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步伐

来源: 时间: 2013-10-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作为一个辐射力日益增强的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沙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也迅速攀升,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关注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形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帮助他们适应、融入城市,是关系到长沙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长沙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了长沙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状况调查。

  一、主要特征

  (一)在长外来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长沙外来人口(户口不在居住地所在县市区)规模已达到166.8万人,占到全市人口的23.7%,相比“五普”期间长沙外来人口51.9万,十年间增长了2.2倍,远超同时间段内全市14.7%的人口增长速度。其中,来自省内的143.7万,省外23.1万,18-50岁劳动年龄段人口规模112.5万,占全部外来人口比例的67.4%。这表明,外地来长人员群体规模持续增长,是长沙人口规模扩大的主体,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已经成为长沙当前以及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人口已成为了全市人口的重要构成。  

  (二)人口流动由临时性流动向着定居城市转变。传统农民工进城务工,主要为挣钱贴补家用,农忙则回家务农,其流动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季节性。而本次调查显示,72.7%的调查对象来长务工时间在两年以上,其中来长务工时间五年以上的占到47.3%。这表明以前传统的进城务工形式已发生变化,来长务工人员已由临时性的流动向定居城市转变。大多数来长务工人员,他们进城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希望通过进城打工的方式来改变生活状况和追求城市生活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最终在城市扎根定居。

  (三)来长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85.9%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融入长沙生活。在长沙生活与在自己家乡生活比较,认为不如以前的仅占6.6%,而觉得比原来好多了的占到40.7%,66.4%的调查对象目前收入比在农村的时候相比多出1000元以上。对目前收入的满意度65.4%的调查对象在基本满意及以上。在将来的打算上,仅有13.5%的调查对象表示有一定积蓄后回乡村,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打算在长沙购房,占53.3%,73.7%的调查对象希望子女能在长沙上学。可见,来长务工人员有着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究其原因,来长务工人员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大都受过初中以上教育,72.9%的被访对象教育程度在中专及以上,其中29.4%在大专本科及以上,而仅有23.1%的调查对象进城之前以务农为职业,大多数人基本没有务农的经历,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劳动常识和技能都缺乏,他们的技能学习方向决定了他们的未来预期必然是融入城市。

  (四)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内部开始出现分化。从职业分工看,调查对象中企业主的比例为4.5%,中层管理人员的比例为17.5%,个体私营业主的比例为20.7%,一线从业人员的比例为57.3%;从月平均收入看,调查对象呈橄榄形分布(见图),其中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为11.6%,1500—3000元的为56.9%,3000—4500元的为21.4%,4500元以上的为10.1%。

  外来务工人员月工资分布图

  

  

  另一方面,来长务工人员能否融入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在城市有没有固定住所有很大的关系。本次调查中,有28.2%的调查对象已经在长沙购买了房子。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出长沙外来务工人员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己经开始走向分化,其分化情况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两种:(1)基本融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相比而言,他们是较成功融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有稳定的住房,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具备城市生活的经济能力;而另一种是过渡型来长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没有稳定的住房,职业相对不固定,收入相对较低,融入城市的过程较为困难。

  二、与城市居民主要差别

  (一)业余交流局限性较大。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分别是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看书看报,与同学亲友聊天、做家务。而对城市居民的电话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基本没有与外来务工人员打交道的经历。可见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业余时间主要接触对象为业缘亲缘团体,与长沙本地居民接触的机会较少。由于与本地市民的深层交往较少,难以在城市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无法获取和利用城市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积累困难,进城务工人员会发展出一个同质性高的封闭性交往群体,从而与城市市民之间形成了两元世界。

  (二)社区组织对其开放程度较低。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群众性基础机构,为人们参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环境支持,也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场所。与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人口密度较大,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现代产业发展繁荣,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场所分布集中。进城务工人员对所在社区活动和事务的参与度是衡量其城市融入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在城市社会现存的制度框架内,城市社区组织相对封闭,主要的社区活动仅向市民开放,进城务工人员很难获得参与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机会。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对小区公共设施的使用较低,如室外娱乐设施从未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为72.1%,活动中心从未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为79.7%,居委会从未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为75.6%。对当地社区的娱乐活动,过八成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未参加和极少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组织可以依靠,原有的农村社区已经无力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城市社区又不对其开放,社区组织生活匮乏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得不到体制内资源的支持和保护,只能努力在体制外艰难生存,使得其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的政治生活参与状况值得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能否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实现。由于制度的安排和户口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几乎没有政治参与的平台和途径,城市政治地位的低下,政治参与的空白,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缺失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话语权,降低了其对城市的归属感。

  (三)住房条件差异显著。住房不仅是居住的物理空间,也是居住者的精神寄托和归依的社会空间,因此,住房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衡量生活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条件和环境对生活品质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方式以租房和单位宿舍为主,占到62.1%;居住于自购商品房的仅为17.5%。从消费结构看,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相比,居住支出差异最为显著。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方面月平均消费409元,是长沙城市居民居住消费的2.7倍,占到生活消费的21.0%,而该项消费比例长沙城市居民仅占9.2%。较高的居住支出,制约了进城务工人员对其它生活品质的追求。

  三、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建议

  (一)大力营造公正包容的社会氛围。一是强化新闻媒体宣传。通过回顾长沙的城市发展历史和解读国外大城市的成长历程,进一步展现外来务工人员为长沙城市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凸显国际化大都市应具备的海纳百川胸怀,提升广大户籍居民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觉悟。二是广泛开展社区层面的融合性活动。以基层社区为主阵地,以各类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融合活动,增进社区内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理解与友谊。三是发掘外来务工人员的先进典型。在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行业,树立一批典型和模范,彰显他们对城市发展的重要贡献,营造共建共享共荣的城市包容氛围。

  (二)积极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扶持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免费就业服务。包括吸引持有《居住证》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就业服务中心接受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并提供用工登记备案和劳动纠纷调解等服务。根据长沙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及时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引导劳动力培训和有序流动。探索窗口、网络、手机短信相结合的就业服务方式,使进城务工人员及时享有便利的就业服务等。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介入,以促进就业为核心,采用多种形式,设计适合的教育培训计划和职业课程,使其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优秀劳动力。三是积极实施落实工资保障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确保来长人员在最低工资标准上与本地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建筑施工企业应为进城务工人员办理信息卡,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四是向进城务工人员全面开放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如政府部门、国企等),打通向上流动的渠道,不断增强其归属感,推动其深度融入长沙社会。

  (三)多途径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明确社区作为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的主阵地作用,特别是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委(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进城务工人员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考虑吸纳一定比例的符合条件的优秀进城务工人员代表,在各种劳动荣誉中为其留一定比例。

  (四)进一步扩大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覆盖面。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在基本建立覆盖来长单位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扩大覆盖面,将正规就业的来长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城保体系,逐步提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对于灵活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设计并开放合理的参保通道,允许其自愿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

  (五)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学生群体的教育资源水平。一是强化公办学校接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责任。建议定期督查公办学校按计划接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能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逐年提高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接纳率。二是增加城郊结合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严格按照常住人口基数配置教育资源,对于历史欠账较多和人口快速导入的城郊结合地区,新建一批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三是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水平。建议逐年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引导性专项经费,对符合标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按公办学校的一定比例核拨生均公用经费,重点解决办学条件、师资培养、安全保障等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服务和管理。实行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1+1”结对模式,通过公办学校派遣督导员、输送教师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五是有序开放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收进城务工人员的人数,特别是逐步扩大高职招收进城务工人员的额度,同时加大成人中专、中职和成人大学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的力度,引导其延长受教育年限,增强自身素质。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