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昆山之路 全力挺进十强

来源: 时间: 2013-08-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领跑中西部,进军前十强”是长沙县委、县政府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奋斗目标,长沙县自2011年首次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进入了前20强,去年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5位,按照炼红书记提出的“乘势而上再提速、挺进十强登新高”的新要求,任务将更艰巨,难度将更大。为此,我们必须放开眼界,虚心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江苏省昆山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性极强的道路,使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一跃成为了全国的首富县、全面小康的样板县。人们将昆山市的成功经验称为“昆山之路”,从对“昆山之路”的解读我们发现:长沙县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与当年昆山市的情况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昆山之路对我们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解读昆山之路

  昆山市是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内的一个县级市,1985年以前它还是一个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在苏州地区排名靠后。1985年开始,该市自费创办工业园,着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入新世纪之后,该市抓住了自办的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获国家认可的机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此过程中它实现了经济的“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和“低转高”四个转型,到2005年它成为了“全国百强县”之首,率先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标准。近年来,该市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协调发展,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总结其发展历程,昆山之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的开明开放。在意识形态上,昆山人最大的特点是开明,他们能够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企、外商、外地人才以及外来打工者,不排外、不限制,致力于营造适合各类人才来昆山就业、发展的宽松自由环境,政府还专设了“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专为外来人口服务,切实保障外来人口的就业权、受教育权、民主政治权等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昆山人有着“商本官末”的理念,他们把“亲商、安商、富商”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政府还成立了机关效能监督中心、外商投诉中心、经济纠纷调解中心、外商协会等组织机构积极主动地为外商服务。此外,政府还通过外企沙龙、座谈走访等形式加强与外商沟通,倾听外商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在发展思路上,昆山人最大的特点是开放,他们充分利用台胞、侨胞较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经济国际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正是昆山人的这种开明开放,才使得其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并成为了推动昆山经济腾飞的主力军。

  二是改革上的勇于创新。在开发初期,昆山人就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自费创办开发区,以园区为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实现产业集聚;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时,昆山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建立了第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省级开发区,成功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挤身全国百强县之首后,昆山更是提出了以“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为主题的“三自创新”战略,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可以说,勇于创新是贯穿昆山崛起始终的灵魂,是昆山率先发展的原动力。

  三是措施上的统筹兼顾。其一是统筹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优化二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二是统筹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如:把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保险的接轨,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其三是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和谐发展中的六大关系,即干群关系、政商关系、劳资关系、新老昆山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调整利益关系的和谐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二、对比昆山之路

  沿着“昆山之路”,昆山市实现了率先发展,在2011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它与江阴、张家港、常熟三市并列排名第一。与之相比,虽然长沙县目前的整体实力不如昆山强,但长沙县的发展速度更快,后劲更足,完全有可能赶超昆山。

  (一)与昆山市相比,长沙县经济发展的长处

  一是长沙县经济发展的速度比昆山快。长沙县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大县,近年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17%左右的高速增长。而昆山市近几年受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大,经济增长有趋缓的势头。从发展速度的比较来看,无论是GDP 的增长速度,还是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长沙县均明显快于昆山市,而且这种增长速度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按照这种势头发展下去,长沙县与昆山市的差距将越来越小。  

  二是长沙县经济发展的后劲比昆山足。昆山市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不仅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且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进一步发展的难度加大,更重要的是昆山市的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其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8.7%,在当前欧债危机尚未解决、国际贸易走向低迷的形势下,昆山经济发展的困难比机遇多。而长沙县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正值工业经济快速上升的阶段,而且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资推动,内生动力比较足,受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的机遇比困难多。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赶超昆山市创造了较好的机会。

  (二)与昆山市相比,长沙县经济发展的短处

  一是经济总量比昆山小。2012年,昆山市完成GDP 2725亿元,是长沙县的3.1倍;人均GDP为16.5万元,是长沙县的1.8倍;实现财政总收入572.7亿元,是长沙县的3.8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220.3亿元,是长沙县的4倍;完成工业总产值8520.5亿元,也是长沙县的5.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740元,是长沙县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186元,是长沙县的1.4倍。

  二是经济结构不如昆山优。目前,长沙县的经济增长单靠二产业支撑,而且产业结构单一,是“一枝独秀”的局面。据统计,2012年长沙县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7:72.4:20.9,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8%、72.5%、24.6%,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性过大,而且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工程机械单个产业的占比达到了64.5%,“鸡蛋在一个篮子里”的现象比较突出,抗击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而昆山市的经济已形成了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格局,抗击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2012年昆山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0.9:59.9:39.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4.1%、46.2%和49.7%,其中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

  三、借鉴昆山之路

  长沙县与昆山市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挺进十强,就必须千方百计地缩小这些差距,把差距当任务,把不足当动力,从思想意识到工作措施,从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全方位地学习借鉴昆山市的先进经验。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亲商”意识,做好招商引资的文章。昆之路的经验告诉我们:无商不活、无外不快,昆山人的成功首先是其“亲商”意识和“商本官末”理念作用的结果,是他们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的结果。我们要挺进十强,实现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首先就得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上比其它地方做得更好,把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吸引过来,让投资者和创业者认为长沙县是一个更适宜投资、创业和居住的好地方。首先,我们要学习昆山人的“商本官末”理念,视外商、外企和外来务工者为上帝,把为他们服务的好坏纳入绩效考核,推动政府部门主动地为外商服务。其次,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各项权益,让外来人员在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当地人的同等待遇,甚至可以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其三,要在“招商选资”上下功夫,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选择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少的产业,拒绝科技含量低、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项目。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超前”意识,做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文章。目前长沙县的经济正处于产业需要升级、结构需要调整的阶段,昆山市曾经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当年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创办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园,引进研发、设计、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入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之相比,长沙县的区位优势虽然不如昆山,但人流、物流、产业集群以及居民的购买力等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素已基本具备,我们不妨大胆借鉴昆山的成功经验,以适当超前的思维引导服务业发展,创办服务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制造业的主辅分离,引导研发机构、企业总部等向园区集聚,打造“星沙服务”和“星沙办公”新品牌。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短板”意识,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文章。十强的评定不仅是较强势力的比拼,更是整体实力的较量。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增强“短板”意识,致力于将短板做长,提高社会经济的整体实力。目前,就产业素质的提升而言,农业是“短板”;就公共设施的建设而言,农村是“短板”;就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言,农民是“短板”。统筹城乡发展,妥善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做长短板的关键所在。昆山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机制,农民通过三大合作组织——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土地变成可以增值和流转的股权。这种办法既解决了城市扩容的土地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此外,我们还应把更多的新增财力投放到农村,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力度,着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让农民享有更多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是要进一步增强“文化”意识,做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文章。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文化精神。长沙县的飞速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这种精神力量已经存在,或正在形成,我们有必要把它们总结、提炼出来,作为激励民众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可以成为展示长沙县人民精神面貌的文化名片。此外,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众的归宿感和向心力,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供稿:长沙县统计局 陈立云]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