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永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确立了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了文化旅游产业“12345”工程,全区文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程度不高、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培育阶段。
一、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标准,永定区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演艺类、文化休闲娱乐业类、网络文化游戏服务业类、文化旅游业类、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类、印刷业类等六个大类,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009年全区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553家,从业人员14474人,总资产53.2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11.87%,上缴生产税净额1.14亿元。 2008年—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2009年,全区文化服务类实现增加值8.6亿元,比2008年增长15%。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0.82亿元,比2008年增长10.3%。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0.58亿元,比2008年增长13.5%。总体看来,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促进作用日益彰显。
(三)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具有永定特色的节庆活动、文艺演出、文化休闲等文化产业,产业品牌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节庆活动主打民俗牌,经过近几年的提质改造,初步形成了元宵灯会、“六月六土家族民俗文化节”两大品牌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彰显了全区的民俗文化;文艺演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投资1.2亿元推出了全省第一台山水实景演出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该节目自2009年6月首演以来,票房收入逐步攀升,已由原来的每场4万元增加到目前的7万多元,居全国同类节目前列;以歌厅、网吧、茶楼为主的文化娱乐休闲产业异军突起,逐步形成了张家界的一大文化现象。据统计,2009年,全区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娱乐休闲文化服务从业单位达到698家,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3.4%。随着文化市场主体的日益增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更加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
(三)产业投资持续升温。 永定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进文化领域,文化产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秀华山馆的开馆营业到张家界天元山水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全区先后涌现了军声画院、土家风情园、老院子、大庸府城、天门山寺、张家界文化影视城等近10家规模文化企业,总投资达10多亿元。投资主体既有本土民间资本,也有境外企业集团,投资项目涵盖文博、艺术、宗教、文化休闲和文艺演出等领域。其中军声画院以其高品位的军声砂石画享誉国内外,被誉为“湖南人的脸面”;由张家界天元山水旅游文化公司投资制作的全省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热捧,成为目前全区乃至张家界市文化旅游的名片。同时,永定区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就此止步,良好的发展形势和市场前景进一步吸引着投资者的眼光,张家界文化产业园和张家界图书城等一些新的文化产业项目已进入规划审批程序,新一轮建设热潮正在形成。
(四)事业支撑比较有力。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两馆一中心”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色旅游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永定区文艺培训、图书阅览、文化资源共享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条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了109个农家书屋,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先后挖掘、搜集了阳戏《描容》、傩愿戏《盘花》等40多件民族民间艺术作品,编排了本地民族舞蹈节目20个,并将搜集、挖掘、整理的不同形式的民俗类、喜剧类、古乐类等50多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整理归档,建立了资料库。共有57个项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8个,区级44个。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永定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划滞后,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缺乏清晰、权威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没有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个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关联衔接不够。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永定区虽然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对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特别是对乡镇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全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较差,设备老化,场地不足。虽然各乡镇都设有综合文体广播站并相应地配备了编制和人员,但由于工作经费不足,除王家坪、罗水等少数几个乡镇之外,绝大部分处于瘫痪状态,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和文艺培训,农村文艺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于资金来源有限,运转较为困难,群众意见很大,开展工作举步维艰。
3、融资渠道不畅,文化企业英雄气短。由于该区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偏小,资金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导致文化产业项目很难取得银行贷款,部分企业为了解决资金难题不惜铤而走险,出现了向民间高息借款等非法融资的现象。
三、加快发展永定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区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认为来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要结合世界旅游精品建设,以国际视野谋划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目标、市场运作,还是产业格局、人才培养,都要放到国际大背景下去比照,去审视。
2、科学谋划,制定文化产业整体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指导,而一个科学、高标准、切实可行的规划的制定又需要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的指导和帮助。建议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世界旅游精品”的建设,在调研市场、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聘高人、请“大家”,对文化产业高水平谋划、高起点规划,做到近期有项目、中期有目标、长期有远景。
3、完善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尽快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将土地、资金、税收、人力、物力等向文化产业倾斜,营造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二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加强和金融机构协调沟通,进一步落实2010年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
4、建立协调机制,为企业排忧解难。永定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发展困难重重,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扫清障碍。
[供稿:永定区统计局梁英杰 符连初]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