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二十年来桑植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 时间: 2008-07-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自1988年建市后,桑植县由湘西州划归今张家界市管辖。二十年的艰辛历程,桑植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基础带动、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打造“小康桑植”、“文化桑植”、“生态桑植”、“平安桑植”,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经济快速发展

    二十年来,桑植县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加大经济建设力度,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从1987年到2007年,生产总值由1.62亿元增加到24.79亿元,增长了14.33倍,年均增长14.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了4.85倍、16.02倍、32.85倍,年均分别增长9.2%、15.2%、19.3%;财政收入由1718万元增加到1.33亿元,增长了6.76倍,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7元增加到1890元,增长了4.96倍,年均增长9.3%;绝对贫困人口由20.58万人减少到1.26万人,减少了93.9%,年均减少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0.69亿元增加到8.34亿元,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13.3%;一二三产业构成由51.7:24:24.3调整为19.8:26.6:53.6,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由0.17亿元增加到12.4亿元,增长了71.25倍,年均增长23.9%;20年累计完成总投资65.07亿元,为全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和生产基地建设,九天、康华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烟叶、畜牧业、干水果、蔬菜等农业产业逐步壮大。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产,粮食总产量由9.68万吨增加到15.21万吨,增长了57.2%,年均增长2.3%,油料总产量由1万吨增加到1.14万吨,增长了13.3%,年均增长0.6%,烤烟总产量由394吨增加到4425吨,增长了10.23倍,年均增长12.9%;水果总产量由2274吨增加到1.79万吨,增长了6.85倍,年均增长10.9%;蔬菜总产量由8.41万吨增加到14.92万吨,增长了77.4%,年均增长2.9%;牲猪出栏由15.94万头增加到22.12万头,增长了38.8%,年均增长1.7%。

    围绕资源开发,工业企业得到发展,桑梓火电厂、新一元和一批小水电站顺利建成投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加快,水泥总产量由3.51万吨增加到15.57万吨,增长了3.44倍,年均增长7.7%;发电量由5194万千瓦小时增加到3.97亿千瓦小时,增长了6.65倍,年均增长10.7%;原煤总产量由19.24万吨增加到24.44万吨,增长了27%,年均增长1.2%。

    围绕张桑公路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力度,一中高中部搬迁、民族中医院搬迁、贺龙体育馆等重点工程全面完成,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已达27.34%。

    围绕交通和通信建设,重点实施了桑龙、桑永、桑慈公路改造、通乡油路建设和移动电话村村通项目。客货运发展明显提速,客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1.73亿人公里和1.2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了18.57倍和8.37倍,年均分别增长了16%和11.8%。截止2007年底,通车里程达2222公里,增长了2.05倍,年均增长5.7%;电话用户达12.22万户,增长了217.92倍,年均增长30.9%,其中固定电话达3.52万户,移动电话达8.7万户;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扶贫开发硕果累累

    二十年来,桑植县共争取扶贫开发资金4.87亿元,其中省市县建设扶贫投入2.48亿元,以工代赈投入2.27亿元,希望工程投入0.12亿元,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综合开发治理,提高扶贫有效性的原则。围绕山、水、田、林、路、电等基础设施作文章,注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项目,进行开发式扶贫,成绩斐然。1、贫困人口大幅降低,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多年来,通过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项目区干部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7元增加到1890元;绝对贫困人口由20.58万人减少到1.26万人。2、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全县新修、改、扩建乡(村)公路276条、3369公里,水泥路硬化57公里,架桥190座,解决28万人肩挑背负困难;兴修渠道220千米,整修水库、山塘57座,修水池2735个4.08万立方米,铺设人饮管道1983公里,改善了265个村、17万人、11.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37万亩;改造扩建水电工程91处,架设高、低压线3287公里,解决117个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3、农业产业化规模日益壮大。通过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入,全县每年种烟达4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达5万亩,干水果达12万亩,药材达27万亩。4、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发展养殖业是农民奔小康的可行之路,桑植县利用当地资源,年末养牛4.59万头,养羊2.66万只,养猪18.1万头。5、促进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全县修建沼气池2.19万口,省柴灶550台,培管经济林19.2万亩、用材林70万亩,年节约标准煤达15万吨。

