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全面小康进程

来源: 时间: 2013-10-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长沙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经济快速发展,县域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市加大了对县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大。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1、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突出。长沙县域经济总量由2007年的978.1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798.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37.9%提高到2012年的43.7%,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37.0%提高到2012年的42.6%

  2、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8-2012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9.1%15.1%16.6%16.3%13.1%,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0.71.11.80.1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2008-2012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大。

  1、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县域经济总量由2007年的978.1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798.6亿元,年均增长16.0%,增幅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20.1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5.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571.8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991.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86.0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61.94亿元。分县域来看,长沙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323.1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80.09亿元,年均增长16.5%;望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156.1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74.88亿元,年均增长15.7%;宁乡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224.8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32.5亿元,年均增长16.5%;浏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274.0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11.13亿元,年均增长14.7%

  2、工业经济加速发展。随着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县域工业经济成为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2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达1753.0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7.4%,比2007年提高9.5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07年的46.9%提高到2012年的62.6%,提高15.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0.4%提高到2012年的41.5%,提高11.1个百分点。

  3、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等政策的推动下,县域地区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环境日益优化,农村消费市场日渐活跃,农民生产生活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农村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形成,通信工具、家电设备及用品、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量快速增长,县域消费品市场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7年的238.8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85.2亿元,年均增长18.8%。其中,长沙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7年的65.9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9.56亿元,年均增长24.3%;望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7年的30.5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4.71亿元,年均增长16.0%;宁乡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7年的70.3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2.39亿元,年均增长16.7%;浏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7年的71.9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8.55亿元,年均增长17.1%

  4、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近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2008-2012年,县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78.32亿元,年均增长30.5%,高于全市3.2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达1752.86亿元,比2011年增长31.2%,高出全市增速10.9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为43.7%,比2011年提高4.8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在经济总量扩张、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

  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2.358.529.2,调整到2012年的8.871.120.12012年与2007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12.6个百分点。县域工业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46.9%提高到2012年的62.6%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域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县域财政总收入由2007年的52.5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4.3亿元,年均增长2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7年的35.2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5.58亿元,年均增长29.0%。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县域GDP的比重稳步提高,由2007年的7.0%提高到2012年的8.7%

  3、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近年来,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也实现了同步增长。2012年四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24000元,最高的达27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13000元,最高的达17070元,增长速度均超过19.0%。农村居民在收入大幅增加的基础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人均水平较低。近年来,县域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人均创造和拥有财富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虽有较快的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市区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县域人均GDP70215元,而市区为116784元;县域人均财政总收入6129元,而市区为1109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0

  (二)招商引资力度有待加大。近年来,全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仍然总量小,经济外向度较低。2012年全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8.66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9.1%,其中长沙县4.03亿美元、望城区1.5亿美元、宁乡县1.8亿美元、浏阳市1.33亿美元。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待加强。目前,全市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比重大,特色优势不够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程度不够高,工业经济规模不够大、配套能力低,难以持续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1.66亿元,占GDP比重为23.3%。其中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仅为14.8%11.5%15.6%,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2个、7.5个和3.4个百分点。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县域作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把发展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围绕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大对产业优势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更强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培育产业集群。以资产或品牌为纽带实施规模扩张,发展相关外延产业,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带动明显的规模企业,切实增强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装备水平,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培育企业集团。确定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成长为能够拉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应扶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带动整个产业不断上档次、上水平。通过提升传统产业档次来挖掘潜力,使之尽快成为优势行业和支柱产业。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创新方式、务求实效,针对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一是提高招商引资效率。要改变成本高、效果差,华而不实的招商方式,坚持以项目为对象的专题招商、“一对一”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二是要突出重点引资。充分考虑招商的土地成本、机会成本、环保成本,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转变,发挥县域产业优势,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央企业,着力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先进技术、研发基地、总部中心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三是优化服务环境。落实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和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加强对签约项目落实的指导、协调和考核,努力提高协议转化率、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做好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四是打造招商引资载体。工业园区是目前最好的招商引资平台,要坚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兴园原则,搞好园区建设,组织产业招商。园区招商既要充分考虑国际上相关产业发展动态和进程、国内的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突出特色,注意上、中、下游产品衔接,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壮大,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产业,发挥规模聚集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新突破。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是实现产业化。对技术相对成熟、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带有基础性作用的产业,要加快其发展并不断扩大规模;对能够带动全局、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对处于起步阶段向规模化扩张的行业和重点企业,培育、扶持使其尽快达到规模化生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新产品新工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因此,要尽快从现有科技着手,在生物、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着手,展开攻关,先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再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以此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以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目前,长沙R&D 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县域中除长沙县占比较高外,其他县市区占比处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R&D的投入,另一方面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政府应该以资金、市场和优惠政策方式,千方百计鼓励与刺激企业加大R&D投入。三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高新技术企业能获得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需的各种信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信息保障。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若干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有一定经济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队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靠智力投资和人才建设,既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又应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经济合作。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走国际化道路,除了在国外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和生产分部外,还应建立研究开发分部,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按照所在国的客户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开发出新产品,占领海外市场。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扶文武]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