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持久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化将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之一。多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提出之后,长沙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成就突出,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投入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投入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在政策支持、财政资金引导和市场经济调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沙市城镇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全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742.32亿元,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5203亿元,2006—2012年年均增速达25.2%;2012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18.46亿元,2007—2012年累计支出46.54亿元,年均增速达50%;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5.41亿元,2007—2012年累计支出513.18亿元,年均增长27.6%。
(二)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2012年长沙市城镇人口495.84万人,城镇化率69.38%。城镇人口比2006年净增130.5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1.8万人;城镇化率比2006年提高12.88个百分点,2006—2012年年均提高幅度为2.15个百分点。2012年长沙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8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73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城镇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
1、纵向比较:从衡量城镇化质量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总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等主要指标来看,长沙城镇化质量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稳步提升。2006—2012年全市人均GDP由3.30万元增加到8.99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9万元增加到3.10万元、财政总收入由217.19亿元增加到796.60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18.2%、14.3%和24.2%;非农产业比重由94.51%提高到95.75%,平均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00)由2.56下降到2.06,收入差距缩小0.5个百分点。
2、横向比较:2013年3月《中国经济周刊》发表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推出的2010年《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长沙城镇化质量排第26位。与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长沙排位相对靠前,长沙、武汉、合肥、太原、郑州、南昌分别排第26位、第33位、第47位、第80位、第88位和第127位;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长沙城镇化质量排第14位。2010年长沙市城镇化率68.49%,城镇化率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位第4,城镇化质量排位优于城镇化水平排位3个位次;2010年长沙市GDP总量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5位,城镇化质量排位优于经济总量排位1个位次。
(四)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同步发展。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框架下,长沙市积极构建都市区、卫星城、中心镇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加快了撤乡并镇、撤镇设立街道等区划调整建设工作,在着力改造原有集镇和古镇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批中心集镇。2012年末全市有中心镇(含县域街道)91个,2012年仅望城区就增加街道10个,全市行政乡由2006年的34个减少到19个,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的城乡协调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五)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共同推进。长沙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多年来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辐射力和吸收力不断增强,长沙市成为典型的人口净流入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末长沙市净流入常住人口54万人,城区外来常住人口(外来居住半年以上人口)达62万人;在人口城镇化稳步推进的同时,城镇空间迅速扩大,实现了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共同推进,2012年长沙市区面积1909.86平方公里,比2006年的556.33平方公里,扩大了2.4倍;城乡区域划分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全市实现城镇化的村级单位838个,2012年增加到1077个,即四年内有239个村级单位实现了城镇化。
二、城镇化发展效果
(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和城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城镇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6399.91亿元,总体规模为2006年的3.02倍,六年间年均增速为14.8%;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长沙财政总收入796.6亿元,为2006年的3.67倍,年均增速达24.2%;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城乡居民消费贡献突出,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7亿元,为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18.7%。
(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城镇园区经济的兴起,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强劲发展。2006—2012年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GDP年均增速分别为16.3%、15.3%和15.7%,均高于全市14.8%的年均增速,特别是第二产业,六年间三县(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速达18.7%,超过全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2012年三县(市)经济总体规模2423.7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7.9%,比2006年的33.7%提高4.2个百分点。
(三)城镇就业容量不断扩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就业功能不断扩大,城镇对全市就业贡献率稳步提高。2012年,长沙市城镇就业人口204.82万人,比2006年增加73.46万人。城镇就业容量扩大,有效地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在城镇人口大幅增加的同时,失业率保持平稳下降态势,2012年,全市登记失业率2.88%,与2006年的3.62%相比,下降了0.74个百分点。
(四)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域经济提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展,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长沙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057元,为2006年的2.8倍,年均增幅达18.5%,六年间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增加9619元,收入增速快于同一时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占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39.1%提高到4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五)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大,城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2012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6399.9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8.9%,与2006年的23.9%相比,提高5个百个点;2012年长沙经济总量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排15位,比2006年的第19位提前4个位次;2007—2012年,长沙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2010年长沙挤身中国国际形象十大最佳城市之列;2011年长沙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2年长沙市被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
三、城镇化发展潜力
虽然城镇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10%-30%之间,属于缓慢发展阶段;达到30%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0%,快速发展阶段结束,进入相对稳定甚至停滞阶段,但长沙市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城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镇化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一)区划调整形成新的增长极。随着坪塘、含浦等四镇划入岳麓区和望城县改为望城区,市区面积迅速扩大,新的城市建设投资洼地形成,给全市城镇化率提高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岳麓区和望城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4.52%和50.02%,两区平均城镇化水平为70.8%,若两区城镇化水平提升到长沙市其它城区的平均水平,将拉动全市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二)人口净流入形成持久动力。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看,长沙市是湖南省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城市,2010年长沙市常住人口704.10万人,户籍人口650.12万人,净流入常住人口54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23万人,年均增加2.3万人,拉动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左右,长沙作为一个省会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高,人口净流入态势将继续保持。
(三)县域城镇化发展蕴含潜力。目前长沙市所辖的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城镇化率分别为52.42%、50.01%和44.75%,三县(市)平均城镇化率为48.91%,三县(市)均为全国的百强县,浏阳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其平均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低3.66个百分点,三县(市)平均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全市城镇化率提高0.45个百分点左右。
(四)与中部城市比较发展空间较大。2011年,中部六省会城市城镇化率从高到位的排位分别为太原、武汉、长沙、南昌、郑州、合肥,长沙城镇化率比太原和武汉低10个百分点以上,提升发展空间较大。
四、城镇化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长沙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水平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的城镇化还是初级的城镇化,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生活水平仍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县改区、乡改镇、镇改街道后,整个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及时跟进,特别是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必须适应和跟进人口城镇化的需求。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是一项重要的全局性工作,减排任务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发展目标。如湖南省政府与长沙市政府签订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规定了每年长沙市COD和氨氮削减的具体任务,也就是说城镇人口的增加必须要有相应的环保设施配套,从长沙市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潜力看,环境保护投入和建设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以适用和促进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发展。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孙铁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