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科学发展惠民生 转型升级闯新路

来源: 时间: 2013-09-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七大以来,是宁乡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面对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面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现实制约,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日益凸显,宁乡人秉承“湖湘精神”,在科学发展、幸福宁乡的道路上,敢为天下先、勇闯新出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宁乡现象”、“宁乡模式”、“宁乡速度”。

  一、县域经济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2007年以来,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宁乡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坚持“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县域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向上,经济发展由赶超经济逐渐向转型经济转变。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8~2012年,宁乡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5.8%,比“十二五”目标(15%)高0.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从200亿元跨上700亿元的新台阶,2012年宁乡县域生产总值达732.5亿元,稳居全省第三;在全省所占的比重由2.5%提高到2012年的3.3%。2008~2012年,宁乡人均生产总值从3千美元跨上9千美元台阶,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2012年人均GDP达6220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9874美元,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宁乡已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新门槛。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加速进位,2008年成功挺进全国百强后,县域基本竞争力五年前进36位,跃居第十二届全国百强第61位,中部十强第3位。

  发展空间快速拓展。五年来,宁乡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工业化水平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42.2%上升到2012年的61.7%,年均提高3.9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加快,城镇化率由35.3%上升到45.7%,年均提升近2个百分点;市场化程度增强,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1.8%上升到80.2%,以年均1.68个百分点的速度拓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五年累计突破1000亿,实际利用县域外资金达105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6.66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0.1%、16.7%。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受经济增长较快带动,全县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宁乡的财政总收入由2007年的10.8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3.49亿元,年均增长4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5.2亿元增加到24.5亿元,年均增长36.1%,跃居全省第四位。民生财政支出加大,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08~201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7.7%,其中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投入年均增速达28.0%和40.6%。

  金融市场良性互动。过去五年,宁乡加大金融创安创强力度,农村商业银行成功组建,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沪农商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竞相进驻,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得到增强。银行存贷款规模稳步扩大,2007年末,宁乡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0亿,2011年突破200亿,至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78.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4.3亿元,分别比2007年净增177.2亿元、107.3亿元和12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4%、18.7%和25.6%。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07年末的10.3%下降到2012年的1.2%。

  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快,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五年来,特别是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宁乡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加快转型升级,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动力,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打破过去的经济增长路径依赖,一个多引擎拉动的“内生型经济”发展典范营运而生。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基础稳固、工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蓬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重大新进展。2008~2012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9.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15.8︰53.7︰30.5调整为2012年的11.6︰68.5︰19.9。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软件业等迅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撑点。2012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3.1亿元,增长17.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9%。旅游产业贡献加大,“中国旅游强县”成为我县通向国际市场的第一张烫金名片,“五养之乡”渐成热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7.1%。制造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90.3%,五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机电、食品产业双双迈上百亿台阶,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战略产业较快成长。

  内外需求结构趋于协调。三大需求正向着消费加快、投资和进出口结构优化调整发展。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69亿元增加到152亿,年均增长17.2%,增幅为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贡献率由2007年的42.9%提高到2012年的69.1%。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项目投资比重由2007年的1.9:54.3:43.8 调整为4.4:46.4:49.2。出口贸易市场趋向多元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2012年实现出口交货值8.46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县外贸出口创汇19419万美元,同比增长68.6%。目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完全过去,欧债危机仍在蔓延,但由于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全县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实体经济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发展方式积极转变。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迈出实质性步伐,单位GDP能耗降幅逐年加大。2012年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为6.44%,完成“十二五”目标的58.9%,居长沙四县市区首位。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已连续五年实现节能,2012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5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7.8%。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得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工业“三废”排放增量逐步减少,污染排放连续五年下降。注重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口继续保持低水平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6‰,总人口为137.75万人。教育普及发展,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高中升学率达95.5%。文化强县步伐稳步迈进,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化信息联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和99%。初步测算,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7亿元,同比增长18.5%,超过GDP增速4.5个百分点。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形成覆盖全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医生数分别达到37张和20.3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158.9%和107.1%。

  三、基础产业稳步推进,发展后劲得到新加强 

  五年来,宁乡县委县政府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奠定,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上升,经济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经济基础地位进一步奠定。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宁乡作为粮猪种养大县,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三个一目标”不动摇,以新农村建设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粮食生产创新世纪最好水平,“宁乡米”、“宁乡猪”、“宁乡茶”等品牌享誉三湘,关山、炭子冲、永盛等成为新农村样板示范点,金洲、花明楼、灰汤等成为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2008~2012年全县财政支农支出达到22亿元,五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29.2%。五年来,先后投入16亿多元,完成3座大中型水库和45座小型水库处险加固,新建河坝5座,完成渠道护砌1150公里,建设安全饮水和集中供水设施10余处,解决了42.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投入0.32亿元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解决了401个村的有线盲区,新入网农村用户1.58万户。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截至2012年末,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00多户,第一批2096户、第二批2723户危改对象搬入新居,成为全市唯一的省安居工程先进县。农业生产得到加强,2008~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以7.8%、7.9%、6.1%、5.3%和5.0%的速度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继续稳居全省首位。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粮食生产自2003年连续十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同步增长,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85.3万吨,继续位居全省前茅。

