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全国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引导下,我县克服了四月以来“非典”疫情的影响,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都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2003年上半年以来慈利经济发展速度跃上一个新台阶,经济活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全面完成全年的工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03年上半年全县经济增长结构性突出,三大“亮点”特征明显
上半年全县虽然遭受非典的影响,但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良好,多数经济指标明显好于预期。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7536万元,经济增长率达到8.6%以上,其中第一产业为2161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第二产业达到32780万元,增长2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140万元,增长1.2%。上半年实现本级财政收入4817万元,比去年增长29.3%。第一产业受“非典”的影响较小,农业继续平稳增长;第三产业特别是交通、商业以及服务行业受到“非典”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增幅明显低于一季度;经济增长仍以二产业拉动为主,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5937万元,增幅达23.5%,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843万元,增长30.7%。上半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0.7%、82.9%、6.40%;分别拉动GDP增长0.92个、7.13个、0.5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上半年遭受非典重创的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暂时减弱,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需增强。种植业仍是拉动第一产业增长的动力因素,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减少。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农业总产值达到3486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3%,虽然农业总产值连年增长,但对经济的贡献有所减弱。今年以来针对农业发展稳定性差的特点,全县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突破口,增加对特色农业的投入,发展了以烤烟、杜仲、黄姜、果品、无公害蔬菜等特色种植;畜牧以加大养殖黄牛、山羊为龙头的经济产业群。
2003年上半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畜牧业生产形势继续看好。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3%。受种植业结构调整影响,烤烟、黄姜、蔬菜种植面积扩大,种植业产值为15624万元,增长3.5%;林业产值2185万元,增长27.5%;畜牧业产值14582 万元,增长2.98%,带动了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渔业产值1150万元,增长2.64%。在种植业中蔬菜等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品产值达到4488万元,比去年增长2.44%。农业产业化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壮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发挥了重大作用。
工业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利润创近年最好水平,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力因素。
上半年全县工业经济推动作用显著,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5324万元,增长32.4%,实现增加值14497万元,比上年增长29.4%,占GDP 的14.0%;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完成40818万元,增长20.0%,实现增加值11440万元,较上年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8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倍有余,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形成偏重型的工业经济结构,但轻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总产值达到28327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增长19.5%;轻工业总产值6697万元,增长77.0%.骨干工业企业的支柱作用明显增强,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788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4%;电力、建材、化工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产品产量增长迅速,服装、水泥、氮肥产量增速都在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的明显提高强有力的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投资结构改善、民间投资能力增强,为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半年,全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对投资项目的谋划力度,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特别是在常张高速公路建设的带动下,全县一批重大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上半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161万元,增长54.4%(含常张高速),其中,常张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3315万元,重点工程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不容忽视。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国有及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制造业、电力、交通、房地产、教育的投资达38222万元,比去年增长53.2%。更新改造、房地产和其他投资分别完成投资5016万元、978万元和2118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2倍、21倍和13倍。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市场秩序和融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民间自主投资能力增强,私营投资2192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倍,农村投资7651万元,比去年增
长12.8%。
上半年全县经济运行中的“亮点”明显,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但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的“梗阻”不容忽视
二、加快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1、消费需求不足仍是困扰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始终比全市水平低。上半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047万元,较上年增长2.3%,增速比一季度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不足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费增长低于收入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44元,比同期增长1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71元,增长5.5%;而相应的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为2940元,比同期增长6.7%,农民生活费现金支出513元,比同期增长4.8%。二是储蓄倾向高于消费倾向。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半年余额达到15.25亿元,增长20.1%,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2.3%。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服务性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县城,农村居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恩格尔系数偏高,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旺。三是收入差距扩大。上半年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571元和4544元,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达3973元,比去年扩大454元。
2、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结构优化升级困难,经济增长的活力不足。
近年来,全县的三次产业结构虽然有所调整,但从产业结构看:
①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偏大,在第一产业内部传统农业改造缓慢,传统农业在全县经济中仍占很大比重,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②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提升缓慢,上半年虽然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重达到43.5%,但主要是由于投资推动,并且这样的比重是在第一产业处于淡季情况下形成的。如果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年平均值,则第二产业仍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慈利工业的产业层次提升缓慢,传统产业的优势正在弱化;而高新技术产业化仍未起步。③第三产业内部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上半年非典疫情影响,对我县第三产业打击较大,旅游带动战略对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起到的作用很小,我县旅游层次仍然较低,旅游资源欠缺,旅游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旅游收入大多停留在住宿、餐饮收入上,对相关产业商业、交通的带动作用不强,且服务层次仍停留在较低水平,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3、经济增长波动频繁,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
半年来我县经济增长一直呈现出上下大幅波动的增长态势,增幅最高的三月达10.2%,最低增幅为5.4%,波动幅度达4.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波动,带来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上半年可以看出,全县由于消费需求不足,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增速下降,经济增长靠第二产业拉动为主,全县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增长亮点较少。
我县经济发展总量虽居全市首位,但部分人均指标也比较滞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年乃至今后几年我县面临巨大挑战,要和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必须实现跨越式、台阶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GDP做大,将GDP做大,其丰富内涵就是如何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做大经济总量的思考
加快经济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台阶上继续使经济总量扩大,必须寻求我县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从环境因素看,体制的改革创新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源动力;从产业结构看,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三大需求看,内需的超常扩大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从生产要素看,资金的规模投入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
关于做大第一产业。要通过结构调整,增加科技含量,将第一产业总量进一步做大。通过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经营。一方面要要通过形成龙头产业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强力抓好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关于做大第二产业:要借助外力特别是民营经济将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工业。按照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产业现状,三次产业中对GDP影响较大当数第二产业,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从强县的角度看,要大力发展产值利税高的企业和产品,将企业做大做活,这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即税源经济。2、从富民角度看,要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2003年,全县规模以下工业占GDP的16%,而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左右,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可以更快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3、从未来看,必须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步伐,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生产的发展。否则,以后只能在人家的后面追赶。
关于做大第三产业,要加快扶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带动性较强的相关行业。从近年来第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来看,说明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要加强城镇化发展,开拓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的升级和各类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面更宽,切实谋划、开发有我县特点、有文化品位的旅游项目,增加慈利消费热点,真正使其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点。
为确保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将GDP做大,加快发展步伐,近期我县着重以下几点工作:
1、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首先要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要以壮大特色产业为核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第三,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雏形,要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必须用工业理念来谋划农业,用现代的、科学的、市场的方法抓农业、抓市场流通、抓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路子。
2、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民营企业,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六月底我县储蓄存款余额15.25亿元。如果能利用好这部分资金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县已有个体、私营企业1.6万个,从业人员3.1万人,当年创造产值7亿元左右。成为继国有、集体经济后第三大经济支柱。因此,发展民营企业将是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合理引导消费,充分利用现存的消费空间,发展新兴知识型技术服务产业,引导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在现存的消费空间中,农村居民商品性消费、服务性消费、城镇居民商品房消费存在极大的消费空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仅513元,增长4.8%,低于农民上半年人均现金收入增长5.5%的速度。城镇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虽有增长,但增幅不大。我县房地产市场存在极大的消费空间。人均居住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的住户占35%,居住人口占29.5%。因此商品房市场一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消费空间,另一方面商品房空置面积在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要引导弱势群体进行消费,扩大二级市场,合理引导商品房即期消费。
[慈利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