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发展“三农”的政策效应与挑战

来源: 时间: 2007-07-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连续4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把 “三农”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通过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地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增收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生产环境和行业差别的影响,农民快速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仍然艰巨而漫长。
 
    一、“三农”发展的良好机遇

    ㈠国家连续下发四个“一号文件”

    2004年 2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2005年1月30 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了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这是继2004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意在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发展。

    2006年1月21 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007年1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对“三农”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㈡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省委、省政府2003年12月作出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对湘西地区开发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规划,积极协助承办湘西地区开发银企合作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加大产业项目开发工作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2004年1月,湖南省省长周伯华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向各位参会代表庄重承诺:在2004年要“为民办好八件实事”。“ 八件实事”已连续实施了四年,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05年1月20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免征农业税重大政策,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二、“三农”发展的最佳时期

    随着每个“一号文件”和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加上风调雨顺的天气,近几年成了“三农”发展的最好时期。
2004年来,三年时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加了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24元,比2003年前五年的分别多增2.49亿元、205元。近三年每年增加的增加值和农民人民纯收入分别是2003年前五年的3.6倍、3.7倍。2003年以前增加值的增长幅度一直徘徊在2.5%左右,2004年以后达到并超过了5%。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明显加快。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全市的“三农”形势看好。1-6月份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67亿万元,增长5.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33元,增长23.6%。增长幅度分别居全省各市(州)的第七位和第一位。一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全线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89亿元、1.02亿元、2.03亿元、0.17亿元、0.55亿元,分别增长5.3%、3.9%、4.3%、6.9%、10.3%。二是春夏收农作物增产增收。据统计,全市春夏收粮食作物产量为5.87万吨,增长6.9%,其中:马铃薯产量为4.84万吨,增长6.0%。油菜籽产量为5.87万吨,增长0.5%。三是畜牧业生产出栏量增加。1-6月份,全市出栏肉猪50.14万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3.05万头,出售和自宰肉用羊10.11万只,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201.68万只,禽蛋产量为6021吨,分别增长1.7%、3.4%、3.9%、6.0%、2.9%。四是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突破20%,创历史新高。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6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33元,比去年增加217元,增长2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90元,增加64元,增长9.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比一季度加快了七点二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州之首,高出全省平均增幅的九点三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三、 “三农”发展的挑战因素

    近几年,“三农”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驱动下,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持续保持快速增长,难度很大。

    ㈠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一产业,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据统计,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9.5%、24.8%、18.9%、16.4%。表明了农村经济发展受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影响拓展度有限。

    ㈡“三农”自身良性发展的机制不健全。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发展机会、国民待遇等问题上没有给农民赋予平等的条件,很难留住文化素质较高劳动力在家务农,年龄偏大、素质较低的农民不会在农业生产上有大的改观。

    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耕地和水资源有限。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全市部分稻田属靠天取水。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较低。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口较大。近几年,实施“八件实事”,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面太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改变。

    ㈣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年龄集中45岁以上,他们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文化底子薄,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差。
㈤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农民就地就业增收难。据调查,1-6月份农民占现金总收入49%的打工收入中,有63%属出乡外打工收入。外出务工农民的小孩教育和家庭稳定存有隐患。

    四、发展“三农”的对策

    ㈠发展“三农”需要确立的重大政策思路。解决“三农”问题要着眼于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大幅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

    ㈡着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发展。一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优化品种结构,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二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旅游和招商引资,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培育,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三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档次和品位。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其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展示农业科技水平的平台,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园地。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统筹兼顾,大力调整优化现有的城乡分割的经济格局,建立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城乡工业经济一体化体系。

    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三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四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五是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六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七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八是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九是加强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增强其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张家界市统计局 李容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