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始终将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突出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和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呈现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扩大,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为长沙又好又快、率先发展,实现“六个走在前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近年来长沙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2007年,市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意见》,长沙工业进入跨越发展期。2008-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成为长沙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07年省政府对市州开展新型工业化考核以来,长沙连续六年获得了全省第一的殊荣。
(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一是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沙工业增加值2008年突破1000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2012年跨上3000亿元台阶,实现了两年一个台阶的快速发展。2012年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309.6亿元,是2008年的2.5倍。二是速度保持高位增长。2008-2012年平均增长21.1%,五年增速分别为23.0%、19.8%、24.0%、22.0%和16.8%,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7.5、5.1、8.5、7.5和3.8个百分点。三是贡献率逐年提升。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08-2012年占比分别达41.6%、41.5%、44.4%、47.4%和47.7%。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12年工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1%。
(二)竞争优势稳步提升。一是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前移。2012年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8位,比2007年前移4位。二是与部分追赶城市差距逐步缩小。2012年经济总量排名在长沙之前的6个省会城市分别为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沈阳,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与这些城市差距缩小的有广州、武汉、南京和杭州4个城市。三是在全省的首位度稳步提升。近年来,长沙工业在全省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龙头地位稳固。在全省14个市州中,2012年长沙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的占比达33.4%,比2008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在全省的首位度持续提升。
(三)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长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不断拓宽和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和空间。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大幅高于全市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成为长沙工业经济的新引擎,带动了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良性互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长沙优势产业实现集群发展。2012年专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58.3%,比2008年提高17.0个百分点,优势行业规模扩大,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三是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食品、烟草等传统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两大传统产业增加值比2008年分别增长76.3%和109.3%。四是经济主体多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吸纳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工业领域,企业主体更加多元化。2012年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2%,比2008年提高8.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26.5%,高于同期规模工业整体水平5.4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比分别为5.6%和7.2%。国有、集体企业合计占比为28.4%,比2008年下降7.2个百分点。
(四)园区贡献持续扩大。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2年全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园区7个,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302.7亿元,比2008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7.5%,高于全部工业增速8.1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6.4%,比2008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0%。
(五)企业规模发展壮大。2008年以来,长沙工业企业日益壮大,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是企业数量快速扩大。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2282家,比2008年增长54.7%。二是企业规模迅速壮大。2012年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248家,比2008年增长71.0%;大中型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为16.9亿元,比2008年增长58.2%。三是龙头企业跨越发展。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产值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成为了长沙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而且发展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超级企业,在这两大企业的引领下,长沙形成了规模超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赢得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二、长沙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长沙工业经济实现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但在外需萎缩、内需收缩相互交织的大环境下,经济增长总需求动力明显减弱,特别是今年以来工业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存在的短板与问题较为突出。
(一)工业经济回落明显。2007—2011年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21.9%,但增速在2010年达到24.0%的峰值之后出现了向下“拐点”,2012年以后增速较大幅度回落。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6.8%,低于2007—2011年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3%,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全市工业有37个大类行业,2012年前十大行业增加值占比达82.2%,除了两个行业占比超过20%以外,其他各行业占比均在7%以下,行业之间差距较大。二是产业链不够完善。长沙工业本地上下游产品配套能力比较薄弱,难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大部分关键核心部件和原材料需要从外地、国外采购,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对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一定制约。三是高技术产业占比偏低。高技术产业是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47.1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9.2%,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三)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一是区县工业发展两级分化。2012年9个区县(市)规模工业增加值,雨花区占比最大,达到27.7%,长沙县、岳麓区、宁乡县和浏阳市的占比都超过了12%,望城区、天心区、芙蓉区、开福区的占比都在6%以下。二是省级以上园区发展不平衡。2012年11个园区(4个国家级、7个省级)中,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合计接近60%,其余9个园区的占比均未超过9%,
(四)企业发展缺乏梯度。一是企业发展出现断层。近年来,虽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在快速增加,但企业规模并未同步快速扩张。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产值最大的超过了900亿,在100-900亿9个台阶中只有6家企业,企业规模出现断层,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梯队和层次。二是大型企业增速放缓。大型企业是规模工业的主体,一直以来增长速度都高于全部规模工业增长速度,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2年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9.5%,但增速放缓,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速只有14.0%,低于全部规模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三是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对比情况看,长沙规模工业平均规模偏小,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占比偏低。2012年长沙规模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为3.1亿元,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0.0%,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均处于较低水平。
(五)工业投资支撑乏力。长期以来,长沙工业投资占比偏低,增长较慢,特别是近年来缺少大型工业项目的有力支撑,工业投资增速逐年下降。一是工业投资占比偏低。从历年看,长沙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一直在25%的低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工业投资增速相对较慢且持续回落。2008年以来,长沙工业投资增速除了2010年外其他年份都低于全省水平。同时,长沙工业投资增速逐年回落,由2008年的36.7%回落到2012年23.6%。三是与部分省会城市差距拉大。2007-2012年长沙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125亿元,与沈阳、南京、武汉、成都、郑州和合肥等城市具有一定差距。
