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建筑业作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长沙建筑业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一、建筑业运行情况
1、长沙建筑业成为全市支撑产业。2013年,全市共有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98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全省比重达到51.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378.5亿元,增长17%,安装工程产值121.55亿元,增长37.8%,其他产值229.37亿元,增长35.8%。2003-2013年全市建筑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产值增速连续4年保持较快增长,四年实现产值翻番,建筑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通道。
2013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9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2%,实现建筑业营业税收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四年也实现翻番,建筑业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2、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房屋建筑业实现产值205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1%,房屋建筑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仍是建筑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推荐力度,省外市场开拓有了新的突破。2013年,长沙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在国内30个省市有施工项目,全年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00.53亿元,比2008年增加718.35亿元,年均增长23.6%,省外完成产值占全部建筑业产值的40.3%,比2008年提升5.8个百分点,表明全市建筑业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
3、大企业产值带动效应明显。长沙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共598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占54.5%,专业承包企业占45.5%。按资质等级分类,施工总承包的特、一级企业所完成的产值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6.8%和42.5%,占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主体地位,直接拉动我市建筑业产值的上升。
4、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2003-2013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由人均9.77万元提高到28.61万元,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11.3%。吸纳劳动力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建筑业从业人员由2003年的33.79万人发展壮大到95.39万人,增加61.6万人,年均增长10.9%,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5、企业新签合同量大增。2013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新签订施工合同总额394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1.6%。2003-2013年建筑企业承接房屋施工面积由0.34亿平方米发展到2.33亿平方米,施工量是2003年的6.79倍,年均增长21.1%。
二、长沙建筑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长沙建筑业市场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如何做大做强本地建筑业企业仍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集约化程度不够高。2013年,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598家企业中有50家企业全年没有工作量,21家企业只有100万元以下的工作量。2013年,全市完成产值过20亿元的企业27家,完成产值1508.34亿元。其中:市级10家、中央和省在长单位17家,而市属企业完成产值只占到20.6%。产值低于10亿元的企业达到488家,平均每个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这些企业基本是市级企业,由于人员不能满足扩张需求,出现发展瓶颈。市管民营企业产值最高的湖南望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总产值为58.13亿元,与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本地的市场占有率偏低。2013年全市在建项目6848个,外地建筑企业承建了全市多数大项目和工程。从进入全市的外地建筑企业情况看,大多是实力雄厚,资金、技术、设备等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强的建筑企业。而市属企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8.5%。 2013年,全市在建投资项目中完成建安投资3486.19亿元,而本地企业在本地完成施工产值1628.9亿元,占建安投资的46.7%,还有53.3%的建安施工是外来建筑企业完成的。2013年,本地企业在本地完成施工产值占建安投资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17.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长沙建筑业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安装上,2013年建安产值占全部产值的91.6%,而全市新开工的地铁、过江隧道等一批大基础设施项目本地企业由于缺技术或资质不够而参与建设的不多。
3、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2013年,全市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在期末从业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84321人,占期末从业人员的9.2%。一级建造师7559人,占期末从业人员的0.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业主体方面,80-90年出生的年轻人认为建筑行业劳动强度大、户外作业,建筑业对青年农民工缺乏吸引力。逐年增多的建设项目和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不少企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企业亟待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
三、促进全市建筑业良性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建筑企业能级。2013年,全市具有特级资质的10家,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比重为1.7%,一级资质的142家,占23.7%,二、三级资质及以下的占74.6%。市属建筑企业主要是以二、三级及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具有特级或是一级资质的龙头企业,因而,与省外的建筑企业相比,在项目的招投标中没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不利于全市建筑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一是加快实施建筑企业改组,支持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技术革新,组建具有竞争力的建筑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大中型建筑企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引导私营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努力提升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能力。鼓励企业在水利、交通、环保等方面发展专业能力。支持本地诚信企业和外地具备相应资质企业合作,共同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锻炼人才队伍,获取业绩经验,申报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专项资质,争取在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重大工程建设。三是引导建筑企业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推动优势企业向建筑业上下游产业发展。如:房地产、旅游、酒店、建材等,通过发展其它产业反哺建筑业。促进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
2、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长沙建筑业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安装上,2013年其他行业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仅为8.4%,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承揽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模式陈旧,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市建筑业发展,一是引导企业建立运转流畅、分工明确、快捷高效、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在招投标过程中的法人地位,加强企业对项目的扁平化管理,积极推动项目经理年薪制、项目部综合考核制、项目经营股份制、项目会计委派制、工程管理巡查制。二是提升广大建筑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理念,组织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推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科学运营等工作。加强绿色建筑技术支撑,利用科研企业、高校、设计院等资源,组建研发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三是推进建筑施工产业化,逐步引入建筑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和工厂化管理模式,开展产业化上下游配套的建材、装饰等方面的研发工作。
3、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拓展外埠市场。一是对既有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如广东东莞、四川成都、重庆、上海、贵州贵阳等地,做好外联服务工作,协调关系、现场服务。对正在成长的市场,如已有企业进驻或者投资建设重点地区加强沟通互访,推介企业,扩大影响。二是积极探索境外拓展业务,认真学习外地企业境外开拓业务的先进经验,适时组织有境外拓展意愿的企业到境外业务做得好的外地企业学习考察。条件成熟时,储备和培养在境外从事拓展业务的管理、技术、法律、语言等方面的人才。
4、健全建筑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由于从事建筑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工作岗位不固定,应逐步建立并完善建筑用人单位与从事建筑人员的劳动保障制度。同时,全市建筑企业中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比重相比差距较大,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市建筑企业在承接高难度项目方面的能力不足,影响到企业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竞争力不足。因此,要加强培养启用高素质的建筑工人队伍,努力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在建筑队伍中的比重,加速构建知识密集型人才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曾劲松]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