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来源: 时间: 2013-10-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县域工业经济是长沙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发展地位和发展后劲。“无工不富”,一个地方县域经济要发展,只有走工业致富的道路,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真正的腾飞。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于繁荣农村市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对全市县域经济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产业倍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长沙市县域工业经济贡献突出

  2012年,长沙市县域(根据地理条件,本文的县域范围界定为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工业经济实现增加值1753.0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4%。从县域工业增加值的区域构成看,望城区222.7亿元,占12.7%;长沙县557.3亿元,占31.8%;宁乡县451.7亿元,占25.8%;浏阳市521.3亿元,占29.7%。

  (一)县域工业对全市工业贡献大。2012年,长沙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4%,比2008年提高8.1个百分点,占比提高幅度比县域地区生产总值高出4.2个百分点。2012年产值过亿元的县域工业企业700家,占全市的比重为74.2%,比2008年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

  (二)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地位突出。工业是长沙市县域经济的支撑力量,在经济总量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对县域经济影响大大超过全市水平。2012年,长沙市县域工业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2.6%,高出全市水平15.3个百分点,其中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的占比分别达59.4%、63.3%、61.7%和64.3%。工业对县域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70.7%,高出全市水平15.0个百分点,其中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的贡献率分别达69.2%、63.8%、73.3%和74.9%。

  (三)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快。一是县域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646.8亿元,2012年达1753.0亿元,增长1.7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20.0%,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5.4个百分点。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20.3%、19.3%、21.6%和20.0%。二是县域工业经济占比逐年提高。县域经济中,2008年工业经济占比为54.6%,2012年占比达62.6%,5年间,占比提高了8.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四)县域工业经济园区集中度较高。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县域工业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向园区集中。2012年县域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62.5亿元,其中园区实现增加值850.8亿元,园区占比达73.2%,比全市水平高出15.4个百分点。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模工业园区占比分别为77.3%、88.8%、72.5%和49.0%。

  (五)县域工业发展各具特色。四区县(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排名前三的大类行业共分布于9个行业,只有3个行业出现重复。望城区的主导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规模工业增加值行业占比分别为38.1%、8.5%和7.5%;长沙县的主导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规模工业增加值行业占比分别为62.4%、10.0%和8.0%;宁乡县的主导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规模工业增加值行业占比分别为13.7%、13.6%和9.7%;浏阳市的主导行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规模工业增加值行业占比分别为33.3%、20.1%和13.2%。

  (六)县域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县域工业企业快速成长,企业规模和数量大幅提升。2012年县域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700个,比2008年增加466个,增幅接近2倍,其中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分别增加56个、47个、211个和152个;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共40个,比2008年增加28个,其中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分别增加2个、5个、13个和8个。

  二、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增长贡献下降。2012年,长沙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5.0%,低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0.7个百分点。县域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为70.7%,比2008年低1.1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长沙县下降8.8个百分点,县域工业经济的贡献和作用有趋弱的迹象。

  (二)企业整体偏小。一是县域工业企业数量虽多,但企业规模偏小。2012年长沙市县域规模工业企业1841家,占全市的比重达80.1%;完成工业总产值4109.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只58.7%;规模工业企业平均年产值2.2亿元,比全市的平均水平3.1亿元低28.0%,其中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模工业企业平均年产值分别为2.4亿元、4.9亿元、1.9亿元和1.3亿元。二是规模工业份额偏低,在县域工业的占比偏小。2012年长沙市县域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62.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3%,比全市水平低9.4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县占比为77.6%,宁乡县占比为66.4%,望城区和浏阳市占比分别为60.8%和56.5%,望城区、浏阳市低于县域平均水平。

  (三)优势产业不突出。四区县(市)中各自的优势产业在整个县域工业经济中并不突出。从规模工业增加值行业分布看,四区县(市)中单一行业增加值在县域工业中的占比超过5%的只有3个,分别是长沙县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占23.2%)、浏阳市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8.4%)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5.1%);而宁乡县和望城区排名前三的行业增加值合计在县域工业中的占比都低于10%,分别为9.6%和6.3%。

