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时间: 2013-09-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进城务工人员是长沙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0年长沙拥有户口不在本地、居住长沙6个月以上的人口198万人,扣除随迁家属和投亲靠友人员30.6万人,进入长沙务工经商或学习培训人员为140万人。他们广泛参与各个行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大多处于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对加快长沙城市化步伐、推进长沙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建设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012年,市领导指出:“长沙拥有150万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军,需要管理者和决策者主动解难、理性思考、深入探索”。本报告从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出发,全面审视这一群体的现状,分析进城务工人员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发展变化趋势,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调研内容和方法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组织推动农民工工作,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统筹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调研旨在通过调查了解长沙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状况,掌握进城务工人员流向、结构、就业、收支、生活、社会保障及创业等情况,归纳该群体的主要特点,发现影响该群体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以进入长沙市务工、经商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配额抽样方式,选择1000名在长沙市城区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外来人员。研究方法:资料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部门调查、电话访问四种主要方式。资料整理拟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部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统计局已有人口、社会、城乡住户调查等统计资料,研究长沙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情况、从业与收入、生活与消费、融入城市的状况与期望等。在组织问卷调查及电话调查过程中,问卷调查采取分层抽样调查方式,第一阶段抽选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的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雨花区、开福区、长沙县六个区县;第二阶段从六个区县中每个区县抽选3个社区,每个社区调查50份问卷,共计抽选18个社区,900个样本开展调查。所抽中的社区既有大市场、工业园区,学校所在地,也有城郊结合部;电话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调查100个样本。此外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开展了走访调查。

  二、现状调查分析

  (一)基本信息资料

  900名被调查务工人员信息显示:长沙进城务工人员的男性比例略高,占53.5%;七成以上已婚,已婚率71.4%;八成为青壮年,23-35岁务工人员占比48.6%,36-45岁务工人员占比31.8%;文化程度以高中为主,高中(中专或职院)学历占43.5%,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9.4%;六成参加过技能培训,参训率为62.7%;仅两成来自本市农村,来自本市的务工人员只占23.1%,吸纳省内其它城市的务工人员占65.5%;半数已来长工作5年,被调查对象中47.3%的人员来长沙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25.4%的人务工时间为2-5年,1年以下的仅占8%。

  (二)就业与收入情况

  1、进城前多数亦农亦工。被调查的900名务工人员在进城之前,有23.1%的人在家务农,12.9%的人经商,12.1%的人有时务农有时经商,16.1%的人是乡镇企业工人,另外还有35.8%的人从事其它职业,如司机、学生等。

  2、进城八成在一线工作。目前的职业情况调查表明,900名进城务工人员中,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比例最高,占57.3%;其次为个体私营业主,占20.7%;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占17.5%,企业主占4.5%。总体呈塔式分布,企业和个体业主的一线工作者为主体。

  3、商企工企建筑工为主。从行业看,批零住餐行业占24.2%;其次为“工业”和“建筑业”,分别占14.1%、13.6%;另外还有“物流”、“家政服务”等行业进城务工人员也较为集中。2012年长沙市企业用工需求调查显示,需求最多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力行业供求较为匹配。

  4、平均收入接近三千元。被调查的900名进城务工人员平均收入为2701元/月,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程度分化。其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105人,占11.6%,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有511人,占56.8%,月收入在3000-4500元的有192人,占21.3%,月收入在4500元以上的有92人,占10.2%。

  5、多数对收入基本满意。调查显示,在900名被调查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对目前的收入“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有122人,占13.6%;“基本满意”的有467人,占51.9%;“不满意”或“较不满意”的有311人,占34.6%。三分之二的人对目前的收入满意或基本满意。

  6、七成进城月增收过千。调查表明,有33.6%的人表示当前收入与在农村的时候相比差不多;有38.5%的人比在农村时多1000元左右;有19.5%的人比在农村时多2000元左右;有4.8%的人比在农村时多3000元左右;有3.7%的人比在农村时多4000元以上。

  7、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就业行业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建筑业的整体收入水平最高,其次是工业、批零住餐业、物流;家政服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行业与收入进行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值为96.666,P值为0.000,远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行业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同时,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78,P<0.01,表明长沙市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收入水平越高。二者的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收入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职业技校

大专、本科及以上

1500元以下

10

41

39

15

1500-3000

11

119

234

147

3000-4500

4

41啊

85

62

4500元以上

1

16

33

42

月平均收入

2019

2471

2680

2989

  (三)居住与生活情况

  1、居住方式以租房为主。被调查对象中,租房者占39%,住单位宿舍者占23.2%,自购商品房者占17.4%;多数与他人合居,独居的只占14.1%;人均居住面积15.5平方米,所住房子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占5.8%,10-20平方米的占17.9%,房屋配套设施较差。

