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先行”。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引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七大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积极制定和推进中长期教育规划,科教兴市氛围进一步浓厚,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发展成就辉煌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长沙教育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学前教育快速增长,基础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成效显著,特殊教育增量保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同时,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一)学前教育快速增长。系统性、规范化的学期教育是后续教育的基础和开端,为适应社会新型人才发展,长沙市委市政府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近年来,全市学前教育突飞猛进,2011年全市幼儿园数首次突破1000所,达1150所,较2006年增加605所,年均增长16.1%;在园幼儿数193402人,较2006年增加104195人,年均增长16.7%,平均每所幼儿园幼儿数为168人;幼儿园教职工数为17245人,较2006年增加9266人,年均增长16.7%。
(二)基础教育结构优化。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重视,全市基础教育规模明显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从整体规模看,中小学学校数虽有所下降,但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明显增加,学校平均容纳量得到提高,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利用。2011年,全市小学学校数987所,较2006年减少230所,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74333人和425405人,较2006年分别增加6229人和59305人;全市普通中学学校数280所,较2006年减少42所,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114280人和325136人,较2006年分别增加18765人和18041人。
(三)高等教育成效显著。作为拥有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现代高等教育,其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和全面落实部署《长沙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精神,长沙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普通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2011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数50所,较2006年增加5所,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48780人和516765人,较2006年分别增加16118人和98633人,年均增长分别为2.3%和4.3%;教职工数50930人,较2006年增加11552人,年均增长5.3%,在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在校学生“软件设施”条件得到提高。二是研究生培养长足发展。随着全市高等学校招生数、在校学生数的增加,研究生发展情况也呈现良好趋势,2011年全市硕士及以上学位培养机构数20个,较2006年增加2个,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分别为15006人和11596人,分别为2006年的1.4倍和1.8倍。
(四)特殊教育增量保质。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最大限度满足社会要求,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绩显著的同时全市上下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努力营造人人受教育的良好环境。2011年,全市盲、聋、哑学校共5所,较2006年增加1所;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为200人和1079人,较2006年分别增加69人和118人;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为239人和177人,较2006年分别增加48人和49人,师生比由2006年的8人下降到2011年6人,平均每位在校学生受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五)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多年来,全市积极贯彻国家素质教育培养方针政策,着力培养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一是着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全市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6.8%和98.0%,较2006年分别提高6.9和8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7.7%,初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达90.6%,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96.0%,大学录取率达82.0%,大学录取率较2006年提高19个百分点。二是着力提升学生体能素质,优化创新教育模式。通过重视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全市体育中考合格率达97.4%,并积极承办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学生羽毛球赛等大型活动,与此同时,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上还取得3金3银3铜的优异成绩。三是着力拓宽课外活动场所,强化学生技能培养。2011年,全市积极开展“两型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基本完成首批“乡村少年宫”示范点建设,同时积极参加全省职业教育学生技能竞赛,并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六)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随着“科教兴市”战略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普遍提高。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为55264人,较“五普”减少78507人,文盲率由2.18%下降为0.78%,下降1.4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较“五普”增加1082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数较“五普”增加241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数较“五普”减少190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数较“五普”减少10105人。
二、发展措施有力
近年来,在“科教兴市”战略思想指导下,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结合实际,从政策机制、经费投入、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全市教育事业的推进力度。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为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问题,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积极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更加公平公正高效发展教育事业成为不断突出的问题。为合理规划全市教育发展前景、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2011年市委市政府顺利完成《长沙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研制工作,在队伍建设、保障体系方面分别出台了《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名师工作室管理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同时启动了《长沙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订立法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富有长沙特色的教育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6-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累计达260.5亿元,年均增长33.9%,其中2011年教育支出72.4亿元,为2006年的4.3倍,占全部一般预算支出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9%和1.3%,较2006年分别提高3.9和0.4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投入入学资助体系资金达6.3亿元,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14.2万人次,资助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3.7万人次,资助普通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万人次;在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民营资金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不断凸显。2011年,全市普通中小学校中民办和其他部门办学校共33所,其中民办小学和民办中学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9735和35891人,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比重分别为4.6%和11.0%,相比2006年无民营资本参与教育事业而言,2011年社会参与教育事业的力度显著提高。
(三)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齐全。随着“科教兴市”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以及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教育事业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校区建设方面,2011年,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37所,新建或扩建明德华兴、长郡雨外等11所公办初中和湘府英才、万国城等7所配套小学,共新增学位2.5千余个,与此同时,重建、拆除及加固校舍面积54.2万平方米;在深入推进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方面,全年共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15所、实习实训基地28个,其中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四)现代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现今社会,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环境的加剧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国际、地区竞争对经济的依附力度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因此成为各国、各地区保持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而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源泉—人才正不断被重视。教育作为提供人才的发源地和强国富民的有力武器,因此也不断受到各级领导重视。长期以来,“科教兴市”战略作为市委市政府提高长沙教育水平、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措施,已不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实施,教育宣传工作早已传遍大街小巷,教育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现代教育思想已不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并身体力行。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长沙教育事业的规模、结构和教育水平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过大;二是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和资源的不等;三是教育发展群体在接受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不同,弱势群体接受优势资源相对偏少,特别是农村儿童和特殊教育人群。因此,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教育事业作为民生的基础,其意义重大。未来,通过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广泛关注和各项教育发展政策的逐步实施,全市教育事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整体教育水平将登上新台阶。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