  三、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范围具有土地、资源、人力等方面的优势,是全市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既要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系统研究,又要立足当前,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立足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县域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县域工业是全市工业的主要平台和增长支撑,是全市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围绕全市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统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做到全市一盘棋。一是要统一规划。要规划好全市的产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描绘全市产业发展蓝图,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宏观布局,同时加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和建设,进行产业引导,聚集全市发展合力。二是要强化优势。促进各区县(市)现有优势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市县两级共建产业平台,进一步强化产业优势,增强产业聚集度,推动“强者更强”,将县、市级优势产业培育成全省、全国的优势产业。三是要良性竞争。产业布局要注重进行宏观规划和引导,更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促进自由发展。要加强各区县(市)的产业竞争,激励抢先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对率先形成的优势产业,市级部门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培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围绕新型工业化,强化兴工强县战略。自2007年长沙市推进新兴工业化以来,长沙工业经济,特别是县域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8-2012年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0%,比全市工业增速高0.6个百分点。各区县(市)要继续抓紧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全市的整体规划布局下,强化“兴工强县”战略。“兴工强县”战略始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要以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围绕工业进行产业规划,通过工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园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做到“园区兴工、产业兴园、科技兴产业”。要加大工业投入,重点要加大园区投入,扶持园区基础建设,给予融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将优势资源放在主体园区;要通过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制定政策等扶持产业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行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三)集中有限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由于受地域范围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一个县级经济体不可能同时发展太多的工业产业。按照“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各区县(市)要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产业特点,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部分工业。一是实施抢先战略。提升现有的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培育全市尚未形成的新兴产业,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形成市级优势产业,抢得战略先机,获得市级产业发展战略支持。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关键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一个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产业。积极招引和培育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创新力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市场销售中的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和委托加工等形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产业链,带动产业整体发展。三是引导“归雁经济”。如今,外出务工、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现象逐渐增多,兴起“归雁经济”。要引导“归雁”项目由小规模生产向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转变,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宁乡县老粮仓珠宝产业园是典型的“归雁经济”的结果,将打造100亿园区,形成全市唯一的珠宝加工产业。

  (四)发挥工业引领作用,带动农业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要以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了许多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深加工和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要积极开展“加工企业+基地”的模式,以生产基地为原料供应,依托企业的深加工能力和市场渠道、贸易能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不断成长,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带动农业发展。二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由于人工成本上升,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到内地,要抓紧对接和招商,在县域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在本乡、本县范围内就业,既可以提高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将大大提升。三是整合农村手工作坊。在农村,有大量的手工作坊,如家具制造、竹艺加工等,规模小、市场窄、风险大、效益低。要引导、支持、培育实力雄厚的经营户,通过吸收、合伙、联营、股份等方式整合手工作坊,进行规模经营,逐步壮大,提高抗风险能力,形成产业,树立品牌。

  (五)提升小城镇,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作支撑,由农业和商业支撑发展而来的集镇,必须通过工业的推动和提升,才能逐步壮大,进而发展为城镇。一是要做好规划和建设。选择有地理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心集镇作为发展重点,进行工业规划和布局,规划好生活、商业、服务业、工业等功能区,逐步推进水电、交通、通信等公共配套建设。二是引导企业聚集发展。利用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条件,引导、吸引企业在城镇工业区聚集发展,降低投资成本,实现集约经营,发挥规模效应,提高企业效益,逐步实现园区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提高工业化水平。三是促进产城融合。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人口集聚,实现农业人口的就近转移。要加强公共交通、餐饮购物、医疗卫生、房地产开发等配套服务,解决企业员工和居民的交通、生活、居住等问题,拓展城镇面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工业化提升小城镇,以城镇化服务工业化,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