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家界以她的美丽绝伦深深震撼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一篇题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第一次向世人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从此,她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开启了从“养在深闺”到“蜚声海外”的新征程。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家界时,欣然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张家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今,年轻的张家界市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二十年来,勤劳智慧的张家界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加快家乡建设和发展,不仅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第一次历史性跨越,而且开始了从“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到“世界旅游精品”的第二次跨越征程。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1988年,全市生产总值14.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76元,财政总收入0.56亿元。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达151.33亿元,是1988年的6.1倍,年均增长10.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0202元,是1988年的5.7倍,年均增长9.6%,从全省第十二位跃升至第九位;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12.01亿元,是1988年的21.3倍,年均增长17.5%;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94%,比1988年提高了3.97个百分点。十九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财政总收入翻了四番有余。
当之无愧的全省旅游龙头。这是一部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传奇。建市以来,张家界先后荣膺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殊荣,成为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先后超越黄山、桂林,坐上了国内同类城市、同类旅游景区的“头把交椅”。2007年,全市景点游客接待量达187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26万人次,分别是1989年的33.2倍和74.7倍,年均分别增长21.5%和27.1%;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是1989年的366.3倍,年均增长38.8%;旅游收入与GDP之比为60.3%,比1989年提高了58.53个百分点,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全市现拥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个,其中5A级1个、4A级8个;拥有星级宾馆69家、旅行社67家、持证导游3775人、旅游运输车辆1018辆。如今,张家界是中外游客在中国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和湖南省及湘鄂渝黔边区主要的游客集散地,其旅游收入占到全省的12.5%,已真正成为湖南的旅游龙头。
欣欣向荣的服务业。在旅游带动下,全市服务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9.95亿元,是1988年的10倍,年均增长12.9%。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发展尤为迅速,年均增速达18.5%。旅游高峰时,张家界的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都是一派繁忙。机场旅客吞吐量最高年份达155.43万人,超过许多省会城市;火车站旅客发送量最高年份达140.51万人;2007年,全市公路客运量达4641万人,货运量达1476万吨,分别是1989年的4.8倍和4.1倍。邮电业务总量更是突飞猛进,2007年达12.75亿元,是1989年的404.8倍。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分别以年均10.9%、10.4%、13.8%的速度增长,各类专业市场、大型购物商场、专卖店、连锁店、休闲娱乐中心、花园式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引导着消费升级,推动了市场繁荣。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年均增长6.4%。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9.26亿元、贷款余额达102.31亿元、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3.59亿元,分别是1988年的57.1倍、18.6倍、49.5倍。
快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张家界的新型工业化始于二十一世纪初,突出发展旅游商品、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新型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26.18亿元,是1988年的8.26倍,年均增长11.8%,特别是2002年以来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5.8%。三大新型产业增加值1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0.8%,其中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已被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55个产业集群之一。园区经济开始起步,2007年实现增加值0.86亿元。
悄然崛起的国际旅游新城。张家界市区脱胎于一个仅有5平方公里、7万人口的湘西北边陲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21.45平方公里(建成区)、19.3万人的国际旅游新城。1989-2007年,市城区道路面积增加3.7倍,园林绿地面积增加了36.3倍,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分别增加了1.5倍和14.7倍,日供水能力提高了5.3倍,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8.8平方米上升到11.3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0.9平方米上升到7.14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由10.2%上升到31.4%、绿化覆盖率由11.2%上升到35.5%;公用水普及率由80.4%上升到97.5%。城市防洪、环保、燃气供应设施从无到有,2007年,城市防洪堤长43公里,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50.8%和8.6%,燃气普及率达76.4%。近几年来,张家界致力于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力争“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四路”改造及沿线“穿衣戴帽”、“六路四桥”改造等工程建设和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最佳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相继展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面貌日新月异。改造一新的城市主干道融森林与街道、现代气息与民族特色为一体,“路在林中,林在路中”,开始显现出国际旅游新城的雏形。作为市中心城区“两翼”的慈利、桑植县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4.11和7.27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达到35.61%。
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建市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农业和农村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税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项改革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200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25.39亿元,比1988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3.7%。十九年间,全市粮食产量增长41.6%,油料产量增长1.4倍,蔬菜产量增长3.8倍,水果产量增长17倍,肉类总产量增长1.2倍,水产品产量增长1.9倍。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97家,年销售收入20.38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8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59万亩,已认证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7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9个,成员3.9万户;农机作业面积达36万亩。扶贫开发成效显著。2007年全市贫困人口12.79万人,比1989年减少了43.61万人。
迈向全面小康的人民生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建市以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6%和9.9%,2007年分别达到9484元和260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4.2%,2007年末达84.45亿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3.3%和9.6%,2007年分别达到7125元和244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的49.7%下降为36.3%,人均居住面积由10.91平方米增加到42.96平方米,正处于小康向富裕的转型期,电脑、汽车、住房、健身、美容、旅游、娱乐休闲已成为其消费热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9年的59.4%下降为51.9%,人均居住面积由23.86平方米增加到35.99平方米,即将从温饱跨入小康,彩电、电话、摩托车成为了普通农村家庭的消费热点。
日益增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市以来,张家界不断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力度。十九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8.58亿元,重点投向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景区、城市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工业、房地产业等基础产业建设。由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构筑起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张家界可直通国内各主要城市和海外,成为湘鄂渝黔边区交通中心;由张清、张桑等公路构筑起的市内交通网络,把各县城、各景区浓缩到距市中心一小时的车程之内;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通信和传媒手段,使张家界称为“地球村”的一员;由江垭、桑梓等电力企业组成的能源产业,成为了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也使张家界变成了能源输出市……这些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极大地缓解了发展瓶颈,增强了发展动力,为张家界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张家界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致力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颁布《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斥资数亿开展武陵源核心景区住户和服务设施大拆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产业,重拳打击非法开采镍钼矿行为,在景区和城区取缔燃煤锅炉、兴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在农村实行退耕还林、推广沼气、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等等,都是张家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
