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保持了国民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为稳定就业,稳步增长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11月底,全市单位从业人员7.58万人,下降4.8%,比去年同期降幅减缓了2.8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5.75亿元,同比增长6.1%。
一、单位就业结构变动不太明显
1.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集体及其他单位从业人员都有减少。上半年,国有为6.17万人,同比减少868人,减少1.3%;集体为0.64万人,减少2040人,减少24.1%;其他经济类型为0.77万人,同比减少889人,减少10.3%。就业结构改善不明显,国有及集体单位人员比例从89.8%降到89.2%,其他单位从业人员从10.1%增到10.7%。
2.从单位分组来看,企业、事业从业人员减幅大,机关单位从业人员略有增长。在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中,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为1.91万人,同比减少774人,下降3.8%;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为2.84万人,同比减少943人,下降3.2。机关单位从业人员为1.42万人,同比增加849人。
3.从国民经济行业来看,三产业各行业中从业人员逐步提升. 三产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3.5%。单位从业人员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农、林、牧、渔服务业,下降23.2%;二产业中制造业下降7%,采掘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略降。
分析认为,张家界市就业现状继续呈现“国退民进;一产业退,三产业进;无技能者退,高技工、多技能者进”的趋势。就业结构的变化源于三个方面:一是2001年底进行的机构改革取得成效,行政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相应减少。提前退休、离岗、内退、离岗学习、买断身份自谋职业者很有一部分。二是国有企业“两个置换”阵痛与磨合,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趋于弱势,或倒闭注销,或买断转为私营企业。同时,商业、供销、粮食系统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效益差,而被买断。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有差距。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第三产业,因其所属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比第一、第二产业都要大得多。张家界市第三产业近年来有长足发展,但仍有差距。从三季度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0.05亿元,占全市GDP的54%,第三产业从员人员为18.65万人,占所有从业人员的22.9%,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差距都很大。
二、职工劳动报酬稳步增长
1.从企、事业、机关分类看,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全线增长。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43亿元,人均劳动报酬达7481元,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636元,增长9.2%。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563元,增加663元,增长9.6%;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23亿元,增加0.12亿元,增长5.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933元,增加705元,增长9.7%;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27亿元,增加0.17亿元,增长15.2%,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959元,增加686元,增长8.2%。
2.从国民经济行业看,三产业部分行业在岗职工工资最高。第三季度 ,金融业,人均达12447元,紧跟其后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和务软件业11004元,房地产业10476元,公共管理和社组织9083元。
三、存在的问题
1.行业、地区之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一是具有垄断性特点的行业和一般性竞争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拉大。具有垄断性行业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在岗职工工资与最低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岗职工工资分别相差7640元和6197元。最低行业仅占最高行业平均劳动报酬的38.6%,比上年同期扩大1.3个百分点。二是不同地区享受同样增资政策的单位之间在岗职工工资差距拉大。据资料显示,第三季度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平均达7673元,仅市直超过全市平均工资水平,其他4个区县均低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区、县(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数与最低数相差4542元。
2.科技人才收入水平偏低。工资的利益动力机制对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传导同工资的水平差别密切相关,而目前张家界市企事业单位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人才与一般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力度不大。第三季度,在国民经济二十大行业中,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656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资作为劳动者个人利益动力机制对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传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关于扩大就业的几点建议
从宏观经济学来看,就业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是由资本、技术和市场来派生决定的;从微观经济学来看,劳动者自谋职业和创办小型企业,也能够增加就业,但是这些活动仍然受到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条件的制约。一般来说,解决就业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事前解决,从战略上安排好,重在治本;另一种是事后解决,从战术上进行修补,重在治标。两者都发生作用,但是前者的效果更加具有决定的意义。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消灭失业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怎样去提高就业率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个难题,现就第三季度就业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把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在市场经济中,失业率、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都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其中,把失业率排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有把当前的就业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才具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都应该对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算一本帐,以此为重要的约束条件,求解具体的经济发展措施和社会发展措施,并且把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各区、县(市)地方政府双文明考核的主要考核指标。
2.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加大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力度,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化,把工作重点从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转到扩大就业上来,创造更多的市场化就业机会,彻底解除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对于一些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偏低、无法实现市场化再就业的老职工,也要通过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的形式,帮助他们重续职业生涯,使他们有一种社会归属感。
3.维护就业公平。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运动员,但是必须当好市场经济的裁判员。在促进市场化就业的同时,一方面要保护就业困难群体;另一方面还要维护就业公平。现在在一些招聘资料中,或者从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口中,我们常能够发现“限男性,年龄35岁以下”的要求。这种明显的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也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的。
4.积极开发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在一个时期内,人力资源是相对不变的,人力资本是可以大幅度提升的。现在市场经济需要的不是一般意义的人力资源,而是浓缩了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普及义务教育,必须鼓励发展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积极引导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张家界市统计局 严再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