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富裕度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均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程度。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就业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五个方面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富裕程度。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的基础条件,也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2008年1月,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宜居城市建设目标,五年来,随着长沙宜居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全市经济富裕程度稳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经济富裕度提高
(一)人均GDP三年实现翻番。GDP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规模的总量指标,人均GDP反映城市的人均创造能力和生活水平。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长沙牢牢把握“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工业兴市”、“两帮两促”、创建创业型和创新型城市等多措并举,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全市GDP 6399.9亿元,为2007年的2.48倍;2012年全市人均GDP 8.99万元,为2007年的2.3倍,五年增加5.02万元,于2011年实现人均GDP三年翻一番。
(二)人均财政总收入突破万元。人均财政收入是体现政府富裕程度的关键指标。五年来,在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水平稳步提升,地方财政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96.58亿元,为2007年266.38亿元的3倍,年均增速达24.5%;2012年全市人均财政总收入登上万元台阶,达11190元,为2007年4100元的2.7倍,五年增加7090元。
(三)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老百姓实际收入状况的总体指标。2008年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业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44元,为2007年的1.9倍,比2007年增加148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为2007年的2.4倍,比2007年增加8718元。由于收入水平得到持续快速增长,加之社会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2012年长沙市居民人均储蓄余额4.20万元,比2007年1.80万元增加2.4万元,增长132.0%。
(四)就业水平稳中有升。失业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率则是居民收入的“温度计”。随着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就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全市就业水平稳中有升。2012年长沙市就业人口总量447.93万人,比2007年增加63.96万人;由于就业人口稳步增加,长沙就业人口比重保持稳中有升态势。2012年长沙市常住人口714.66万人,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7%,比2007年的58.8%提高3.9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者负担系数逐步降低,2012年长沙城区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1.86人,比2007年的1.97减少0.11人。
(五)从业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全市从业人员结构得到积极改善,从业人员逐步从劳动效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向劳动效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第三产业人员显著增加。2012年长沙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9.24万人、148.76万人和189.93万人,与2007年相比,第一产业减少15.97万人、第二产业增加31.02万人、第三产业增加48.90万人。
二、城乡差距渐小
(一)从人均GDP看: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县域人均GDP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大幅减小。2012年长沙县、宁乡和浏阳三县(市)GDP总额2423.72亿元,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07年的34.1%提高到37.9%;三县(市)2012年人均GDP 7.01万元,为2007年2.22万元的3.15倍,年均增速达25.8%,县域经济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人均GDP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缩小。
(二)从人均财政收入看: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县域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三县(市)实现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02.72亿元,为2007年的3.7倍,年均增速达30.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1个百分点;三县(市)2012年人均一般预算收入2972.9元,比2007年的823.2元增加2149.7元,年均增速达29.3%,县域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
(三)从城乡居民收入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提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为2007年6339元的2.4倍,年均增长18.9%,增速快于城市居民4.9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为100)之比由2007年的2.5倍减少到2.1倍,五年缩小差距0.4个百分点。
(四)从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收入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有效地促进了人们教育强国、教育兴家理念的深入,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差距有所缩小。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县域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年,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7.9年提高1.1年,县域人口与城区人口受教育年限差距由2000年的3.1年,缩小到2010年的2.7年。
三、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已经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基本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2012年相关统计调查数据看,长沙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仍为农村居民家庭的2倍以上;城市居民家庭最高收入组人均收入水平是最低收入组人均收入水平的3倍以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4倍以上。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调整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先进、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目前长沙市国民经济各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看,第三产业平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左右,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信息传输、金融、科学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工资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以上,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城镇居民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收入水平明显优于农村居民,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目前长沙市常住人口700多万人,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7万余人转为城镇人口,在城镇化配套功能不断健全的情况下,实现城镇化后的农村居民就业条件和收入水平将得到较大改善,从相关调查数据看,城市居民最低收入组(按20%比重等分五组)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约高40%左右。
(三)加速农村基本经营方式改革。目前长沙市乡村人口近220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0余万人。受客观因素和自然条件制约,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如何加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导,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适用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孙铁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