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办法多 效果好

来源: 时间: 2003-04-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张家界市国有工业企业大多组建于八十年代以前,属于五小工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工艺流程老化、生产水平低、历史包袱重、资产负债率高等特点。为了搞好搞活张家界市国有工业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企改革的政策引导下,近几年来张家界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紧紧围绕盘活资产存量、化解债务和历史包袱、构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破产兼并、股份合作、承包经营、租赁、股份合作制等产权改革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使张家界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

    从1993年至2002年12月止,全市破产企业总户数达59户,兼并企业6户,实行股份合作制9户,租赁1户,承包经营6户,完成公司制改造11户。通过以上有效的改革形式,共盘活资产2.92 亿元。安置职工13284人。在破产的59户国有工业企业中,2002年为破产最多的一年,达20户,其次为1996年达10户;从各区县情况来看,永定区破产20户,慈利县破产17户,桑植破产17户,市直破产5户,分别盘活资产达1.27亿元、1.07亿元、0.52亿元和0.06亿元;从安置职工情况看,2002年效果最为明显,该年全市通过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共安置职工3401人,占十年改制安置职工总数的25.6%。

   二、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主要办法

    一是对资产负债率高的国有工业企业依法进行资产出让、国有股权出让和依法进行破产。例如:慈利县25家国有工业企业在改革以前,资产负债率大于100%就有21户,其中大于200%的有14户;25家企业的资产资本沉淀的达17户,加上处于半停产状况的企业和生产较为正常的企业的闲置资产,整个资产的沉淀率达60%,改革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为此慈利县政府大胆地提出了出让资产、国有股权和依法破产的改革措施,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

    二是对产品有优势,资产有活力的企业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进行改造,明晰产权、分清权责,转换机制。通过职工入股,把职工利益捆在一起,使职工具有“厂兴我荣”的责任感,形成了企业合力,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如市制药厂、永定汽配厂、水泥厂、植物油厂等国有工业企业实施股份制后,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张家界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

    三是实行租赁形式,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永定人造板厂租赁给港商经营后,无论是生产或效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以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为契机,推行骨干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如桑植电力集团公司,9年来,公司锐意改革,通过分立、兼并和收购等形式,从一个火电厂发展为现拥有14个生产经营单位的集团公司。

    三、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效果

    一是职工得到了有效安置。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十年来,全市共安置职工13284人,有力地缓解了经济运行中的就业压力。

    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技术改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建材、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饮料、旅游产品加工为支柱的产业格局。“五小”工业已退出了市场。

    三是有力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改革,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效益较以往也有了大的改观。如桑植县95年以来工业总产值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从效益上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扭亏增盈先进单位;永定区也连续三年实现了工业整体净盈利。

    四、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年来,特别是上年以来,张家界市国有企业改革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仍然有障碍,不能深刻认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二是企业包袱重,改革成本高,难度大。三是职工安置难度大,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外部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张家界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