  2、生活尽量节衣缩食 。总的来看,长沙市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较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城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养家或谋求积累,为此他们超负荷工作,生活上尽可能的节衣缩食,住宿条件简陋,基本很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绝大多数务工人员每天除了做工,就是吃饭、睡觉或者与家人、工友聊天通话,日复一日重复着宿舍与工作地两点一线的生活。

  食品类支出统计表

伙食费

占比

在外饮食

占比

烟、酒、茶、槟榔

占比

0

5.4%

0

8.5%

0

31.7%

1200

9.2%

1100

16.2%

1100

20.3%

201-400

22.3%

101200

23.0%

101200

16.8%

401600

28.0%

201300

18.9%

201300

14.7%

601800

17.1%

301400

14.0%

301400

7.1%

8011000

6.8%

401500

3.2%

401500

3.2%

1000元以上

11.1%

500元以上

6.2%

500元以上

6.2%

  计算结果: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总体月平均伙食费为520元。

衣着类支出统计表

金额

0

1-100

101-200

201-300

301-400

401-500

500元以上

占比

3.6%

18.3%

23.9%

22.2%

15.1%

4.8%

12.1%

  计算结果: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总体月平均衣着类消费242元。

  居住类支出统计表

房租

占比

水电煤气费

占比

0

44.7%

0

17.9%

1200

6.9%

150

13.2%

201-400

13.0%

51100

21.4%

401600

15.7%

101150

14.4%

601800

7.6%

151200

14.9%

8011000

5.8%

201250

6.3%

1000元以上

6.3%

250元以上

11.8%

  计算结果: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总体月平均居住类消费409元。

  医疗保健类支出统计表

金额

0

1-50

51-100

101-200

200元以上

占比

20.4%

31.4%

25.7%

14.4%

8.1%

  计算结果: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总体月平均医疗保健类消费64元。进城务工人员生病时一般能撑则撑,撑不过去再到药店买药吃,很少选择去医院看病,也基本没有购买保健品的习惯。调查显示,近八成的人每月医疗保健支出在100元以内。

  交通类支出统计表

交通费

占比

主要出行方式

占比

0

7.8%

步行

19.1%

120

12.7%

自行车或电动车

24.7%

21-50

18.6%

公交车

43.7%

51-100

30.9%

出租车

3.4%

101-200

17.1%

其它

9.0%

200元以上

13.0%

 

 

  计算结果: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总体月平均交通类消费90元。主要的出行方式为搭乘公交车,其次为自行车/电动车和步行,出租车由于价格较高,只有3.4%的人经常搭乘。

  教育文化娱乐方式统计表

上网

看电视/听广播

看书看报

与同乡或亲友聊天

打牌

逛街/去公园

453

493

293

281

198

186

做家务

读书或参加培训

社交或应酬

外出兼职

看电影

其它

228

91

55

17

70

36

  调查表明,“看电视/听广播”是这些进城务工人员最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占54.8%。其余的业余文化生活依次为:上网(50.3%),看书看报(32.6%),与同乡或亲友聊天(31.2%),做家务(25.3%),打牌(22%),逛街/去公园(20.7%),读书或参加培训(10.1%),看电影(7.8%),社交或应酬(6.1%),其他(4%),外出兼职(1.9%)。

  (四)融入城市情况

  1、主体意愿强烈但融入度不高。调查中,85.9%的人表示愿意融入长沙的生活,73.7%的人希望子女在长沙上学,已有28.2%的人在长沙购置了房屋,还有46.7%的人打算在长沙购房,仅有13.5%的人表示有一定积蓄后就回乡村,但从融入程度看,务工人员除对与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超市、菜场等设施使用多一点(约四成人员经常使用),对其它城市资源使用很少。百货商场、银行、修配店、室外娱乐设施等多为偶尔使用;而对于活动中心、停车场、物业维修中心、居委会等带有较强城市生活色彩的公共设施与机构,多数人员表示从未使用。

  城市基本生活资源使用情况统计表

  对于城市居民在闲暇时间喜爱的打球、广场舞、棋牌等娱乐活动,大多数的务工人员都很少参加或从未参加。

  城市文化生活资源使用情况统计表

  面对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现状,48.9%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较低造成的,20.9%的人认为是生活习惯差异,17%的人认为是心态,7.6%的人认为是文化水平低产生的自卑心理造成的。从城市居民的角度看,31%的人认为进城务工人员受到不公正待遇是政策造成的,23%的人认为是城市人歧视造成的,只有7%的人认为是务工人员自身的原因。

