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十二五”规划中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13-10-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二五以来,全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重大机遇,按照五化一率先的总体部署,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较快协调发展,《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进展顺利、情况良好。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较好。2011-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高于规划目标0.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2%,高于规划目标5.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8%,高于规划目标9.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5%,高于规划目标4.5个百分点;两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5.78亿美元,年均增长15.3%,高于规划目标2.3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356.139.6。与2010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2011-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9.2%四区十园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3.3%;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烟草和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7.2%,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成功获批财政部、商务部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业等多元发展态势明显。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着力构建区域现代农业基地,推动农产品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型,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

  (三)城乡建设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全市城市化率达69.38%。先后完成营盘路过江隧道、福元路大桥、黄花机场新航站楼及长湘、大浏、浏醴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通航,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有序推进。滨江新城、黎托新城、南湖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进展顺利。2011-2012年,主城区累计完成32个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71条支路街巷提质改造,建成54个社区公园并对市民开放。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年累计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8.34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070公里,完成111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51.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四)两型建设加快推进。大河西先导区六纵八横交通框架全面形成。深入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排污权交易开始实质性运转。金融、文化、科技、土地管理等领域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成功获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率先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2012年城市污水处理率97.29%。建立城区PM2.5(可入肺颗粒)空气自动检测系统,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7%2011-2012年累计完成219家宾馆酒店节能改造。完成梅溪湖、洋湖垸、桃子湖等大批景观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2012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2%,森林覆盖率53.4%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两年累计建成省市合格学校1279所,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60所,新增学位7.2万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2012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6%,全市1366个行政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全面完成40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12.9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大批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免费向民众开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12年专利授权量达10382件,比上年增长55.1%

  (六)民生保障不断加强。2011 -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分别增长15.2%18.9%,增速高于规划目标3.24.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创业就业,2011-2012年累计发放创业贷款3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4.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13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290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0万人。2011-2012年累计完成6.89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建农村危房1.7万余户。

  二、“十二五”以来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困难

  《纲要》实施两年多来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1-2012年,全市GDP年均增速为13.7%,虽然高于规划目标0.7个百分点,但与十一五年均增速相比下降1.7个百分点。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回落态势明显。1-6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6%,增幅回落1.3个百分点。从产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增幅回落4.3个百分点。从需求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1%,增幅回落3.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6%,增幅回落2.3个百分点。

  (二)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投资驱动,近两年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而消费率保持在31%左右,2012年消费率低于2006年近9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2012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1.3%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分别与十二五规划目标60%2.5%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调整进度较慢,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优。城镇化进程加快但质量不高,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较弱,城乡统筹任务依然较重。

  (三)产业多点支撑有待加强。优势支柱产业增速放缓。2012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7%,增速放缓趋势明显,今年1-6月,该行业总产值较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虽然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发展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形成支撑力量。房地产发展面临制约。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深入,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服务业发展滞后,2012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35亿元,较武汉、成都分别少1298亿元和1465亿元,且自2008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

  (四)投资高速增长空间有限。投资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4%,但未来在较高基数上保持快速增长的困难较大。当前,除轨道交通、过江通道、湘江枢纽等重大项目外,全市缺乏新的上十亿、上百亿的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撑。此外,国家已明确提出不再出台大规模的投资刺激计划,随着我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房地产投资放缓,未来投资增长空间预计将进一步收窄。

  三、十二五中后期长沙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发展环境整体趋于稳定。国际方面,当今世界仍是一个开放和市场化驱动的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知识和创新驱动的世界性科技革命继续发展的时期。近年来,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日渐兴起,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或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驱动力。当前,主要经济体的一些指标也出现了积极变化,各国刺激政策取向也比较明朗,这些因素有利于提振经济增长的预期。国内方面,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信心,新一届政府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总体上,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上看,长沙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分析今后长沙经济走势,仍然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看,中部地区大部分区域属于重点开发区,与此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构成国家五个一级城市群,并将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具有产业基础好、科教资源优、环境容量大、气候资源丰富、地质结构稳定等优势,随着近几年城市框架的全面铺开、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加上国家政策的利好,具备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的基础、优势和空间,长沙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将得到大幅提升,并形成新一轮资源要素集聚高峰,推动长沙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十二五中后期长沙经济将在企稳回升的基础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