    人民生活节节高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1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561元;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6%;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6平方米,城市化水平为27.3%。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比1987年增长了4.96倍,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690元;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8.8%;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3平方米。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18021元,比1987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4%。城乡居民使用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已从80年代的手表、收录机、自行车发展到2007年的彩电空调洗衣机各式电话机;
    
    2007年末,全县城乡居民每百户已拥有各式电话机105.5部、彩色电视机61.8台、洗衣机25.5台、电冰箱23台、热水器16台、计算机6.5台、空调机3.5台。从1987年到2007年,农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但提高,文盲率从15.9%下降到8.4%,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从5.7%上升到9.7%,分别下降和上升了6.5和4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7.22年,提高了1.33年;农村用电量从429万千瓦小时增加到2374.1万千瓦小时,增加了4.53倍,年均增长8.9%;化肥施用实物量从1.65万吨增加到4.92万吨,增加了1.98倍,年均增长5.6%。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84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外观设计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增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桑植一中扩建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小学巩固率达99%以上,初中巩固率达98.2%。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实施,覆盖农村人口数和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分别达37.3万人和30.07万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住院基金实际补助率和参合基金有效使用量均居全省第二批9个试点县(市)的第一位;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县民族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县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全面竣工,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县;全市唯一的体育馆——桑植贺龙体育馆全面竣工,并成功地举办了市“三运会”;竞技体育得到加强,桑植县运动员熊美丽首次在全国十运会上荣获射击金牌;2003年,杨克勤、叶青夺得全国第七届民运会女子秋千双人触铃金牌,为湖南省代表团在此次运动会上夺得唯一的一枚金牌。“五大保险”全面启动,“两个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保险面不断扩大,城乡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就业与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项目初见成效,澧水桑植段水质系二类水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精神文明开创新局面

    坚持着眼于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20年在国家级党报党刊上发表文章312篇,省级2995篇。重点推介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卫士”张云峰、“全国十佳中学生”刘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全国模范法官”向恩林、“省十佳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吴麒麟等先进模范。红色旅游发展加快,相继举行了贺龙诞辰一百周年、红色旅游启动仪式、贺龙纪念馆免费开放仪式等一系列活动,桑植县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和100个经典景区之一;贺龙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贺龙故居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乡镇文化站建设统筹推进,商贸影视步行街正式竣工,文化产业不断做强。民族文化得到大力弘扬,2005年桑植民歌荣获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2006年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桑植县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称号;文艺创作日益繁荣,《两把菜刀》、《桑植起义》和《贺龙军长》等电视连续剧相继拍摄上映;王成均与李元恒创作的小说《父亲山·母亲地》荣获第二届冰心文学奖一等奖;余晓华的报告文学《血铸忠诚》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共和国脊梁”征文一等奖。

    民主法制建设稳步开展

    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开展监督,积极出谋划策,提出提案3600余件,撰写调查报告91篇,为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发展,落实统战对象2102名,建立429名去台人员亲属花名册,从香港、芬兰、挪威等国家地区引进资金1600余万元投入全县经济建设,经济统战新格局逐步形成。民族事业不断繁荣进步。民族交往十分活跃,先后与湖北鹤峰县、云南祥云县、广东梅县、广州市天河区、上海松江区结为兄弟县(市、区);民族团结不断加强,全县先后有5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人民武装工作得到加强,累计完成兵员征集2984人,1989-2007年连续18年实现无政治退兵、身体责任退兵的目标,2005年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目前已申报全国双拥模范县。坚持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普遍增强。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成城区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公安、司法、法院的基础设施有极大改善;坚持落实维稳责任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开展正风行动、金剑行动、子夜行动、夏季攻势等20余项专项斗争,大规模行动30余次,共投入警力9万余人次,有力地打击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

    过去的二十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桑植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未来的征程中,桑植县委、县政府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为加快推进和谐桑植建设步伐而努力奋斗!

[供稿:桑植县统计局 向绪友]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