的交通邮电业、商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均比自治州发达。

 (二)从产业发展看,张家界的第一产业慢于自治州,但二、三产业发展较快。

    第一产业:1990—2002年张家界年均增长速度要比自治州慢0.91个百分点(见图4)。这个差距主要是在1993—1997年期间形成的,这五年期间,张家界第一产业年均递增1.64%,而自治州年均递增4.26%。但自98年以来,张家界的第一产业发展一直比自治州快,年均增长速度为2.81%,而自治州只有1.73%。张家界的发展势头要好于自治州。

    第二产业:1990—2002年张家界年均增长速度要比自治州快3.38个百分点。除2000、2001两年外,张家界第二产业各年的增幅都要高于自治州。张家界的工业发展快于自治州,其年递增速度比自治州快2.35个百分点(见图4),除91、98、2000、2001四年外(98年张家界受桑植烟厂停产的影响,2000—2001年是张家界工业改制改造的关键期,也是自治州“湘酒鬼”、矿产品的旺销期),各年增长均快于自治州。2002年以来,自治州的“湘酒鬼”、矿产品销售陷入困境,而张家界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增速遥遥领先。同时,张家界的建筑业发展也快于自治州,年递增速度高出自治州5.16个百分点。建筑业增长与投资增长息息相关,12年来张家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14%,比自治州快2.6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1990—2002年张家界年均增长速度要比自治州快6.06个百分点(见图4)。张家界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功不可没,12年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了9.7倍和118.3倍,有力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自治州的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发展很快,但规模小,带动力弱。

(三)从产业结构看,张家界非农产业比重较大,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图5可以看出,张家界的非农产业(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要比自治州高9.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可以获得远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其比重越大,越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假设2002年张家界各产业的增速不变,而产业结构与自治州相同,那么GDP的增速只能达到8.9%,而不是实际的9.5%,张家界的产业结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四)从城乡结构看,张家界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居民收入水平也高于自治州。
    2002年,张家界的城市化率为26.8%,而自治州只有24%;张家界的农村人口只有115万,而自治州多达201万,比张家界的总人口还要多。因此,张家界的农村负担比自治州要轻很多。
2002年,张家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23元,比吉首市高9.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37元,比自治州高38.6%。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投资和消费潜力越大。

    二、今年两地经济发展走势。

 (一)张家界面临的有利形势
   从经济走势看,今年一季度张家界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自治州,GDP增幅高出自治州5.5个百分点,为实现赶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产业看,今年张家界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一方面是张家界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其增长速度居全省首位;而自治州的工业却因为湘泉集团、矿产品销售低迷及重点企业正在改制等原因出现了负增长,两地反差巨大。另一方面是张家界的建筑业发展也明显地快于自治州,其增幅高出自治州9.1个百分点。一季度,张家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遥遥领先于自治州2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同时,张家界的第一产业也略快于自治州,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结构的优化。

    从需求看,张家界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均快于自治州。一季度张家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7%,比自治州高4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比自治州高4.3个百分点。

 (二)张家界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第三产业发展趋缓。一季度,张家界的第三产业的增幅为9.5%,比自治州2.8个百分点,除批零贸易餐饮业外,其他各行业均慢于自治州,尤其是房地产业下降了10.1%,而自治州是增长了17.3%。张家界房地产业出现下滑主要是由于销售下降,房地产开发与销售形成巨大反差,值得关注。

    二是旅游业增长势头因“非典”(SARS)疫情和伊拉克战争受挫。受SARA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张家界的旅游业在3月下旬增幅急剧回落,4月份出现了下降势头。疫情和战争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以旅游为支柱的张家界经济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当然,依托张家界客源市场的自治州旅游业也会受到冲击,所幸的是自治州的旅游业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力有限,不会引起大的经济波动。所以说,SARS和伊拉克战争是当前张家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也使得原本比较明了的经济形势变得扑朔迷离。旅游对于张家界、“湘泉”对于自治州,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单一的经济很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目前张家界和自治州出现的经济波动就是例证,因此推进经济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张家界经济正是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获得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张家界面临较大的困难,但如能因势利导,把疫情和战争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今年保持高于自治州两个百分点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很有可能的,实现经济总量的超越是可以实现的。

[张家界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