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农民收入现状根因与前景

来源: 时间: 2004-04-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永定区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以巩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弱化。
    1994年永定区GDP为6.3亿元,增长速度为16%,第一产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速度为14.3%,占GDP的比重为44%。时过10年,到2003年,GDP为18.3亿元,增长速度为11%,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9亿元,增长速度为2.5%,占GDP的比重为26%。10年间,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由14.3%下降到2.5%,年平均下降1.2%,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4%下降到26%,年平均下降1.8%。不难看出,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的基础出现逐步弱化的迹象。
    
    2、农民收入增速逐年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994年,永定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83元,当年增长速度28.5%,是到2003年间的最高增速。由此往后逐步放缓,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77元,当年增长速度为2.4%,低于全国2622元,全省2532元的水平。十年间平均增速为12.2%,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幅2.9个百分点。1994年----1999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上是两位数,2000----2003年均为1位数,且都在3%以下。1994年城镇居民收入为2200元,当年增长速度为39.8%,2003年达到6430元,增长6.8%,十年间平均增长15.1%,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但平均增速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4年的1:2.24扩大到1:2.95。

    3、农民收入构成发生变化,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一是农民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农业收入的相对数在减少,农民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是88.3%,2000年68.4%,2003年为56.5% 。

    二是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农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在农民收入连续下降的时候,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1996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7.1%,2000年有所下降,但仍占到88.3%,2003年则回升到91.7%,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占35.2%。家庭营农业收入占56.5%。

    三是家庭经营收入的内部结构变化明显。农业收入(主要是种植业)占家庭经营收入的主导地位但有下降的迹象。1996年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46.9%,以后几年有所上升,1999年达到57.9%,2003年下降到44.9%;畜牧业收入呈下降态势,1996年畜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7.7% ,以后逐年下降,2003年仅占14.5%。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1、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慢,传统产业影响收入水平。
    从农业结构上看:1994年,农业总产值4.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6亿元,占57.5%;林业产值0.3亿元,占7.5%;牧业产值1.3亿元,占28.3%;副业产值0.2亿元,占5.1%;渔业产值占1.6%。时过10年,再看农业结构,种植业占47.3%,下降10.2个百分点,林业占9.3%,上升1.8个百分点,牧业占32.3%,上升4个百分点。种植业仍然是永定区农业中的大项,比重接近50%,而粮食仍然是当家品种,播种面积减少18.9%,总产量14.5万吨基本持平,但产值却下降10.2个百分点。牧业上看,1994年牲猪出栏19.2万头,2003年出栏31.6万头,增长64.6%,产值增长1.2倍,但所占份额比较小。由于农业调整的步伐比较慢,传统产业影响着永定区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

    2、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抗击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相对来说,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是不够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击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长。1993年7月23日,特大暴雨,给永定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3500万元。1998年7月22日,一场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34.1万亩,水利设施损失6000万元。2003年7月9日,特大洪灾带来直接经济损失14.2亿元,全区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0.6万亩,水利设施损失1.9亿元。灾后的恢复工作对农民增加收入无疑是雪上加霜。

    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民获得收入最主要的工具。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损失严重。1994年,永定区拥有耕地面积35.25万亩,农村人口31.17万人,人均耕地1.13亩,2003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7亩,减少幅度23.0%,而农业人口减少幅度为1.2%。传统种植业地位逐步削弱,农民来自种植业收入不断下降。

    外出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目前,永定区农村劳动力16万多人,外出务工的仅有4.8万人。据测算,尚有5万多剩余劳动力,由于单纯的劳力性用人市场越来越小,农民获得就业机会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可能性正在丧失。

    3、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水平影响收入因素增加。
    永定区农业属传统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是构成农业最主要部分。而这些年来,粮食、油菜籽、牲猪等主要品种的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价格水平逐年下降,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从1997年到2002年,中稻价格下降21.5%,油菜籽价格降幅也达18.9%,牲猪价格下降了22.3%。2003年中稻、油菜籽、牲猪价格虽有所回升,但幅度也不大。

