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2004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与邻近县区比较分析

来源: 时间: 2005-03-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4年,桑植经济乘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他们的邻近县区比较差距仍很大,据桑植县统计局初步综合分析,其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产总值严重偏少是桑植县国民经济发展层次不高的突出表现。

    2004年桑植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1.03亿元,在其邻近的六县区(永定、慈利、武陵源、永顺、龙山、鹤峰)中仅高于武陵源区列第六位,只占这七县区GDP之和的10.3%,其中一、二产业增加值均居第六位,三产业增加值居第五位;GDP增速为10.6%,在邻近的七县区中居第四位。

    2004年桑植县人均只实现生产总值2565元,在其邻近的七县区中居末位而比这七个县区的平均数少1228元/人、32.4%,其中人均一、二产业增加值居末位,三产业增加值居第五位。

    二、从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来看,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桑植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2004年,桑植县一、二、三产业的百分比构成为32:25.7:42.3,与邻近六县区的平均构成比,二产业少1.4个百分点,而一、三产业则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与全市、全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比二产业分别少1.4、15.3及28.3个百分点。在邻近的六县区中,二产业所占的份额居第五位,仅高于武陵源区和永定区,一产业和三产业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三位;与慈利和鹤峰比,桑植县的差距在二产业;与永定和武陵源比,差距在三产业,而与龙山和永顺比则其差距在第一产业。从全国和全省的总体来看,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太少是桑植县经济发展严重缓慢的根本原因。  

    三、从生产分配角度来看,农民纯收入偏低、地方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是桑植县国民经济发展不力的必然结果。

   
2004年,桑植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496元,在邻近7县区中居末位,比上年增加209元,居第五位,增速为16.2%,居首位。

    2004年,桑植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95万元,仅占邻近六县区合计的8.7%,人均只有108元,在相邻六县区中均居末位而比整个六县区平均人均占有量少83元、56.7%。

    四、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投入来看,投资总额偏少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2004年桑植县完成全社会总投资5.94亿元,其中国有投资完成4.54亿元,在邻近周边六县区中虽居第三位,但仍仅占全部六县区合计的10.7%和10.8%,其中人均国有投资为1047元;人均全社会总投资只有1370元,在邻近六县区中分别列第五和第四位。

    总体来看,桑植县与其周边县区比较,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差距表现在第二产业的落后上,其次是第一产业总量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工业、农业没有核心企业、核心产业和支柱项目,民间投资乏力,要想整个国民经济再上新规模、再登新台阶,必须从这些基础产业做起。

 (桑植县统计局 向绪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