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长沙投资呈现七大亮点

来源: 时间: 2014-01-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省委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六个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2013年,通过强力抓项目建设、突出项目提质增效,长沙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呈现出了一系列更加积极的变化,经济转型升级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长沙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呈现积极变化

  2013年,长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93.39亿元,同比增长20.1%。今年以来,全市投资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6月以来,投资建设进度明显加快,6-12月完成投资量同比增长23.3%,分别比1-5月、1-12月增速高9.5和3.2个百分点。

  全年固定资产结构调整呈现出七大亮点:

  (一)民间投资有效激活,软件、先进制造业等成为投资重点。 国家关于民间投资的支持政策相继出台,长沙也加快了相关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落实,公布了第一批59个拟对民间投资领域放开的项目,总投资达到1268亿元,对激活民间投资作用较为明显。2013年,长沙完成民间投资3093.47亿元,同比增长27.0%,比全部投资、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分别高6.9和1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5.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7.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领域放开后,1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不含国际组织)中,有11个行业民间投资增速高于行业投资增速,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先进制造业等部分新兴产业都出现了高速增长,增速超过35 %。

  (二)工业投资回稳趋升,内涵效益型投资优势明显。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下,长沙工业投资受外需减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面临严峻考验,在上海大众、菲亚特二期、比亚迪汽车城、蓝思科技三期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带动下,开始逐步回稳趋升。2013年,长沙完成工业投资1467.85亿元,同比增长26.2%,比全市投资增速高6.1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2.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1359.19亿元,同比增长27.7%,高于工业投资1.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占比为80.1%,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而同期全部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占比仅为35.6%。可见,我市工业投资主要以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内涵效益型投资为主。

  (三)基础设施、生态投资快速增长,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在两型引领的城市发展理念下,长沙一方面在城市功能配套上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宜局宜业宜游指数提升。长沙近年相继开工了轨道交通工程一号线、轨道交通工程二号线、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大浏高速建设、长浏高速公路等大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随着这些项目高峰期建设投入的加大,长沙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13年,长沙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29.32亿元,同比增长30.8%,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0.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8.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同时,长沙加快对一大批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扩容和提质,开展对湘江、浏阳河、圭塘河、靳江河、龙王港等内河的水质改善,年嘉湖、月湖、梅溪湖、西湖、松雅湖等人工湖的水体保护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2013年,长沙生态投资136.40亿元,同比增长77.6%,高于去年同期66.6个百分点。通过近年来生态投资的持续增加,长沙城市污水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8年的48%、82.7%上升到2012年的92%、92.7%。

  (四)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房地产业更趋健康发展。 受调控政策影响,长沙房地产开发投资在2010年、2011年连续的30%以上高位增长后,2012年起开始逐步回落,2013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3.61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但作为两项重要的先行指标,本年土地购置面积、本年新开工面积分别增长47.5%、52.5%,后续房地产开发投资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市场供应仍有保障。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也正带动房地产开发市场由城区向县域逐步扩展。2013年,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等五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6.0%,而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等四区县市完成投资增长达到28.6%,城区与县域完成投资结构比由去年同期的74.4:24.6调整为70.6:29.4。与此同时,县域商品房销售面积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到42.2%,比去年同期继续提高3.9个百分点。

  (五)民生投入规模扩大,投资更加关注民本民生。 近年来,长沙重点加快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文教卫体、民政社保、安全饮水、扶贫开发、安全体系等民生设施建设,稳步提高了民生保障能力和水平。2013年,我市民生投资185.14亿元,同比增长25.7%,高于去年同期8.8个百分点,在全市投资中的占比为4.4%。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教育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30.7%、28.1%。

  (六)园区投资增势明显,园区集聚作用明显。 园区是产业转型的主阵地。近年来,长沙在加大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的同时,也同步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的建设。2013年,全市十二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含隆平园)共完成投资1129.22亿元,同比增长37.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1.5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4.6%。其中,工业投资780.87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53.2%,技改投资724.67亿元,同比增长27.2%,占全市技改投资的比重为44.3%。

  (七)大河西先导区投资增势强劲,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作用突出。 作为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河西先导区通过大片区开发、高强度投资、大项目带动发展,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滨江金融商务区、岳麓山大学城区、洋湖总部经济区、麓谷科技新区5大核心功能片的建设加快。2013年,先导区规划区范围内共完成投资1062.92亿元,同比增长33.5%,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3.1%。先导区2013年在建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213个,完成投资469.2亿元,占全市亿元以上项目的比重分别为40.6%、39.8%,对先导区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6%。

  二、长沙固定资产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工业投资占比偏低。 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在25%-30%之间,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2013年,我市工业投资占比为32.0%,仍低于全省水平10.6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9.8%。长沙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没有工业投资的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将缺乏强劲动力。

  (二)产业层次偏低。2013年,湖南12大优势产业投资中,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所占的比重仅为19.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减少14.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4.4%;而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349.2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1.6%,增势仍然十分明显。当前长沙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轻工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仍然偏低。

  (三)现代服务业投资偏少。2013年,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投资3013.77亿元,同比增长17.7%,比全部投资增速低2.4个百分点。其中,除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外,其他服务业投资同比仅增长15.3%,占比仅为37.0%。服务业一直是长沙经济发展的短板,在金融、网络、文化、物流等新兴业态的投资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为更好实现经济转型创新发展,长沙应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对于第二产业,要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战略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业的探索推进,坚决禁止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对于第三产业,要加大对其投资支持力度,应尽快培育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要逐渐把投资重点从目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向金融保险证券、现代物流、科技教育卫生、餐饮旅游、文化服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行业转移。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现代两型产业体系,形成“重点带动、多点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任重远]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