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将“农民增收”、“粮食增产”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来抓,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扶持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其中为鼓励农民种粮食,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就是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具体体现。针对粮食直补落实情况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对通津铺、苗市、景龙桥等乡镇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
一、粮食直补资金落实迅速及时
为了将粮食直补资金迅速及时地落实到千家万户,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了“五个到户”和“六个不准”。“五个到户”即政策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布到户、通知发放到户、资金兑付到户,“六个不准”即不准擅自改动补贴通知书数额、不准擅自以补贴抵扣当年农业税、不准截留、挪用和挤占补贴资金、不准由村集体代领补贴、不准拖延补贴兑付时间、不准加重农民负担。到4月10日,短短几天时间,全县粮食直补资金按每亩8元的标准已全部发放到户。
农民拿到国家的直补资金,无不拍手称快。苗市镇东风村七组覃章来老人,一家五口人,种粮面积3.79亩,兑付直补资金30.3元,他高兴地对我们说:“从心底里感谢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人,让我们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业税也由去年的283元降到了今年的163元,减了120元,咱们农民有奔头了!”可以说,覃章来老人的一席话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
二、农民种粮热情普遍高涨
随着粮食直补资金的迅速落实到位,农业税税率下降3个百分点及粮食实行最低保护收购价格等一系列扶农政策的出台,农民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途,种粮热情普遍高涨,全县粮食生产呈现可喜变化。
1、粮食种植面积明显扩大。据初步调查统计,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85.6万亩,比上年增长2.1%,水稻和旱粮作物均呈现扩大趋势。其中有相当多的农户恢复了双季稻种植,早稻播种面积将达到0.7万亩,比上年增长8.5%,中稻播种面积预计达到33.1万亩,同比增长1.6%,玉米播种面积将达到17.8万亩,同比增长2.9%,其他旱粮作物面积33.2万亩,同比增长2.5%。
2、多年抛荒耕地重新复耕种粮。据统计调查,去年我县抛荒耕地面积为0.8万亩,今年这些抛荒耕地将全部复耕种上粮食作物,部分山区还出现了农民开荒种粮,抛荒现象在我县已不复存在,农民种粮积极性前所未有。
3、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种田现象增加。据调查,去年我县外出打工人员约有9.5万人,今年返乡种田人员将增加0.5万人,大多数农民都感到回乡种田务农划得来。如景龙桥乡景龙桥村李春初一家四口去年全部外出打工,承包田地荒芜,今年全家一合计,觉得种田更划算,仅安排两人外出打工,两人在家种农田,目前该户已备足各种农用物资,准备大干一场。通津铺镇三山村卓德才将打工多年的儿子叫回家,精心种田,该户种植的近3亩玉米地,没有一根杂草,整整齐齐,禾苗长势喜人,成为闻名乡里的样板田。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
4、一部分农户主动将原来种植其它作物的农田改种粮食作物。如苗市镇去年棉花面积0.55万亩,据镇政府统计人员介绍,今年该镇棉花面积将调减0.2万亩,用来扩大水稻生产。
5、种粮大户增多。由于种粮效益回升,农民都愿意承包更多的耕地以取得更多的收益,种粮大户感叹现在耕地太少,承包别人的耕地比以往更难了。
6、农资销售火爆,春耕形势喜人。据调查,全县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销售火爆,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慈利县粮食直补资金已落实到位,农民种粮热情空前高涨,但在实际工作和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1、粮食直补资金应与当年农民实际粮食种植面积挂勾,才能真正促进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实际操作中按计税面积中的粮食播种面积计算直补资金,而未计税面积的粮食播种面积则不能享受直补资金,而且计税面积是按产量核定的,产量高的丘块面积接近实际,产量低的丘块面积要远远大于实际面积,因此大多数农户的实际种粮面积要大于上级核定的面积数,部分农户对此有一定看法和意见,但都表示服从上级的安排。
2、少部分农户认为直补标准太低,直补数额太少,人平才几元钱,买一袋化肥、一瓶农药都不够,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有限。
3、少数种粮大户未全部享受直补资金。少数种粮大户只享受到村集体所分承包地的直补资金,而对承包别人的责任田,由于种种原因,则未享受这部分直补资金。
4、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心中发慌。大多数农户担心农资价格上涨太快,会加大种田成本,抵消种粮收入。
5、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种粮制约因素增加。目前,全县水利设施老化,农田灌溉成隐忧;长期春旱,导致农田缺水,影响水田的耕作和育秧播种;少数乡镇耕牛不足,耕田成本增加。
四、建议
1、对实际种粮面积较大的农户,应由政府出面作好协调解释工作,并建议追加一部分种粮直补资金。
2、尽快落实尾欠的每亩3元的粮食直补资金和良种补贴资金,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3、尽快取消农业税,让农民真正没有负担,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
4、严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免除农民后顾之忧。
5、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一是要大兴水利设施建设,做到“天干有水灌,天雨不成涝”。二是对缺乏耕牛的部分乡镇,由政府出面适当调配。
[慈利县统计局 李伯华 吴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