三、以新型工业化推动长沙工业转型创新发展
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长沙工业经济的“升级版”。
(一)转变方式,实现发展质量新突破。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调整,引导企业从传统的竞争成本向竞争技术与品牌转变,不断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工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集中力量在一些关键领域攻坚克难,加快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实现“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转变。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研与创新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品牌的比例。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应用,开发新产品和专利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两型”工业发展。以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为契机,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努力促进工业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降耗,支持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抓好工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按照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重点抓好行业准入和退出,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三是加强“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设计研发数字化推动技术升级,以生产加工智能化推动技改升级,以制度实施信息化推动管理升级,以经营模式网络化推动服务升级,促进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四是加速“双轮”驱动步伐。以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优先发展为工业提供支撑的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调整,实现多极支撑新突破。要立足长远,着力改变“一业独大、产业单一”的不利局面,充分挖掘长沙的优势,通过升级、培育、提升改造等手段,努力将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培育成产值超1000亿元的支柱产业,加快形成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一是调整完善产业规划。根据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调整我市产业发展规划,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和方向,引导企业抢占发展先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继续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烟草、材料四大优势产业,促进企业工艺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品牌升级。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设计研制和生产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将优势产业升级为在国际国内的强势产业,引领行业发展。引导汽车行业从低端向高端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长沙汽车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业,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化水平,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着力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工厂化建筑、文化创意、信息网络等蓬勃发展。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发挥长沙在航天航空领域研发的优势,将较强的研发能力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四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电力装备、烟花爆竹、家用电器和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扩大主导企业规模,提高企业集中度。改进产业装备水平,促进生产安全,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龙头,实现企业发展新突破。产业要发展,需要龙头企业带动。要根据产业规划,培育和发展一批带动性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要通过“大招商”和“招大商”,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品质的“大企业”,强力推进“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工程。一是形成企业梯队。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规模上台阶,培育一批产值过100亿的企业,形成企业梯队,提高工业经济抗风险的整体能力。二是培育产业龙头。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每个产业选择1-2个市场前景好、技术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成长一批100亿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推动转型升级。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对具有技术优势、市场前景看好、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进行培育和奖励,同时逐步淘汰高危险、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四)整合园区,实现集聚发展新突破。工业园区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特色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在提升园区竞争力上做文章、下功夫,充分发挥园区对工业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一是加强产业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当前,长沙工业园区存在定位不清、产业不明等问题,要站在全市的高度对园区进行产业规划和定位,错位发展,明确各个园区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使园区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和产业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要按照专业立园、特色立园的思路,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园区。要在做大规模、增强实力、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打造1-2个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园区。二是优化园区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促进园区的合理分工和优化布局,加快构筑东部、西部、南部三大产业集聚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工业增长极。三是推动园区升级,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进一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以信息化带动园区现代化,推动园区转型升级。要抓好聚集整合,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整合支柱产业和相关企业,引进有潜力的产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群体规模优势。围绕龙头企业搞好配套,延长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四是提升园区服务,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将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善招商的人才引进到管理团队,真正实现管理团队专业化、运作模式企业化、服务水平高效化。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承载功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优化经济环境,帮扶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企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五是加强园区配套,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公共交通、餐饮购物、医疗卫生等配套服务,解决企业员工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问题。在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园区建设与引导,加快服务业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以城镇化服务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五)狠抓项目,实现工业投资新突破。工业投资是工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今天的工业投资决定未来的工业增长潜力和结构,要下大力气抓好工业投资项目,提高工业投资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工业的大投入来促进工业的大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要在长沙产业发展规划的框架和指导下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产业关联强、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坚持拒绝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自身发展方向、不利于环保保护、能源资源消耗高的项目。二是突出龙头带动。要发挥长沙产业优势,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央字头和国字号企业,着力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先进技术、研发基地、总部中心等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三是优化项目服务。加强政策对接,着力破解土地供应、项目融资等瓶颈制约,确保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加强对签约项目落实的指导、协调和考核,努力提高协议转化率、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确保项目“引进一个、落地一个、见效一个”。
(六)优化服务,实现发展环境新突破。要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职能转变,切实为企业发展服好务、护好航。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引导、协调和监督等作用,科学引导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地方财政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推动技术改造,带动更多资金投入工业转型升级。三是完善行业管理。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完善工业运行、投资的动态监测、预警及评价机制。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