    4、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
    永定区水稻、牲猪、油菜籽等农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 ,机械化水平相当低,劳动力成本都比较高,加之种籽、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其生产成本呈现上升的态势。

    5、农村税费负担重。
    从1994年到2003年,全区农业税人均由9.83元上升到30.86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13.6%,高于此间农民人均纯收入12.2%的增幅。提留统筹费由18.40元上升到40.47元,上升1.2倍,年均上升9.2%。社会负担从10.10元上升到33.84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14.4%,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也是逐年上升。此外,农民负担还出现了越来越复杂化、隐性化的趋势。

    (二)深层原因
    主要是现有农业组织结构不太合理。永定区现有农业组织结构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一是规模小,农民平均每人占有耕地仅0.87亩。这种农业组织结构,主要弊端在于:

    第一,小规模农户之间的同步调整行为,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并由此引起资源利用的浪费。

    第二,由于每个农户生产规模太小,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第三,为数众多的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增加市场风险。

    第四,由于农户众多分散,生产规模小,农民无法在市场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

    第五,由于农业经营和纳税主体高度分散,导致农村税费的收取和监督难度增加,这也是导致当前农村税费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由于农户众多分散,生产规模小,难以有效地组织起来,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处于极为不利的融资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过程,也是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要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业骨干企业,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提高整个农业的竞争力。

三、增加收入的前景与对策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绝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

    1、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上来,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使政策家喻户晓,努力在全区营造重视"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认清区情,增强对农民的感情,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工作。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意见和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当前,最主要的是帮助农民调整结构,掀起春耕生产新高潮,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雷同,不能搞低水平、重复性的"加减法"边际性调整,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立足实际,调出区域特色,调出区位优势。永定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在努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牛、烟、果、菜、茶、薯等六大主导产业。

    第一还是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农业的基础,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物资,也是永定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农业(种植业)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当前,粮食价格的回缓及种粮补贴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播种稳定在4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5万以上。在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切实做好粮食转化加工增值水平。

    第二,确保农产品商品率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当前农产品出现了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据测算,我国农产品优质率不到15%。省政府提出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0%的目标,这既是差距,也是发展空间。农产品优质率不能迅速、大幅度提高,不仅不能在市场上竞争,也难以满足国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要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必须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压缩市场需求量少、效益差、品质低的品种,增加市场需求大、效益好、品质高的品种。

    第三,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永定区农民收入来自畜牧业的比重还很低,仅占农民总收入的30%左右。在"十五"计划,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达到40%的比重,是永定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发展牲猪、牛、羊等牧业生产,关键是加快品改步伐,提高其品质,实行规模养殖。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如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供用效率。抓住全省重点扶贫开发、大湘西开发等机遇,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方面的支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作,加强农业和农村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农民因灾返贫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城镇水平,转移农村人口,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极大的动力,而且在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测算,今后15年,若能通过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使农村人口减少30%,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可增加30%。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从现在看,加大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城入镇的农民从事短期的非农行业,直接增加收入。从长远看,随着农民身份的变迁,滞留在农村人口占有的资源量相对增加,由此可增加规模效益,农民整体收入增长会加快,进一步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把小城镇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即跳出农业抓增收跳出农村抓增收;在布局规划时,要在求实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做到积极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在具体工作中,要把乡镇企业区域调整、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社会服务与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农民增收的出路。

    5、加快组织创新,提高永定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一是通过完善农村地租价格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相对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基础。二是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鼓励和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挟技术和资金优势进军农业,发展工厂化农业。四是建立和发展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和行业管理。

    6、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和规划建设,在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建市场、设窗口,形成农产品销售市场网络。三是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覆盖全国,包括国内和国外市场信息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四是加强农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真正做到用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规范农产品市场、评价农产品质量、指导农产品消费、保障农产品贸易和引导优新农产品开发研究。
    7、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农业税税率逐年降低的基础上,同时取消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规范和清理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永定区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