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经济增长结构分析

来源: 时间: 2013-05-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状况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近年来,长沙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结构,经济总量日益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一、当前长沙经济结构特征

  (一)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全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抓手,全力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赢得更多空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5.2:46.8:48.0调整为2012年的4.3:56.1:39.6,第二产业在工业高速增长带动下,提升最快,上升9.3个百分点。就业人员比重由2007年的32.6:30.7:36.7,转变为2011年的25.7:32.9:41.4。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74.3%,比2007年提高6.9个百分点,就业结构逐步从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二)需求结构方面。从三大需求变动特征来看,投资和消费是推动长沙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并且投资需求逐步取代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消费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小。近年来,全市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来自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由2007年的1445.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4011.96亿元,年均增长22.7%,投资率由2007年的52.9%提高到2011年的62.3%,2011年该比重分别高出全省、全国6.8个百分点和14.0个百分点。消费率由2007年的38.9%下降到2011年的30.5%,2011年该比重分别低于全省、全国15.7个百分点和18.6个百分点。净出口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8.2%下降到2011年的7.2%,贡献率较小且呈现下降态势。

  (三)区域结构方面。近年来,长沙以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双轮驱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城区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在全省35个城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序中,雨花区居第1位,芙蓉区居第2位,岳麓区居第4位,开福区居第6位,天心区居第7位,望城区居第9位。雨花区GDP连续12年居中部城区第一。二是县域发展步伐加快。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进入百强,分列第15、60、61位;在中部地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市)排名前三位,其中长沙县连续5年居第一。三是大河西先导区快速推进。长沙按照“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构想,随着大河西先导区的确立,望城撤县设区,城区面积由2007年的556.33平方公里扩展到2012年的1909.86平方公里,以湘江为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两翼齐飞的城市新格局变得更加清晰。

  (四)分配结构方面。从收入结构看,近年来全市政府、企业、居民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全市劳动者报酬比重总体上升,占比由2007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36.4%;企业盈余占比有所下降,由2007年的33.3%减少到2011年的32.1%;生产税净额占比由2007年的18.4%提高到2011年的18.6%。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5711增加到2012年的30288元,年均名义增长1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6613元增加到2012年的15763元,年均名义增长19.0%,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缩小态势,同时城乡居民名义增速高于GDP增速。

  二、未来长沙经济结构调整趋势

  (一)产业结构方面。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如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在20世纪40年代突破了50%(之后稳步上升,目前达80%左右),日本第三产业占比在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50%(之后稳步上升,目前达70%以上)。从全国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序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1年首次超过40%之后,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2012年该比重为44.6%。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推进,长沙第三产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需求结构方面。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表明,投资率存在一个从低到高上升、然后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整个演变过程类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消费率演变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倒马鞍型”曲线。目前长沙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一系列重大项目即将开工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统筹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以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将带来大量投资需求,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的,这是由长沙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从长远发展来看,经济增长趋势将由依靠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转变,实现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净流出有序健康发展。

  (三)城市发展方面。2012年长沙城市化率达69.4%,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沈阳城镇化率都超过了70%,其中南京为80.2%,武汉为79.23%,杭州为74.3%。长沙是全国省会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前七位中城市化率唯一低于70%的城市,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潜力。按照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过程呈现S形增长曲线。长沙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动力机制应证了这一规律。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长沙城市化将处于加速发展的后期阶段,预计达到70%之后才会放缓,但是长沙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城市,城镇化率达到70%之后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三、优化长沙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按照建立高起点、高附加值的目标要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加充分地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信息等服务产业的现代化。继续改进和发展传统服务业,使其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基础行业进行高科技改造,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建立起商业贸易流通网络,推进传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扶持本市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中央直属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长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一批金融总部、研发总部、采购总部、营销总部、贸易总部、制造总部或区域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根植长沙。

  (二)进一步激活内需。需求决定了经济的增长能力,需求和产出的相互匹配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保障。新环境下,以内需主导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逐步形成。一是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进一步提高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通过投资来优化三次产业布局、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和外需。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不断拓展民间投资领域、简化民间投资行政审批、做好民间投资用地、拓宽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加强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支持。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做好项目的开发和储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的重大项目布局长沙,想方设法争取大型央企及世界五百强企业来长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促进居民消费的快速提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建立和形成居民收入增长的常规机制,以启动最终消费,发展就业空间大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第三产业入手,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岗位,以保障广大居民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和消费基础。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比重。要大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和文化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长沙处于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示范核心区,以区域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以经济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组成城市网络,充分发挥城市网络发展的作用,发挥周边各个城市的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对城市网络实行职能分工定位,使城市优势形成互补,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小城镇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城市化,重点发展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化发展格局。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敬老院及保障房建设,为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并轨创造条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工业园区延伸,对于企业在工业园区自建公租房给予同等政策优惠,鼓励引导园区统一建设新型社区,配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业,缓解企业招工难、稳工难问题。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低碳经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提升城市化的品质和内涵,提高城市生活的宜居性。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