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是以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规模优势为基础,以高品质、高效益和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强大的科技支撑为保障,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为目标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张家界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逐步加快,以蔬菜、水果、茶叶、烟叶和大鲵等为特色的农产品发展较快,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农民增收和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及其提质升级起到了很重要作用。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张家界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张家界特色农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发展概况。近年来,全市特色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品种突出、区域经济拉动力较强的特色农业网。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14亿元。其中:蔬菜、茶叶、烟叶、水果和大鲵等5大特色农产品实现总产值19.46亿元,占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2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69元。
从区域布局看:特色农业基本遍布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处,其中: 8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蔬菜基地,覆盖率85.3%;55个乡镇、街道种植了烟叶,覆盖率53.9%;47个乡镇有大鲵养殖户,覆盖率46.1%。
从行业分布看:在特色农业中主要是养殖业和种植业。大鲵养殖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前期投资较大,所得收益较多。牛养养殖只适合于山区。蔬菜种植是种植业中涉及乡镇、街道最多的。烟叶、茶叶一般种在山区。
从发展模式看:全市特色农业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目前发展都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大户、“公司+加工+销售”、“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生产模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二)发展特点
一是政策保障,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机遇。2013年10月中共张家界市委办公室、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蔬菜和大鲵两大产业的任务、实现目标、配套资金。同时要求33个市直单位尽其职责,积极扶持参与这两大产业发展等。从2013年起,市委、市政府对这两大产业纳入了年终考核。
二是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逐步增多。2013年特色农业总产值为19.4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所占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69元,比2008年增长99.4%,平均每年递增14.8%。
三是蔬菜、大鲵成为特色农业主打产业。在近几年特色农业发展中,蔬菜、烟叶和大鲵尤为突出。2013年蔬菜产量达到59.31万吨,比2008年增长54.0%,年均增长9.0%;烟叶1.56万吨,比2008年增长74.5%,年均增长11.8%;大鲵养殖规模达65.51万尾,其产值达1.12亿元,为2008年的47.4倍,是近年来突起高价值的新型养殖业。2013年全市蔬菜种植和大鲵养殖户及各种类型单位分别发展到了122家、155家,蔬菜、大鲵成了特色农业的主打产业。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54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3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162家、48家,增长27.0%、 87.3%。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5亿元,实现利润3.97亿元,上交税金0.65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96.4%、86.4%和85.7%。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1亿元,实现利润2.86亿元,上交税金0.46亿元,分别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比重为74.5%、72.0%和70.8%。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五是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的认定单位不断增多。2013年全市有“湖南张家界九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张家界土家妹食品有限公司”、“湖南桑植康华粽叶开发有限公司”等生产的20个农产品获“湖南省著名商标”认定;到目前为止“张家界大鲵”、“洞溪七姊妹辣椒”和“桑植萝卜”等3个品牌确认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产品。2013年全市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有29个,有机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89个。
六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公司等组织发展迅速。据统计,2013年蔬菜种植共有各类组织122家,其中:种植合作社66个,“公司+农户”26个,大户9个,“公司+合作社+农户”7个,“企业+合作社+农户”6个,“大户+农户”4个等;大鲵养殖共有各类组织155家,其中:养殖大户119个,公司8个,驯养场、养殖基地21个,养殖合作社4个等。
二、张家界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及方略
近年来,张家界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特别是2013年市委、市政府围绕“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立足生态、资源和旅游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提出了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即从2013年到2017年,5年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大鲵和蔬菜产业,大鲵养殖规模从50万尾发展到200万尾,商品蔬菜基地面积从10万亩发展到30万亩),为全市特色农业发展迎来了最好时机。
(一)积极发展五大特色产业。一是抓好蔬菜产业。①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武陵源协和千亩蔬菜标准园进行了蛙-菜生态种养殖示范。茅溪绿色蔬菜示范园启动了猪-沼-菜工程。慈利县恒鑫公司蔬菜基地面积达到了3000亩,成为全市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产业化蔬菜基地。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43.5万亩,蔬菜产量57.3万吨,实现产值10.9亿元。②开辟畅销蔬菜销售渠道。全市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建立蔬菜直销店,实现了农超对接,建立起了“配送中心+社区直销店+专业合作社(基地)”的蔬菜直采直销体系,逐步构建起了新鲜、安全、平价、便捷的蔬菜直销网络。全市多家蔬菜生产企业和合作社与学校、超市、宾馆酒店等实现了产销对接,设立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直销店。桑植县永强、跨越两家合作社在长沙马王堆市场内完成直销店建设2个160平方米,日蔬菜交易量达到100吨。③扩大蔬菜加工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迅速发展,我市蔬菜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加工能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实现生产、加工相互促进。永定区依托灵洁、山里人、马头山和龚康等加工企业,通过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加工能力带动七姊妹辣椒、魔芋等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灵洁公司在王家坪镇、沅古坪镇、罗水乡建立辣椒前期加工厂,在工业园建立产品杀菌包装后期加工厂,前期加工厂的日生产能力达到了80吨。二是抓好茶叶产业。区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慈利县、永定区利用退耕还林后续项目,对发展茶叶生产每亩补贴800元,桑植县在此基础上另出资提供良种苗2500株/亩。农业部门实施标准化建园与管理,对全市茶叶生产重点乡镇、新建茶园区域,均安排了专业技术干部,加强生产技术指导。2013年,全市茶园总面积发展到4.75万亩,其中:采摘园面积4.0万亩,良种园面积2.03万亩。三是抓好水果产业。调整水果品种结构,积极申报经作新品种引进与筛选项目,已引进青桔、茂谷柑、龙牙百合3个新品种。扶持发展了多个水果基地。如:教字垭镇广溪峪村的2000亩奈李生产基地、禹溪村的2000亩金秋梨生产基地、尹家溪镇长茂山村的1500亩优质桃基地、张桑公路沿线4000亩大棚西瓜基地,沙堤1000亩优质葡萄设施栽培基地。四是抓好烟叶产业。