  新型工业蓬勃发展,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上升。五年来,宁乡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兴工强县”为主线,以壮大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主动承接东西产业转移为重点,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59.7%上升到74.7%。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464.7亿元,比2007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38.8%,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193.0亿元,比2007年增长5.0倍,年均增长4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428家增至55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由16家增至210家,税收过千万企业由6家增至19家,规模工业实力稳居全省第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省著名商标56件,成为中部县级之最。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至2012年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荣誉称号。现代企业快速扩张。三一起重机产值突破50亿元,国内首台千吨级地面起重机成功下线;圣得西服饰在全国中心城市新开专卖店200多家,产品打入法国、沙特等国际市场;飞翼电器井下混凝土输送泵系列产品取得6项技术专利;青岛啤酒高品质纯生啤酒生产基地建设投产;加加集团登陆资本市场,成就中国酱油第一股,实现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长高集团依托宁乡基地成功上市,楚天科技、红宇耐磨等企业进入上市企业后备军。发展平台借势崛起。宁乡经开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再制造产业基地,先后获得“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工业园”、湖南省唯一“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湖南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国唯一“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湖南首家“平安园区”等殊荣;金洲新区着力打造“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工业新城,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节能环保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湖南省首批省级工业集中区。园区承载能力和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两大园区共汇集规模工业129家,实现产值604.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0.7%,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宁乡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县,列入了大河西先导区的重要区域,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两型产业加速集聚,高新技术支撑明显。2012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83.9亿元,比2007年增长26.9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0%,比2007年提高23个百分点;通过国家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59家,比2007年末增加49家。五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98项,专利申请从2007年的24件增加到2012年的645件,授权专利326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前列。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成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再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基础产业建设具有前瞻性,经济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以来,宁乡按照“超前谋划,适度发展”的原则,加大基础产业投入,保持了能源、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先导性,全面提高了基础产业的总体支撑保障能力。能源生产供给能力良好,2012年,宁乡能源生产总量达343.2万吨标准煤,比2007年增长56.1%。其中,煤炭产量达478万吨,比2007年增长55.1%。关停并转了部分非法小煤窑,煤炭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电力状况大为改观,五年来投入9亿多元,完成了65%的行政村电网改造。目前全县年供电量达19.95亿千瓦时,比2007年增长100.3%。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先后投入15亿元,新建改造县乡公路920公里、村道4300公里,县乡公路和村级主干道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至2012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99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5.1公里,境内铁路里程68公里。交通运输客运量、货运量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4.5%,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邮政、通信等传统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互联网、快递等新兴业务涌现迅猛发展。2008~2012年邮电业务总量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1.1%。移动电话用户数快速增加,201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92.6万户,比2007年增长89.5%。电子信息蓬勃发展,2012年国际互联网用户7.28万户,比2007年增长62.1%。

  四、发展成果与民共享,加快建设幸福宁乡

  五年大发展,数字看辉煌,在变化的统计数据中,不难领略宁乡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五年大发展,生活大变样;在富民强县的小康大道上,不难感受宁乡发展的成果已经惠及广大民生。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过去五年,宁乡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次,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率达100%。2012年末,全县从业人员数达89.6万人,比2007年增加4.9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增加3.26万人,农村就业人数增加1.71万人。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过去五年,宁乡出台一系列增收措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窄。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20元,为2007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13763元,为2007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2701元和632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2.13︰1下降为2012年的1.75︰1。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2012年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比2007年增长13.6%和54.9%。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分别达63平方米和67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汽车、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教育、文化、旅游、保健等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2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4辆,比2007年底增加20辆;家用电脑76台,增长90%。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改善更为突出,2012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87台,比2007年增长1.4倍;空调机62台,增长3.1倍;拥有移动电话206部,增长59.7%。

  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过去五年,宁乡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率先在全省实行县级“五险”统一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纳入全国试点。截至2012年底,全县五大基本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32.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依次达到6.2万人、7.4万人、4.9万人,比2007年分别增长12.2%、105.8%和7.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6万人,征缴进度居省市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117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累计发放低保金1.2亿元。

  从赶超到转型,从经济到社会,从民生到幸福,历史的车轮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滚滚向前。善战者,求之于势。地处长沙西大门的区位优势,使宁乡承接着“两型”社会先导区和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双重辐射。相对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和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是宁乡经济快速发展和赶超的实力与优势;发达的交通通讯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宁乡对外开放和参与竞争的强力支撑;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宁乡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宝贵财富;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蓬勃昂扬的精神风貌,是宁乡承前启后、开创伟业的力量源泉。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围绕“打造省会次中心,构建幸福新宁乡,建设全国一流现代经济强县,稳居中部前三强”奋斗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加快转型升级不松劲,坚持造福人民不落后,集聚竞争实力,占据发展高点,努力实现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加美丽新宁乡的“小康梦”、“两型梦”和“幸福梦”。

  

[供稿:宁乡县统计局 王东波]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