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68%,饮用水源达标率达99.5%,地表水质以二类为主,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89.9%,武陵源景区全年达优。
二、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8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6.7:18.3:45,传统农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建市以来,张家界全面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积极推进“三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是2003年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三一二”型向“三二一”型的转变;二是2006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8:23.8:59.4,与198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9.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5.5和14.4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3.3%上升到17.3%,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全市第二支柱产业。
需求结构逐步改善。投资和消费需求一直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建市初期以“消费拉动”为主,而如今已转变为“投资拉动”型。建市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1%,2007年达49.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年均23.5%的速度迅速扩张,2007年达到63.32亿元。全市消费率由1988年74.5%下降为46.7%,而投资率由27.6%上升至49.6%。投资率的攀升,扩大了再生产,提升了生产能力,推动着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成长。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89-2007年,永定区的GDP从6.99亿元增加到63.6亿元,人均GDP从 1862元增加到15497元,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1.8%;武陵源区的GDP 从2.14亿元增加到16.42亿元,人均GDP从 5554元增加到33716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0.3%;慈利县GDP从10.5亿元增加到48.95亿元,人均GDP从1632元增加到7841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8.8%;桑植县GDP从2.15亿元增加到24.79亿元,人均GDP从529元增加到6193元,年均分别增长9.1%和8.9%。
三、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各项改革有力推进。建市以来,全市加快了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逐步调整,市属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成。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综合改革有序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入。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陆续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出来,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建市以来,张家界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开通了航空口岸和飞往韩国、港澳等地的海外航线,境外客源市场不断拓展。1989-2007年,全市境外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27.1%,2007年达到125.9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39亿美元。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建市以来,全市累计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年均增长32.3%;累计完成出口总值2982万美元。1988-2007年,全市经济外向度由2.1%提高到3.8%,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
四、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非农产业和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1989-2007年,全市从业人数从74.46万人增加到87.71万人,增长了17.8%;职工年人均工资从1599元增加到18144元,增长了10.3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7年,全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52万人;108.0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4.68%;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城乡。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积极为民办好“八件实事”,着力改善民生,农村道路、通信、电网、水利、沼气、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等基础设施有了巨大改观,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建市以来,全市积极实施“科教先导”战略,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教育投入体系,推动着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9-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19.8%和16.7%,2007年分别达1272万元和47154万元。全市累计取得2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累计申请专利1300余件,签订技术合同累计金额超过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9家,年产值7.46亿元。基础教育不断巩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7.2%,“普九”目标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推行。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累计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6.53万人,向社会输送中等技术人才4.03万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分别扩大到2.74万人和1.22万人。学前和特殊教育得到加强,城区全面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3-6岁幼儿入园(班)率达68.4%,适龄残疾少儿入学率达81.6%。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创办了武陵高专,并完成了与吉首大学的合并,张家界航院由中专升格为大专,两所普通高校已累计输送毕业生2.25万人,在校生规模发展到1.51万人。从城市到农村,从幼儿园到高校,学校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进步。1989-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从864万元增加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6.9%。2007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459张,卫生技术人员5184人,比1989年末分别增长76.2%和72.6%。建成了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89-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131万元增加到3777万元,年均增长20.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从61.2%上升到94.3%。桑植民歌入选了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贺龙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入选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功举办了世界特技飞行大赛、亚洲激流回旋锦标赛、亚洲杯攀岩赛、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五、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纵观张家界二十年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走过不少弯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二十年来,张家界人民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子。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打破观念和体制上的束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张家界的发展历程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二十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衡量一切,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坚持,凡是不利于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都要坚决摒弃;自觉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自我的发展。
坚持走“以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不断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张家界最大的优势是旅游,其发展离不开旅游,旅游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但是,张家界不能单纯搞旅游,要通过旅游带动,把工业、服务业做大做强,把农业调优,从单一的旅游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不断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张家界的发展起步晚,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后发赶超。但是,加快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要兼顾增长与稳定、速度与效益、眼前与长远,使发展步入快速、健康、稳定、持续的良性轨道,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统筹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县之间的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让全体市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六、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新征程
蓦然回首,虽然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但张家界城乡面貌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起点上,描绘出张家界更加宏伟绚丽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到“世界旅游精品”,将是张家界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大跨越。满怀希望、饱含激情的张家界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按照“以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化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积极投身到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洪流中,为加快富民强市步伐贡献智慧和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张家界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家界市统计局 李朝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