进一步优化烟叶结构、目标任务、处置标准和考核奖惩措施,调整对产烟乡镇的税收分成奖罚政策;加大烟叶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严格套餐供肥,控氮增施磷钾;加快烟农合作社优化步伐,有效整合人才、技术、资金、设施和管理等资源优势。五是抓好大鲵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①抓苗种繁育体系。全市大鲵人工繁殖和仿生态繁殖技术不断成熟,饵料鱼供应基地规模扩大。②抓大鲵市场开发。利用市内酒店,推出“娃娃鱼”招牌菜,定点销售大鲵深加工产品;在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多个城市建立市外张家界大鲵销售网点。③抓品牌宣传推介。首先是开展联合义卖大鲵公益活动。其次是举办张家界大鲵产品推介展销会。第三是制作张家界大鲵宣传手册和电视专题宣传片。借助湖南日报、长沙晚报和张家界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绝版张家界、美食娃娃鱼”专版、专题和新闻报道;制作完成了张家界大鲵公益广告片和专题片。④抓大鲵产品深加工。⑤抓产业深度融合。新建金鞭溪大鲵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引导黄龙洞公司开辟黄龙洞大鲵生态广场,将张家界大鲵知识编进导游词。⑥不断完善大鲵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一方面为争取农业部尽早组织黔张常铁路建设项目第三次环评,妥善解决了违规项目业主不配合、上级渔政部门不放弃的执法遗留问题,确保了黔张常铁路第三次环评顺利通过。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相关基础工作,配合完成了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的编制,使大鲵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更科学合理,有利于更好的保护。
(二)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制订出台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要点》和《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组织发改、财政等多家职能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召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座谈会。对市级龙头企业进行了运行监测,整体合格水平较上年大幅提升。又新评定了23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到2013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103家。组织申报“全国美丽田园称号”,“全国魅力乡村称号”。经多方努力争取,确定永定区为全国柑橘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县,每年获补贴项目经费200多万元。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在省人民政府2010-2012年度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中,桑植县荣获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称号,张家界绿色大地生态园荣获先进休闲农庄称号。2013年,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630家,带动2.3万人直接就业。成功举办了张家界市农业产业化银企洽谈会,共签约19个项目,贷款总额度达2.09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切实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是制订《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填补了多年来的空白,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事故处置提供根本指南。二是创办示范点。市农业部门在继续办好长茂山鲜桃标准化样点的基础上,对其辅以“乡村清洁工程”项目支持。市蔬菜办继续领办武陵源协和福源生态农业示范点,并办产销对接市场交汇中心一个。各区县创建柑桔大实蝇绿色防控示范点(片带)。三是开展农业行政执法。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等七次专项检查督办,多次出动执法人员,检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门店,清理整顿市场。四是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的监督抽检工作。每年抽出种子、复混肥、农药样品,对不合格样品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风险监测。
三、制约张家界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张家界特色农业虽在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规模优势上发展步伐较快,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畅销市场和提高效益等方面还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
一是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在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中虽有少数农业企业已初具规模,但大部分以小规模、分散性经营为主,据调查,特色农业几乎遍布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整个生产集中度低,管理粗放。
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附加值低。近几年,虽然农业加工企业发展较快,但相比全市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较少,规模偏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导致每年都出现因成熟农产品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不同程度受损现象。
三是部分龙头企业能力不强,带动力弱。全市市级龙头企业虽然达到103家,但获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不多,分别为20家、3家。仅占整个农业产品企业的2.7%、0.04%。大多数龙头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生产和加工能力受到制约,特别是大鲵生产加工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大鲵养殖投入成本大、运行成本大、市场风险大。销售市场非常有限,从而影响资金循环利用,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四、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注重培育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好特色农业,必须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业企业,以带动和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充分用好、用活优势资源,走开放式发展路子,积极引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土地合理流转,集中土地资源,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发展贸易和外向型农业,提高产业层次,拓展特色农业发展出路。
(二)扩大辐射面广的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①重点发展和集中扶持特色产业集中度高、带动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引导集中,规模经营,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型产业;②积极支持和推动特色明显、有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③鼓励和引导发展已逐步形成规模,还未完全打开市场,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引导提升内涵、扩大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后备基础产业。
(三)鼓励和发展中介组织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好中介组织连接农民与龙头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好彼此关系,形成双赢格局。支持并引导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开辟市场,促进和建立机制灵活、功能齐全、体系完整、开放有序的各类市场,开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宽阔天地。
(四)加强建立和创新机制上的政策引导。①对发展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在基地建设、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带动产业扩张和升级;②整合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③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基金和产业保险体制,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内在稳定器和缓冲台;④适度调控支农金融策略,制定鼓励金融企业支农的优惠政策,加快特色农业担保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引导金融资金有序支持特色农业产业,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供稿:张家界市统计局李芳 李蓉萍 谷姝汶]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