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张家界市国民经济连续实现快速增长,投资是主导力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70%。民间投资作为全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民间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九五"以来,张家界市民间投资总量逐步扩大,涉足领域日益拓宽,正在成为全市投资领域的主导力量。"九五"期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31.6亿元,较"八五"时期增长284%;"十五"头三年,全市已完成民间投资49.1亿元,比整个"九五"时期还多17.5亿元。2003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7.4%,剔除省重点工程常张高速公路因素,比重高达65%,高出全国、全省年均水平。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说明了我市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旅游胜地建设步伐。近几年全市民间投资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极不稳定,波动十分频繁。
由于投资主体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决策,自担风险,民间投资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非常敏感,其运行具有较强波动性。从下图可以看出,虽然民间投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趋势具有一致性,但其波动却远远强于国民经济的波动。这也反映了我市民间投资的发展尚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当然,随着民间投资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波动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
一、我市民间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九五"以来,张家界市民间投资总量逐步扩大,涉足领域日益拓宽,正在成为全市投资领域的主导力量。"九五"期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31.6亿元,较"八五"时期增长284%;"十五"头三年,全市已完成民间投资49.1亿元,比整个"九五"时期还多17.5亿元。2003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7.4%,剔除省重点工程常张高速公路因素,比重高达65%,高出全国、全省年均水平。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说明了我市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旅游胜地建设步伐。近几年全市民间投资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极不稳定,波动十分频繁。
由于投资主体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决策,自担风险,民间投资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非常敏感,其运行具有较强波动性。从下图可以看出,虽然民间投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趋势具有一致性,但其波动却远远强于国民经济的波动。这也反映了我市民间投资的发展尚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当然,随着民间投资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波动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
(二)主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投资领域作为经济变化的直接载体,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民间投资的主体结构呈现出集体投资逐年减少、私营个体投资平稳发展、股份制等其他经济形式迅速崛起的格局。当前,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稳占全市民间投资的半壁江山,是民间投资的第一主体;作为第二主体的股份制经济投资发展异常迅猛,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社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成为民间投资中发展最快的投资主体。
(三)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我市民间投资的资金积累能力也明显提高。从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看,2002年民间投资的资金到位情况为:集体投资2906万元,个体私营投资16807万元,股份制投资34038万元,这三个大民间投资主体的资金到位与投资完成额的比为1:0.99,接近同期国有经济1:1.07的水平。在民间投资中,自筹资金是其融资的主渠道。2002年,在民间投资到位的53751万元中,自筹资金达22431万元,占42.0%,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0.6%,信贷资金占19.1%;而在国有经济投资中,上述三类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是33.1%、17.4%和29.6%。
二、民间投资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
建市以来,我市民间投资从小到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民间投资发展的措施,全市民间投资逐步步入一个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民间投资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
不可否认,张家界经济增长具有投资拉动型的显著特征,而民间投资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九五"以来(除1998年外),我市经济均保持了较快增长,这与民间投资的发展密不可分。1998年,我市遭受严重洪涝袭击,而该年民间投资也没有充分启动,只增长5.3%,以致经济增长趋缓。除该年外,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二)民间投资的增加,有力地支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又为民间投资的增长提供了空间。
随着民间资金的积聚,到2003年底,我市已有21户工业企业被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改造重组;全市民营商业企业发展到918家,占民营企业的71%,其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54%上升到76.8%,涌现出了广和、梅尼、华翔等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零售企业,金信、永兴等建材批零购销企业的业务辐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民营服务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更是迅猛异常,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力量。这一切无不得益于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发展。
(三)民间投资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多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国企职工的下岗、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迅速发展的民间投资在缓解全市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市劳动就业和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从1996年到2002年,全市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减少15113人,作为民间投资载体的民营企业就承担了7393人。单从规模以上工业看,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在2000年底为3676人,2003年增加到5914人,其中有3100名国有企业职工在重组的民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民营工业企业的就业人数占规模工业就业人数的47%,带动了相关行业1.8万人就业。
