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落实快 "三农"起色大

来源: 时间: 2004-07-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来,中央下发了1号文件,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等扶农政策。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时落实粮食直补等扶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积极性普遍高涨,农作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农民上半年现金收入增幅较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增速加快,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喜人局面。

    一、落实扶农政策,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见成效

    1.认真学习和贯彻扶农政策。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好文件精神和扶农政策,各区县采用编印宣传册、张贴横幅标语、出动宣传车、开辟电视专栏等方式开展1号文件的宣传工作,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浓厚氛围。如:永定区编印"中央1号文件"8000册,"六个落实"政策宣传资料和农业实用技术资料8万多份,全部送到农民手中;出动宣传车300多台次,张贴横幅标语6000多条;永定电视台和旅游交通频道开辟了"学习贯彻1号文件、增加农民收入"专栏。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做到了家喻户晓。

    2.及时落实"一降两补"扶农政策。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民人均减少税费20-30元。今年,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又出台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降低农业税等扶农政策,并提出了五年内减免农业税。为了将两种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各区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落实政策。如:慈利县实施了"五个到户"和"六个不准"。"五个到户"即政策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布到户、通知发放到户、资金兑付到户;"六个不准"即不准擅自改动补贴通知书数额、不准擅自以补贴抵扣当年农业税、不准截留、挪用和挤占补贴资金、不准由村集体代领补贴、不准拖延补贴兑付时间、不准加重农民负担。目前两种补贴正在发放,预计在7月底前发放完毕。

    3.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中央1号文件"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的落实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半年农业生产出现了喜人局面。据调查,全市上半年完成春夏农作物播种面积219万亩,同比增加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9万亩,增加5万亩。扭转了连续五年来粮食及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的局面。(1)粮食、棉花、烟叶、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幅较大。中稻、春玉米、棉花、烟叶、蔬菜和其他农作物面积分别增长5%、3.3%、12.8%、4.7%、1%和55.9%。(2)往年的抛荒地、轮耕地,今年有90%以上得到利用,部分山区农民还开荒种粮。(3)全市农村有5%的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务农,这部分人通过仔细盘算,觉得返乡务农比到外面打工更划算。(4)由于粮价上扬,效益明显趋好,种粮大户增多。

    4.农民收入增速加快。据调查,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77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了5.7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最高增幅。农民增收主要因素:(1)"一降两补"政策落实到位。首先是农业税费减少,农民人均增收12元。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税费支出7元,同比减少9元,其中第一产业税4元,减少12元。其次是国家给农民发放了两种补贴:一是粮食直补,每亩耕地11元;二是良种补贴(早稻每亩10元,中稻每亩15元,晚稻每亩5元)。这两种补贴使全市农民收益2337万元,人均18元。再次,退耕还林补贴每年增加。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农民栽种的生态林按标准补贴年、经济林补贴5年。全市从2000年退耕还林开始,农民得到的退耕还林补贴每年增加(往年补贴+当年补贴)。如:慈利县今年兑现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比去年多4.5万亩,兑现补贴(现金+粮食折价)款比去年多1035万元,为该县农民人均增收17元。(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速较快。因粮食、牲猪等农产品价格上扬,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增多、收入增加。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252元,同比增长22.9%。(3)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增幅较大。上半年全市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157元,同比增长31.9%。

    5.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喜人局面。随着农民收入增多、农业生产趋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创下了近几年最高发展水平。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5.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4.3%、2%和4.2%。(2)风调雨顺,农作物单产明显提高。全市春粮产量4.6万吨,同比增长1.3%,单产提高6.5%;油菜籽产量5.5万吨,增长7.3%,单产提高10.3%。(3)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肉猪、牛、羊出栏量同比增长4.2%、2.4%和0.8%;禽蛋产量增长2.1%。牲猪养殖形势看好,主要表现为"三高":一是价格高,二是养猪效益高,三是养猪积极性高;家禽生产虽因禽流感疫情短期受损,但现已走出低谷;山羊生产平稳发展,养牛发展势头良好。(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增。上半年,全市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农户投资1.19亿元,增长7.2%。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民对生活用房等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增多,农民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5)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去年夏秋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开展了一场以恢复水毁工程为中心,以病险水库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和渠道防渗配套为重点,以全面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核心的水利建设高潮。截止4月1日止,全市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0173处,占计划的101.7%;完成治理病险水库13座,占计划的98%;完成防渗渠道120公里,占计划的100%;新增蓄引提水量674万立方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

    1.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时所按的计税面积与农民实际种粮面积不符,农民对此有看法和意见。粮食直补资金是按计税的粮食播种面积计算的,而未计税的粮食播种面积不能享受直补资金,计税面积是按产量核定的,产量高的面积接近实际,产量低的面积要远大于计税面积,因此,大部分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要大于上面核定的计税面积。所以,农民对补贴资金的落实方法有意见。

    2.农资价格上涨,农民担心会抵消种粮收入。据调查,今年初,因为国内化肥货源紧张,在全市的农资市场中,尿素价格一度上涨18.5%;磷肥、钾肥、复合肥的出厂价上涨10-15%。大部分农民认为农资价格上涨太快,会加大种植成本,抵消种粮收入。

    3.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仍然缓慢。从330户抽样调查的农民现金收入结构看:在工资性收入中,农民从本地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人均只有0.65元,同比减少5.8%,所占农民现金收入的比重还不到1%。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现金收入分别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收入的9.2%和15.1%,只分别占现金收入的3.4%和5.6%。

    4.乡村农业技术服务力量有待加强。乡镇通过机构改革减员之后,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残缺不全,力量薄弱,与当前在家务农的缺文化、缺能力、缺技术劳动力的需要不相匹配。

    5.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基本确保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但由于资金紧张,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面广,加上年年受损,全面修复难度大,面对大的自然灾害,只能防范,而无法抵御。

    三、建议与对策

    1.以"湘西地区开发"为契机,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小、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少,农民仅仅依靠有限的耕地和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要想赶上和超过其他发达地市,只有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条,创立品牌,才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走上真正的富裕之路,使全市农村经济发展跻身先进行列。

    2.建立长久的农资管理宏观调控机制,让农民实实在在增收。今年一季度,由于农资需求量增加,生产厂家货源紧张,农资价格上涨较快,农民对此顾虑重重。如果建立了长久的农资管理宏观调控机制,就会长期稳定农资的价格和质量,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土地是农民的本钱,但保护土地和让土地在大的自然灾害中不受损失,农民无能为力,只有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才能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张家界统计局李容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