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劳动力转移稳中有升

来源: 时间: 2008-09-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8年,张家界市坚持外输内转并举、数量质量并重,统筹城乡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新的进展。5月份,对全市城乡16岁以上人口及劳动力就业情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劳动力转移走势平稳,总量稳中有升,增速有所趋缓。
  
    一、转移与输出
  
    1.总量稳中有升,增速有所趋缓。5月末,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8.7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1%;较上年同期新增转移人数1.7万人,增长6.3%,增速同比回落了1.4个百分点。
  
    2.就地转移增长快于劳务输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展加快,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月末,全市就地转移总量达到了11.72万人,同比增长3.3%,占输出人口71.8%的劳务人员选择留在本县就业。全市劳务输出总量28.13万人,同比增长2%。
  
    3.自发转移仍是主渠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自发和亲属介绍。在转移劳动力中,50.9%靠自己找工作,33.5%靠亲友介绍,政府(单位)组织转移的占12%,社会中介转移和其他占3.6%。
  
    4.年轻化、知识化特征明显。在转移劳动力中,45岁以下的青壮年占78.4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3.54%;在外出从业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85.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6%。

    5.城市吸纳略增,小城镇吸纳略降。外出打工人员中转移到市区的占16.8%,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转移到县城以下小城镇的为12.8%,下降了1.6个百分点。在省外,吸纳本市劳动力最多的依次为广东、上海和浙江三省市,分别约占输向省外总量的45%、18.5%和11.5%。
  
    二、培训与维权
  
    1.转移和输出人员素质提高。在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实际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人数占42%,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劳务输出人员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32.5%,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民工权益保护力度加大。近几年来,各地加大了对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大量减少。外出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比例达到38.9%,同比上升了8.9个百分点。民工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三、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1.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普遍增加。在劳务人员素质提高和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民工维权力度等因素促进下,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大幅增长。全市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达到了900元,较上年增长12.5%。
  
    2.农民增收主渠道地位更加突出。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和农民工资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94元,同比增加161元,增长14.2%,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665元,同比增加115元,同比增长20.8%,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71.43%,农民增收主渠道的地位更加突出。
  
    四、存在的问题

    1.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在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40%。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目前,没有转移仍然滞留于农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高达87%,88%的人没有一技之长,50%的人年龄超过了45岁,73%的人为女性。这部分人员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工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

    2.就业结构单一,就业面狭窄,就业层次较低。从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加工业、批发零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跨省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劳动报酬低。据调查,就地转移的月工资一般只有600-800元;外出务工一般也只有1000-1500元左右。

    3.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由于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外部劳务市场信息反馈不及时,致使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和随机性。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很小,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畅。

    4.转移的稳定性较差,巩固转移成果任务艰巨。从转移的劳动力看,大多数农民工主要从事体力和技术程度较低的临时性工作。随着年龄增大和体质的衰退,加上各行各业对劳动力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靠“吃青春饭”和“干体力活”的民工将面临新的转移问题,相当一部分仍在劳动年龄内的农民工不得不返村“重操旧业”。为此,在加快增量和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还必须花大力气巩固转移输出成果,促进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非农产业稳定就业,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
  
    五、几点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事关富民强市,是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克服畏难和松懈思想,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致富的最大工程来抓。各相关部门不仅要切实承担职责,落实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还应主动沟通,相互配合,真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投入,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效果挂钩机制,督促指导用人单位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培训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培训。积极探索多途径筹措培训资金的方式方法,切实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经费的需求,对经济薄弱村的贫困农民实行免费培训。

    3.加强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要积极培育市场载体。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放手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简化手续,减少环节,减免收费,取消不合理的门槛。积极发展和规范境外劳务中介组织,鼓励各类有条件的经济组织到境外投资兴办企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劳务市场。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劳务需求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三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实行免费登记、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培训和指导。四要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大力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把培训重心下移到乡镇,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务。要在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创立一批劳务培训和输出品牌。

[供稿:张家界市统计局 龚捷荣 李启云]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