(四)民间投资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民间投资的发展,居民的财产租金收入逐步增加。建市之初,我市居民人均财产租金收入仅10元,到2002年达到53.41元,增长5.3倍,民间投资显然已成为居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民间投资也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农村居民和城镇私人的建房投资都是民间投资的重要形式,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后,个人购房也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投资方式。2002年,全市销售给个人商品房的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74%,个人投资已经成为我市房地产开发的内在动力。2002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50.19和32.45平方米,较建市之初均有大幅提高。
三、我市民间投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间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市投资领域的支柱力量,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投资意愿仍不活跃,投资总量空间利用不够。
由于制度、市场需求、垄断、信息不灵等因素的制约,我市的民间投资同民间资本巨大的拥有量相比是很少的,既说明民间投资意愿低下,也显示了民间投资巨大的发展空间。2002年,我市虽完成民间投资17.7亿元,但真正属于本市民间资金的只占60%。2002年末,我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36.4亿元,如果加上居民手中的现金或有价证券等资金,民间的手头资金将更多,如果能拿出其中的一半或三融入民间投资,那么,我市民间投资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内部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我市民间投资的涉足领域有所拓宽,但行业垄断现象仍十分突出,民间投资扩张进程缓慢,依然集中在非生产性的住宅建设之中。由于住宅建设无延续性和滚动性,自我积累能力弱,投资集中于此,大大地制约了我市民间投资的发展后劲。而非住宅建设的民间投资结构亦显得十分单调,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占80%以上,而农业和工业分别只占4.2%和8.6%。在第三产业,民间投资方向又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餐饮和交通运输业,而社会事业领域的民间投资微乎其微。工业民间投资又以制造业为主,而电力、自来水生产供应还无民间投资涉足。民间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造成了大量的民间资本的损失和浪费,出现了"你开业,我歇业"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三)缺乏有力的信贷支持
除了自筹资金以外,民间投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信贷支持。而现实情况是,国有银行抓大扶强,农村信用社又重在"三农",民间投资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虽然政府早已出台了商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提供贷款,但由于政策在具体操作上仍有较大困难,再加之不少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资信度不高,银行对其产生"俱贷"心理,因此,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无法从银行得到正常贷款。2002年全市贷款增加5.3亿元,而作民间投资主体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仍减少了3000多万元。据市人民银行随机抽样调查表明,全市民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仅为20%,在资金没有到位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70%以上。"贷款难"很大程度上压制了民间投资。
(四)发展环境较差。
几年来,我市在治理经济环境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反映强烈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效率较低、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检查、重复收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以及市民法制观念淡漠、强行阻工等抑制民间投资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许多民间投资不愿和不敢涉足,导致民间投资向市外流动。据估算,2002年因此而流出的民间资本达2亿元之多。
此外,民营经济管理落后、人才缺乏等也是制约我市民间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各级对民间投资的认识,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加大内外资招商力度,为民间投资发展增强动力。
三是给民间投资应有的法律地位。首先是按照宪法的要求,严格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其次是消除对民间投资的歧视和种种限制,给其以公平的市场准入,让其与国有投资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不断扩大其发展空间。
四是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民间融资服务体系。
五是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指导,正确引导民营企业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特别是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等途径,促进民间投资内部结构的优化。
六是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园区、特色农业生态园区,构建民间投资发展的新载体。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我市民间投资的资金积累能力也明显提高。从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看,2002年民间投资的资金到位情况为:集体投资2906万元,个体私营投资16807万元,股份制投资34038万元,这三个大民间投资主体的资金到位与投资完成额的比为1:0.99,接近同期国有经济1:1.07的水平。在民间投资中,自筹资金是其融资的主渠道。2002年,在民间投资到位的53751万元中,自筹资金达22431万元,占42.0%,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0.6%,信贷资金占19.1%;而在国有经济投资中,上述三类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是33.1%、17.4%和29.6%。
二、民间投资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
建市以来,我市民间投资从小到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民间投资发展的措施,全市民间投资逐步步入一个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民间投资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
不可否认,张家界经济增长具有投资拉动型的显著特征,而民间投资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九五"以来(除1998年外),我市经济均保持了较快增长,这与民间投资的发展密不可分。1998年,我市遭受严重洪涝袭击,而该年民间投资也没有充分启动,只增长5.3%,以致经济增长趋缓。除该年外,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二)民间投资的增加,有力地支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又为民间投资的增长提供了空间。