  (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继续保持。目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仍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今后的发展特点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长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不断拓宽和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和空间。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大幅高于全市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成为了长沙工业经济的新引擎,并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二是优势产业不断壮大。2012年专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58.3%,比2008年提高17.0个百分点,优势行业规模扩大,将对未来长沙工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三是经济主体多元发展。随着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主体更加多元化。2012年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2%,比2008年提高8.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26.5%,高于同期规模工业整体水平5.4个百分点,成为了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四)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总体来看,全市仍属于以工业为主导带动经济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相对较高,今后要继续大幅度提高工业比重来推动经济增长其空间有限。因此,在保证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要更快地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应是大势所趋。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我市第三产业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随着今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一态势将会继续保持且逐步加快。

  (五)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2012年长沙投资增速均在30%以上,全市经济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投资的拉动功不可没。2012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内外经验表明,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投资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长沙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在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农村建设等基础领域都有较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投资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实现十二五目标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当前,长沙经济增速出现回落,总量扩张难度加大,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面临争先进位的压力。从主要指标增速来看,近年来长沙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由十一五时期的15.2%回落到十二五以来的13.8%,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回落态势加剧,由2010年的15.5%下降到2011年的14.5%,再到2012年的13.0%2013年上半年增长11.6%。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完成省委、市委提出的六个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加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面对新形势,应充分认识我市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出台相关措施,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沙目前城市化率低于70%,属于相对较低城市,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差距也意味着潜力,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大潜力。一是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根据国家即将发布的城镇化规划,结合全市实际,进一步优化全市城镇化规划,加快研究出台推进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引导城镇化积极有序推进,加快宁乡县撤县建市,长沙县撤县变区,强化产城融合理念,以城镇化带动新兴服务业发展。二是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要进一步放宽外来人口来长落户条件,把长沙打造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创业之都,同时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创造吸引外地人来长安居乐业的环境,为长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工业园区延伸,鼓励引导园区统一建设集公租房、人才公寓、总部大楼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配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业,缓解企业招工难、稳工难问题。

  (三)狠抓投资,发挥项目驱动引领作用。适度的投资规模、合理的增长速度,是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完成十二五投资增长目标,后段投资增速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全市工业投资占比偏低,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5%左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左右,并且近年来呈现出下滑态势,应下大力抓好工业投资,以工业的大投入来促进工业的大发展,以工业的大发展来实现产业的大升级。二是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拓展发展空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以重点工程项目为主抓手,引进一批全省乃至国家产业布局的重点项目,努力吸引龙头企业、大型央企进驻长沙,同时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破解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征地难、拆迁难、融资难等问题,推进项目建设大提速。三是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有效刺激民间资本进入投资市场,扩大民间投资比重和贡献,引导支持民间资本投向支柱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扩大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等公共领域,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主体作用。

  (四)激活消费,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目标为年均增长18%十二五前两年平均增长16.8%,今年1-8月仅增长13.6%,消费下滑的趋势对于完成十二五目标带来一定挑战。从发展趋势来看,消费将成为未来解决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城市竞争来看,随着网络以及交通等日益便捷,如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消费迅猛发展,未来十年甚至有赶超传统消费的可能,也带来了一些城市消费外流,广州、杭州等城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长沙应当积极推动消费转型创新,以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为目标,加快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优势,充分运用信息化、连锁经营等手段对传统商贸业进行改造,提升商业承载力,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商贸优势。同时,应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发展新兴商务业态,引导更多的传统商贸企业上网经营,推动全市消费模式革新,引发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出潜力巨大的新市场,不仅要留住本地消费,更需要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全省和全国范围的消费,进而促进全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步升级。

  (五)加快转型,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和科技创新。当前,长沙科研投入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园区建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结合起来,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补充的R&D投入体系,加快形成科技投入产学研一体化步伐,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环境发展关系到城市未来,充分利用长沙作为长株潭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在建设两型城市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强化能源、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能耗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节能环保宣传,走两型发展之路。三是要加快非公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非公企业在政策引导、资金倾斜、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等领域,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同时,把发展非公经济与调整经济结构、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非公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综合研究室]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