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湘西大开发战略问题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06-06-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素以“土俗淳慈、得物产利”而著称于世的慈利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东部,是张家界的东大门。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战角的吹响,给慈利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极大地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保持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已成为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慈利县面临湘西大开发的良好机遇

    张家界市属于“老、小、边、穷”地区,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如何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特别是决定建设沿长常张高速公路新的经济增长带,为张家界承接长常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张家界又面临“中部崛起”和泛珠江三角洲开发等有利的大政策环境。慈利县作为张家界的东大门,常张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1、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慈利县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水能资源丰富。慈利县大小河流密布,水力资源蕴藏量67.7千瓦,境内已兴建的江垭水库和正在兴建的茶林河水电站、关门岩水电站和长潭河水电站,将给慈利县带来丰富的电力资源。二是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磷、大理石、镍钼等27种,特别是大理石储量大,慈利有“大理石之乡”之称。三是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资源有木本植物500余种,覆盖率达30.8%。杜仲产量全国闻名,有“杜仲之乡”之称。四是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景秀丽,多名胜古迹,素有“南武当”之称的道教胜地五雷山,举世闻名;溇水、溹水漂流、万福温泉更显无限潜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慈利的腾飞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为慈利发展提供了便利。慈利县位于湘西北澧水中游,是通往湘西的门户,境内枝柳铁路、常张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近年来,国家斥巨资进行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已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水运为辅的交通网络。

    3、初县规模的区域经济为慈利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慈利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2005年慈利GDP351000万元,占全市31.73% ,比上年增长10.9%,其中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6.1%、28.8%、45.1% ;实现财政收入17783万元,比上年上升20.2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6元,分别增长7.81%、8.16%。从产业分布来看:一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慈利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初步形成以电力、医药、化工、建材、食品等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正在形成。二是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以张家界旅游市场和本地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山地、草坡,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生产,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业、药材、水果等优势农业,特别是蜜桔、湘西黄牛等特色种养殖业已形成较大的开发规模,三是旅游产业的异军突起,有力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慈利县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新开发一批景区景点,积极开发旅游产品,以万福国际温泉渡假村为龙头,着力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努力提高张家界东线旅游知名度,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经济,为慈利县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有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国家对湘西地区的倾斜政策,为慈利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国家和省政府对湘西地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加大。从目前的产业项目建设情况来看,慈利县有10个产业项目列入全省湘西地区开发规划,总投资达16.3亿元。二是各级政府将通过财政扶持税负减免等手段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进一强化对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三是政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主动承接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坚决兑现招商引资和鼓励金融部门扩大信贷设施的各项奖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生态县创建、促进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聚集,为慈利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慈利县面临湘西大开发的挑战

    慈利县属于湖南省经济不发达地区,是省级贫困县,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大,经济结构不化,工业短腿现象突出,财政困难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因而,慈利县乘湘西大开发的东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1、经济实力弱,经营资源相对匮乏。2005年慈利县人均GDP只有5703元,分别为全省、全市55.02 %,75.16 %,特别是财力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后劲不足。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9840万元,仅占GDP的0.28%。在湘西大开发项目上按比例落实配套项目资金难,自筹资金到位难,上级投资资金拨付进度慢。

    2、自然条件差,扶贫任务重。慈利县山多地少,素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之称,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十年九灾,国民经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慈利县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至今仍有全县10%的人口年均收入在900元以下,生存环境差,生产能力弱,扶贫脱困的任务艰巨。

    3、市场主体弱,缺少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信贷有效需求受到抑制。目前,慈利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能够体现资源和地域优势的成型项目不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朗。加之全县未形成大型骨干企业和有实力的企业群体,资本实力弱,信用等级低,因而县域经济融资难、企业贷款的问题,短期难以解决。

    4、政策和环境不宽松,不同程度地制约慈利县发展。一是慈利县虽纳入湘西大开发范围,但没有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二是缺乏对欠发达地区的优惠信贷政策,银行信贷权限进一步被压缩,增加了欠发达地区融资难度;三是“洼地效应”尚未形成。慈利财力有限,加之政策因素影响,税负过重,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远未形成;三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社会信用差,行政不公和效率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科技人才短缺。

    目前,慈利县实施湘西大开发项目的过程中,由于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设立湘西大开发项目产业引导资金,以奖代投和返税、财政贴息等激励政策,项目进展顺利:10个项目已建成投资投产2个项目,即金秋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华仪皂素双烯加工生产线;第一期工程投产有5个,即楚霸水泥厂搬迁改造工程,农丰苎麻开松麻生产线,万福温泉国际度假风景区、正康瓦楞纸板生产线、恒亮超微细碳酸钙生产线;正在建设2006年可望部分投产项目有2个,即茶林河电站、明达粮油色拉油加工生产线;科诗煤矿石项目已与两家投资商签定了融资协议。但由于多种原因,慈利县湘西开发项目在农用地审批、贷款审批、项目审批等环节上存在着不顺、不畅现象,如科诗煤矿石电厂项目征地手续、华仪公司废次烟叶的收购许可证手续等,虽已上报到省里,但至今仍拿不到审批手续,影响到项目进度。

    三、支持慈利县湘西大开发几点的建议

    实施湘西大开发战略对加快慈利县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湘西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树立超常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慈利县各种优势资源,整合功能,着力培育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特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项目库建设,加快项目资源的深度开发。湘西大开发的项目建设,是推动慈利县快速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我们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突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城镇基础设施,交通水利、能源、生态和新类产业等项目的开发,强化项目的科学论证,抓紧建立项目决策的咨询制度,提高项目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

    2、招宽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一是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对慈利县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项目招商。三是建议省、市政府降低或取消湘西大开发项目的县级财配套资金比例,相应提高湘西地区项目资金省级支持标准。四是拓宽外源融资渠道,积极向大的产业投资基金推荐优质项目,引进战略投资。

    3、加大对湘西地区县级工业园的支持力度。请求省、市政府将慈利工业园建设列入全省工业园规划,并享受省级工业园的有关优惠政策,建设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慈利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工业产业格局。

 

[慈利县统计局 张鹏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