随着民间资金的积聚,到2003年底,我市已有21户工业企业被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改造重组;全市民营商业企业发展到918家,占民营企业的71%,其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54%上升到76.8%,涌现出了广和、梅尼、华翔等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零售企业,金信、永兴等建材批零购销企业的业务辐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民营服务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更是迅猛异常,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力量。这一切无不得益于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发展。
(三)民间投资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多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国企职工的下岗、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迅速发展的民间投资在缓解全市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市劳动就业和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从1996年到2002年,全市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减少15113人,作为民间投资载体的民营企业就承担了7393人。单从规模以上工业看,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在2000年底为3676人,2003年增加到5914人,其中有3100名国有企业职工在重组的民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民营工业企业的就业人数占规模工业就业人数的47%,带动了相关行业1.8万人就业。
(四)民间投资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民间投资的发展,居民的财产租金收入逐步增加。建市之初,我市居民人均财产租金收入仅10元,到2002年达到53.41元,增长5.3倍,民间投资显然已成为居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民间投资也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农村居民和城镇私人的建房投资都是民间投资的重要形式,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后,个人购房也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投资方式。2002年,全市销售给个人商品房的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74%,个人投资已经成为我市房地产开发的内在动力。2002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50.19和32.45平方米,较建市之初均有大幅提高。
三、我市民间投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间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市投资领域的支柱力量,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投资意愿仍不活跃,投资总量空间利用不够。
由于制度、市场需求、垄断、信息不灵等因素的制约,我市的民间投资同民间资本巨大的拥有量相比是很少的,既说明民间投资意愿低下,也显示了民间投资巨大的发展空间。2002年,我市虽完成民间投资17.7亿元,但真正属于本市民间资金的只占60%。2002年末,我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36.4亿元,如果加上居民手中的现金或有价证券等资金,民间的手头资金将更多,如果能拿出其中的一半或三融入民间投资,那么,我市民间投资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内部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我市民间投资的涉足领域有所拓宽,但行业垄断现象仍十分突出,民间投资扩张进程缓慢,依然集中在非生产性的住宅建设之中。由于住宅建设无延续性和滚动性,自我积累能力弱,投资集中于此,大大地制约了我市民间投资的发展后劲。而非住宅建设的民间投资结构亦显得十分单调,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占80%以上,而农业和工业分别只占4.2%和8.6%。在第三产业,民间投资方向又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餐饮和交通运输业,而社会事业领域的民间投资微乎其微。工业民间投资又以制造业为主,而电力、自来水生产供应还无民间投资涉足。民间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造成了大量的民间资本的损失和浪费,出现了"你开业,我歇业"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三)缺乏有力的信贷支持
除了自筹资金以外,民间投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信贷支持。而现实情况是,国有银行抓大扶强,农村信用社又重在"三农",民间投资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虽然政府早已出台了商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提供贷款,但由于政策在具体操作上仍有较大困难,再加之不少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资信度不高,银行对其产生"俱贷"心理,因此,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无法从银行得到正常贷款。2002年全市贷款增加5.3亿元,而作民间投资主体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仍减少了3000多万元。据市人民银行随机抽样调查表明,全市民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仅为20%,在资金没有到位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70%以上。"贷款难"很大程度上压制了民间投资。
(四)发展环境较差。
几年来,我市在治理经济环境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反映强烈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效率较低、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检查、重复收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以及市民法制观念淡漠、强行阻工等抑制民间投资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许多民间投资不愿和不敢涉足,导致民间投资向市外流动。据估算,2002年因此而流出的民间资本达2亿元之多。
此外,民营经济管理落后、人才缺乏等也是制约我市民间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各级对民间投资的认识,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加大内外资招商力度,为民间投资发展增强动力。
三是给民间投资应有的法律地位。首先是按照宪法的要求,严格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其次是消除对民间投资的歧视和种种限制,给其以公平的市场准入,让其与国有投资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不断扩大其发展空间。
四是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民间融资服务体系。
五是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指导,正确引导民营企业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特别是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等途径,促进民间投资内部结构的优化。
六是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园区、特色农业生态园区,构建民间投资发展的新载体。
[张家界统计局曾昭湘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