  2、客体基本认可担心影响就业。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市民与进城务工人员打过交道,其中有15%的人经常打交道。市民高度认同“进城务工人员干了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重活、危险活”的说法,90%的人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或“一些贡献”。但同时有41%的人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影响了长沙市民的就业,有29%的人明确表示外来务工人员挤占了长沙市民的各种公共资源,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应该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进行“严格限制”或“适当限制”。市民所勾画出的进城务工人员形象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吃苦耐劳”、“生活艰苦”、“不讲卫生”、“诚实守信”和“素质较差”,有94%的人市民表示如果身边有外来务工人员,会对其提供帮助。39%的市民表示其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印象和态度与几年前相比“变好”或有所好转,47%的人表示表示“没什么改变”,还有14%的人表示“说不清楚”,没有人表示“变差”。

  (五)面临的主要困难

  1、直接表达的困难与期盼。进城务工人员认为自身在长沙生活的主要困难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消费水平高”、“看病难、看病贵”、“工作不稳定”、“子女就学难”、“工作难找”。

  当问及对政府更好地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意见建议时,有164位务工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期盼,他们关心的问题集中在收入与消费、子女入学、住房、看病等十来个方面。提高收入(工资),控制消费排在首位,其次是子女入学、住房、看病、保险、业务技能培训、希望得到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认同,不因工作不同、身份不一样而受歧视。

  2、工作强度大且时间偏长。通过调查,反映出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时间普遍较长。从每周的平均劳动天数来看,只有23.6%的人每周工作5天或5天以下;56.6%的人每周工作5天以上7天以下;另外有19.8%的人天天上班。从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来看,只有41.6%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及以下,46.4%的人工作8小时以上12小时以上,甚至还有12.0%的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3、三分之一未签劳动合同。调查结果反映,仍有35.7%的进城务工人员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分行业看,建筑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最高,为46.7%,工业为22.8%,批零住餐业为39.2%,物流业为24.7%,家政服务业为38.6%。不少务工人员不愿意签订合同,是因为他们希望有更大的更换工作的空间和机会,这为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劳动纠纷埋下了隐患。

  4、总体参保水平仍然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社会保险总体水平较低仍是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的短板。当问及企业是否为其缴纳“五险一金”时,有332人表示均未缴纳,比例为36.9%,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的缴纳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54.3%、50.3%、48.3%;其次为失业保险和生育险,缴纳比例分别为42.2%和33.4%;仅有146人表示老板为其缴纳了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为16.2%。总体上看,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5、部分居住条件比较艰苦。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的进城务工人员是与他人合住,且半数以上居住在60平方米以下建筑体内。被调查对象所住房屋中:有45%的没通煤气、27%没有电视、57%没通互联网,甚至有4%的没有通电、5%的没有通水;住房内没有卫生间的占20%、没有厨房的占32%、没有客厅的占51%、没有阳台的占58%,可以看出,所居住宅功能分区不完备、家庭设施不全、生活条件比较简陋。

  三、调查启示与建议

  (一)规范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管理

  1、规范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进城务工人员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任何单位都不得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损害进城务工人员权益。

  2、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进城务工人员工资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重点监控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加大对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事件。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合理增长。

  3、推行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统筹城乡就业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进城务工人员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进城务工人员。

  4、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各级政府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意愿,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一是积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职业培训机构作为承担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任务的定点机构;支持校企合作开办务工人员夜校,鼓励进城务工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从源头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群体文化技能水平。三是整合各种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补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培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将培训与就业直接挂钩,以最大效力发挥各种培训补贴专项资金的作用。

  5、积极解决权益保障问题。一是要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失业保险政策。推进建筑业等高风险企业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二是要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大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做好涉及进城务工人员的诉讼、非诉讼案件辩护代理工作。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不断完善异地协作机制,着力构建进城务工人员维权网络,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

  6、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及依赖其而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造成进城务工人员边缘化的深层诱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了户籍制度改革对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意义。要坚持逐步、有条件的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问题,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市民化。应以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年限、居住条件、信用记录、专业技能、教育水平、社会贡献以及参加社会保障交费状况等,作为落户积分的标准,按分数高低,先后分期分批落户,循序渐进地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

  (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综合服务

  1、强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要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进城务工人员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2、改善进城务工居住条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聚居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要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进城务工人员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将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建设规划,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多渠道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集体宿舍。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调整和完善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政策,对进城务工人员建房、购房、租房给予支持。

  3、发挥社区管理服务作用。要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平台。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进城务工人员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注重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促进他们与当地居民实现社会融合。

  4、营造平等关爱良好氛围。社会各方面都要树立理解、尊重、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帮助进城务工人员的公益活动。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方针政策,宣传进城务工人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加强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情况的舆论监督。总结、推广各单位关心、善待进城务工人员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农业处]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